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戶登錄后自動創建賬號
登錄2016年7月,住建部、國家發改委、財政部聯合發布《關于開展特色小鎮培育工作的通知》,提出到2020年培育1000個特色小鎮,引領帶動全國小城鎮建設。
此后,住建部公布了127個第一批中國特色小鎮名單,覆蓋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各省市也密集出臺了特色小鎮規劃建設,有的提出計劃建設100個,有的則達到200個。
面對特色小鎮建設熱,國家發改委很快發布了《關于加快美麗特色小(城)鎮建設的指導意見》,強調要堅持產業建鎮,防止照搬照抄、“東施效顰”、一哄而上。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特色小鎮話題熱度不減 。
民建中央在今年兩會上提交了《關于高質量推進特色小鎮規劃建設的提案》,而全國政協委員、民建上海市委專職副主委徐鈞健也帶來了《關于特色小鎮建設不能搞運動的建議》。
警惕新一輪房地產熱
“特色小鎮重在特色,要全面清理和吸取上一輪城鎮化建設中爛尾工程的經驗,不能再搞大規模運動式建設。”徐鈞健告訴記者。
“有特色的鎮往往都有相當長的時間甚至數十年的發展歷史,特色鎮的形成,大部分是經濟社會長期發展的自然結果,而非一朝一夕形成的。”徐鈞健指出,離2020年只有不到4年的時間,在全球經濟萎縮的大環境下,在國內致力于“去杠桿、去產能”的大背景下,在中國現有城市規劃規模可以容納34億人的背景下,試圖以“流水線”生產方式大規模的造城、造鎮計劃,明顯違背經濟社會發展規律,也脫離了我國的國力和國情,需要予以高度關注。
民建中央提案指出,要把握小鎮創建節奏,分梯度逐步推進,避免平均主義和攤大餅式推進。集合資源要素,重點建設示范小鎮,盡快發揮引領作用。
“培育1000個特色小鎮,占全國總數的大約5%,大體是合適的。但依我看,50%以上應該在廣東、浙江和江蘇,而不應該平均分配。”中國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副主任沈遲告訴澎湃新聞記者,特色小鎮不是炒作房地產的借口,不能以特色小鎮為借口多要建設用地指標。
澎湃新聞記者采訪中國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理事長李鐵時,他也特別強調,培育特色小鎮需要時間,應該更多把行政權限下放給特色鎮,讓其根據當地特點自主支持創業,而不能對特色小鎮提時間上的硬性要求,如果三年就要建成,很可能結果就是面子工程。
李鐵特別指出,要警惕打著特色小鎮旗號復制過去的產業園區模式,搞新一輪房地產熱。“現在除了一些旅游特色小鎮、文化特色小鎮外,絕大多數還在復制過去三四線城市發展的產業園區模式,一方面低成本招商引資,一方面開發房地產進行補償。這是很可怕的信號。不僅會帶來新一輪房地產熱,最后還會導致產業發展的瓶頸和危機。”
“實體經濟需要較低的創業成本,一旦房地產商進入,成本大幅提高,小鎮特色就很難實現。”李鐵認為,特色小鎮如何通過產業帶動形成人口集聚,支撐城鎮化發展,改變過去高成本的城鎮化發展路徑,形成合理的大中小城市和城市群分布,才是“特色小鎮”的提出在中國城鎮化發展進程中重要戰略意義所在。
人工“打造”違背初衷
“這一輪重視特色小鎮,本是想支持一下原本產業發展有特色和基礎的鎮,簡政放權,放開他們的手腳,讓他們更好發展。而有些省份提出要拿巨量資金‘打造’一批特色小鎮,這就違背初衷了。”沈遲稱,如果把特色小鎮建設當成政績,不考慮基礎,最后可能造成劣幣驅逐良幣,真正好的鎮沒有得到應有的支持。
