新用戶登錄后自動創建賬號
登錄產能過剩與同質化競爭,毫無疑問,是當下社會面臨的重要問題。我所從事的商業及旅游地產這類關乎現代人生活方式的領域,同樣難言樂觀。行業的窘境或許從一個個項目的立項與策劃之初就已經注定。
我們常說打造獨特的產品力,說到底,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就是發現并利用好市場的空白點,當然這需要科學的引導、高水平的策劃與設計、一以貫之的決心和執行力,缺一不可。如果我們的產品在周邊市場中顯得足夠“獨特”,那活下來就不是問題,如果在塑造這份“獨特”的過程中不斷強化自身獨有的資源與潛質,那它大概率能夠成為名動市場的佳作。
今天我們來看上海首座遺址公園——廣富林文化遺址公園,放眼上海乃至整個中國,它都可謂“獨特”。脫胎于上海歷史文化之根,雖只建成局部,也并未正式對外開放,工作日的下午卻依然能看到不少游客穿梭其中,市場對其的期待以及首肯,由此可見得一二。
一、上海西南獨具風格的全新旅游度假項目
項目定位“獨特”于區域市場
我們知道,周邊游與近郊游是近兩年市場的絕對風口,城市等級越高,人口越多,其需求也就越大。經過近20年的發展,佘山國家旅游度假區已然成為了這其中的典型代表,多個大項目陸續落地運營,激烈競爭的同時也合力將整個大度假區的影響力不斷放大。
但這并不意味著此處市場已經充分飽和,機會依然存在著。在我看來,廣富林文化遺址公園恰好準確地抓住了這一點,我們來看下面這張大佘山區域項目分布圖:
可以看到,最遠距離不過5公里的區域內包含了歡樂谷、辰山植物園、佘山國家森林公園等多個業內知名項目,數量不可謂不多。
但仔細分析,廣富林遺址公園入市之前,有一塊市場空白相對明顯。佘山國家森林公園、辰山植物園與月湖雕塑公園側重于自然植物觀光與藝術欣賞;上海歡樂谷重在主題器械游樂;佘山國際高爾夫俱樂部則強于高端運動休閑。區域內并無一處主打歷史與文化元素融合的現代型旅游度假區,廣富林文化遺址公園正是對準此點,適時地完成了這塊拼圖。
上海佘山國家旅游度假區
脫胎于數千年歷史文化,是其獨一無二的核心特色
每一處土地皆有歷史,而這也是其最具魅力的所在,廣富林這片土地尤甚。其所在的松江北部可謂上海文化之根,大抵經歷了從5000年前的良渚文明——4000多年前的廣富林文化——春秋戰國至漢代——宋元時期的古文化脈絡。考古發現,4000多年前的廣富林文化具有鮮明的外來移民文化特征,移民多來自魯、豫、皖地區,多元文化的融合也成為了遺址公園開發的一大思路。
廣富林文化遺存
遺址公園所在地,在古時是一個規模宏大的富饒古鎮,清朝末年由于遭受接二連三的天災人禍,古鎮被掩埋在雜草叢生的泥灘之下。直到1958年,當地村民在開河時挖到古代文物,廣富林遺址首次得以重見天日,此后的40余年間,官方組織考古專家對此地先后進行了三次考古發掘。這些都為遺址公園的立項啟動提供了豐富的論據與素材,可以說,這一段關乎上海文化之源的歷史,亟待被科學、系統地銘記與傳承。
初探遺址公園的過程中,我發現中老年人幾乎能夠占到游客總數的一半,聽他們講述上海往昔的歷史、自己曾經的抱負與理想,在這片歷史感與文化味兒十足的土地上,不難說也是一種足夠奇妙的體驗。
二、打造新型文化旅游度假區
廣富林文化遺址公園雖未正式對外開放,實地探訪過程中也并未發現任何旅游導覽與宣傳資料,但沿著現有游覽動線仔細走一遭下來,其功能分區與產品打造邏輯已經足夠清晰,基本如下圖所示:
為何說占地面積達850畝的廣富林文化遺址公園為全新一代的文化旅游度假區?