中科院院士、經濟地理學家陸大道曾領銜中科院城鎮化課題。他告訴記者,如果特色小鎮沒有產業集聚、文化集聚,完全是人工打造,發展起來又將是新的“造城”。
“一定要有要素的集聚,形成一定規模。新興產業在特色小鎮集聚是可以的。比如這幾年,某幾個企業家選擇一個小鎮,把某個產業如火如荼地發展起來了,地方政府再配合,形成產業集聚,然后相應再發展鎮的硬件建設,使它集聚更多產業,開發市場。”陸大道說,一旦涉及到文化、名人,絕不能隨意打造。
“特色小鎮產業基礎要扎實,而且必須可持續發展。要警惕政策層層下去走偏了。”徐鈞健說,“如果隨便拿些名目和產業“套”進特色小鎮,過段時間就沒了,人口集聚隨之而散,將是很大的資源浪費,一旦搞不好,后遺癥無窮。”
“目前特色小鎮建設仍處于起步階段,還存在許多影響可持續發展的問題。”民建中央提案也指出,部分地方政府和小鎮創建主體對特色小鎮內涵認識還不深、定位不明晰;產業定位同質化,特色不鮮明。
民建中央提出,特色小鎮建設要堅持差異化發展,對地域相近、產業相同、定位相似的小鎮擇優選擇,避免同質競爭,要在細分領域占領制高點。以補短板思維,優化產業生態圈,打造特色產業的創新創業生態系統。
在產業選擇上,李鐵認為,特色小鎮不可能全都是現代高科技產業,事實上很多特色小鎮有傳統產業的土壤,比如服裝、手工制品等,很有生命力。目前亟待解決的是產權培養和土地問題。
對此,民建中央建議,小鎮建設應立足現有產業基礎上進行改造提升,堅持集約用地,創新用地政策,建立城鎮低效用地再開發與年度新增建設用地掛鉤制度。
“企業主體、政府服務、市場運作”
針對特色小鎮“一哄而上”的現象,民建中央建議,應優化特色小鎮考核機制,輕數量、重質量,以功能融合與綜合效益作為主要考評標準。
徐鈞健則建議,政府應設立特色小鎮建設評價指標體系,如產品市場占有率和知名度指標、長期就業崗位數指標、GDP和GNP指標、單位面積土地產出指標、公共服務能力指標、綠色生活環境指標、消費者主觀評價指標等,科學、客觀地評價特色小鎮建設水平。
兩份提案都將目光投向了政府引導規劃。徐鈞健建議,應建立特色小鎮建設綜合服務體系,如:政府規劃指導體系、基礎設施建設服務體系、產業分工配套協調體系、環境保護和公共服務體系等。民建中央則建議引導地方科學做好特色小鎮規劃,注重旅游、生態、文化功能與產業的融合。
對此,李鐵并不完全認可。“特色小鎮剛開始都是臟亂差的,沒有我們想象得那么理想。只有企業盈利了,形成集聚效應,政府有了稅收,才有能力改善環境。”
在他看來,政府如果在規劃上就把標準定得很高,企業運營成本就會大幅增加,要么沒人來,要么難有生存的活力。過去大城市管理規劃的嚴苛,正是導致周邊小城鎮發展不起來的原因。
“對特色小鎮要有一定容忍度。政府一定要把握好自己的權力,不能制定行政命令,人為確定指標,更多應該通過改革、權力再分配,為企業創造更多寬松度和機會。尊重市場,降低管理成本,適應創新發展。只有這樣才能促進這些特色小鎮整體良性發展。”李鐵說。
民建中央提案中也寫道,要堅持“企業主體、政府服務、市場運作”,突出企業主體地位。
徐鈞健告訴記者,各地歷史文化不同,特色小鎮產業定位也不同,建設綜合服務體系也需因地制宜。“文化旅游小鎮更強調和重視公共服務配套,可能中西部地區對衛生條件要求就沒那么高。”
*本文轉載自“澎湃新聞”,作者:陳竹沁,原文鏈接:《代表委員“問診”特色小鎮:產業是基礎,避免平均主義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