上一代以歷史文化為核心特色的各類公園與博物館,往往以文化或知識的直接普及傳播為主,內容及參與形式相對單一,容易造成“環境肅穆但參與、互動性不足”之感。
而體量足夠的廣富林遺址公園則規劃了多個主題游覽區,游客于此可參觀、可消費、可互動、可住宿,涉及到了現代旅游體驗的方方面面,這就是由風景觀光游升級到休閑度假游大背景下,大型綜合旅游度假區的典型打法。
翻查相關資料,遺址公園幾處主題游覽區的構成及功能大致為:
民俗文化展示區
包括文化交流中心、多功能會議中心和廣富林文化展示館三座水下建筑,這三館也可謂整個園區的核心吸引物;此外,禪茶館、城市咖啡館、廣富林酒家等作為旅游區的公共配套服務設施。
宗教文化展示區
包括知也禪寺、富林塔和三元宮等宗教文化類建筑。
生態農田保護區
占地170畝,按季節種植玉米、向日葵、水稻、水蜜桃、倉橋水晶梨,配合萌寵的飼養,實現當下流行的家庭親子采摘功能。
古鎮改造區
此處將復原廣富林地區舊時的歷史風貌。現下流行的做法是為不同客群提供多種形式的住宿空間以營造不同的感覺,正在施工的精品酒店大堂以一棟明代老宅為基底建造,別具韻味;院墅賓館也將于上半年完成結構封頂。
為完整展示及傳承歷史文脈,廣富林遺址公園內還將在不同區域建設20多個各類主題展示館、紀念館、陳列館,包括考古遺址博物館、富林瓷窯展示館等。
包括民俗文化展示區、宗教文化展示區在內的遺址公園東片區將在五一期間對外正式開放,這也是我上周五初探項目的范圍,面積不大,但不少細節的處理已經表現得頗具精巧。
三、多處細節見得產品打磨之誠心
入口廣場——初見即能感受歷史蒼涼之感
對于入口區域的打造,大型旅游度假區往往通過一條距離適中的景觀道路,將游客緩緩引入核心游覽區域,這樣做一是在空間層面確保度假區的私密性,二是幫助游客轉換心境,并實現景區內交通方式的換乘。
受限于具體地塊環境及項目規劃,景觀過道式的入口區打造手法并不適用于廣富林遺址公園,設計者將下圖的入口廣場直接置于區域交通要道廣富林路的北側。
千平大小的入口廣場為營造遺址公園應有的環境氛圍,并未像其他大型景區那般極盡豪華夸張之能事,處理手法相對簡單。一池水、一塊景墻、一處看似破敗的塔樓,詢問過現場施工人員才知,這些都是后期新建的成果,不復雜且隨意的表皮下實則經過了精心的計算與設計。置身其中,我著實感受到了歷史的厚重與蒼涼之感。
遺址公園的地標性建筑——富林印記就在入口廣場的東側。這棟由磚石壘砌的塔樓形如一塊大型圖章,樓內是盤旋上升的觀景通道,拾階而上,兩側墻面通過半隱半現的種種圖文,記錄與講述著廣富林遺址的發掘過程。其也作為整個園區的制高點,與不遠處的富林塔“隔湖相望”。
大面積的水域增添靈動與活力
從衛星地圖上能夠清晰地看出,水域占到了整個廣富林遺址公園總面積的近1/3,大面積水景在此使用也實現了多重效果:
其一,將園區整體打造為親水型公園,由此為整個園區注入無限的靈動與活力,也柔化了遺址地上的歷史肅穆感。
其二,突顯遺址公園的核心吸引物“三館”,水下博物館按照不同時代星羅棋布般分布在13萬平方米的水域中,建筑與水的高度融合,其整體形態放眼全國也別具一格。
其三,有水自然要有橋,在豐富遺址公園景觀、提升游線行走樂趣的同時,多處橋梁的設計也在空間上區隔了園區的幾處主要游覽組團,包括陳子龍紀念館、三大水上博物館以及三元宮、富林塔和知也禪寺組成的宗教文化區。
精巧獨特的核心吸引物——三大水下博物館
雖未對外開放,但早已成為一大風景的水下博物館憑借水上觀光臺和水下展廳的組合設計在建筑層面已然讓人過目不忘。
三館功能定位各有不同,資料顯示,一座會展示廣富林遺址上出土的文物,部分通過藏寶室的形式呈現以增強游客體驗感;另一座是廣富林漢代集鎮博物館,將會重現漢代的民風民俗;最后一座定名鄉賢祠,集中展示上海古代重要歷史人物的形象與生平。
此外,三館通過浮橋相連接,形成了面積較大的水上共享廣場空間,這也填補了整個遺址公園沒有大型集中式廣場的功能缺失。試想,眾多人文或宗教活動臨水而起,水的靈動映襯精神的碰撞,這等體驗豈不妙哉?
多元文化融合下的建筑與景觀
廣富林文化具備鮮明的移民文化特征,多元人文融合的背景也體現在了遺址公園建筑及景觀的打造層面。讓我印象最為深刻的一是知也禪寺、富林塔和三元宮區域唐風遺韻與日式風情的結合;二是民俗文化區徽派建筑的精巧。
知也禪寺為紀念流傳松江民間的知也禪師施醫救人之善舉而復建。寺院主題為仿唐建筑,內設山門殿、祖師殿、大雄寶殿等六殿;鐘、鼓二樓;一堂、一室、一閣等設施,古樸優雅,修筑精巧。它也是上海又一佛教圣地和修學佛法的重要道場。
富林塔作為遺址公園的另一制高點,院落內的景觀與日式寺院空間頗為相近,這也引得游客“假裝在日本”的感嘆。
徽派建筑文化因春申君黃歇改封于吳而被引入廣富林地區,民俗文化區以徽派建筑為整體風格,粉壁、黛瓦、馬頭墻、磚雕、石雕等元素符號保留完整,修葺復原的古建筑多是搜集散落在周邊鄉村的古建民居搬遷而來,一磚一瓦及所用的木材大多已有數百年歷史。
面對國內旅游投資爆炸性的增長,一窩蜂式開發已經成為常態,而廣富林文化遺址公園卻能在開發過程中不斷強化自身獨有的氣質與資源,并準確填補了區域市場空白,當下不斷的客流就是對其產品的初步首肯。面對文化復興的契機,其正式營業后究竟能否一飛沖天,讓我們拭目以待。
*本文轉載自房地產觀察家(微信公眾號:realestatereview),作者:徐成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