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戶登錄后自動創建賬號
登錄從學者的角度,往往需要“春江水暖鴨先知”,要講全新的理念和知識。從實際操作角度,則要“為伊消得人憔悴”,也就是解決實際問題,新東西往往用不了。我在這里稍微唱一點反調。
企業內部生態化構建,不現實
我不太贊同所謂的企業內部生態化構建。企業是一個平臺,內部有很多創客,這個觀點我不同意。為什么不同意?不是理論上不同意,邏輯可能是成立的:構建一個生態,制定好游戲規則,只要給這個平臺賦能,注入資源,那么,各種物種就能生長起來。但對大部分企業來說,這是不現實的。為什么呢?因為企業內部沒有那么多人有創造力,企業沒有那么多所謂的創客。
可以跟蹤分析一下,國內一些企業用創客模式,也吸引了很多的關注。實際上,有幾個項目搞成功呢?我可以不夸張地說,有些企業幾乎沒有成功過。可能已經搞了若干年內部創客,但沒有一個團隊真正地把東西做出來,或者把一個比較大的項目或者一個產業做起來。其實,在一個企業內部真正具有企業家能力的人是非常少的。由于企業家的稀缺性,外部的資本在瘋狂追逐,所以很多人都成了自主的創業家。
從現實的條件來看,平臺模式、生態模式或創客模式,很難操作。比如我們給企業做咨詢的時候,往往就不能將它作為一個戰略選項,可能只是一個邊緣化的嘗試。所以有人說,我有一個想法,我有一個好的創意,那我組建一個團隊來干,這當然是可以的。但是你千萬不能認為這是企業經營的主流模式,在企業經營的主航道上不能采用這種模式。
什么是企業經營的主航道?主航道就是主流產品。主流產品怎么辦?還是要聚焦和壓強,這個原則是不能變的。創客模式是不聚焦的,實際上有一點“東方不亮西方亮”的意思。但真正主航道的產品,有點像押賭注,是要集中組織力量的,是要聚集核心人才組建團隊的。組建團隊的時候共享共治,要跨部門,這些我都同意。打破企業內部的邊界,以任務為中心,未來還可能是一個很主要的組織形態。
我的這個觀點得到了一些驗證。舉個例子,比如我去過谷歌兩三次(當然只是淺嘗輒止地去參觀訪問一下),每次我們都會問接待的谷歌員工同一個問題:谷歌繼搜索之后,還有什么殺手級的產品?有人說安卓,但安卓是買來的。現在搞人工智能,但大家要注意,人工智能可不是內部創客模式,最初也是買來的,而現在是壓強模式,一大堆博士、碩士壓上去,才搞出一個阿爾法狗跟我們下下棋。去谷歌前后隔了6年,講的內部創客的故事似乎還是同一個故事。
同樣的問題,我們也問過Facebook的接待人員:你們戰略性創新的來源是什么?三個答案,一是內部創客,二是高層的高瞻遠矚,三是從外部收購。他們想了想回答說:公司上市之后,小扎結婚之后,小扎好像也沒有什么高瞻遠矚了(這或許是開玩笑),內部創客就更沒有了,真正的創新都是從外部收購兼并的。意指公司外面可能哪個角落里有一個企業家人才,有一個黑科技的天才,他正好想出了一個東西,正好切合目前的市場和技術發展趨勢,被小扎看見了,他就去買,10億不夠就20億,20億不夠就50億,出價出到你不可拒絕為止。所以我們經常看到美國公司的有些收購兼并,花幾十億美金,買一個一點銷售額都沒有的、也不知道前景在哪里的公司,為什么?因為買的人看到了那個萌芽。萌芽為什么值這么多錢?因為內部產生不了,能夠有這個萌芽創意的人是天才,這種天才整個美國只有2個,有1個被谷歌買走了,有1個被小扎買去了。微軟沒買到,就會很著急。
再舉一個例子,大家都知道的英特爾。英特爾做芯片做CPU,在PC時代是獨步天下的英雄。大家都知道有Wintel聯盟,聯想集團也是這個聯盟上的組成部分,也分享了整個PC產業的紅利。后來PC產業紅利沒有了,因為移動通信來了。大家知道做移動通信基帶芯片,最牛的公司叫高通。英特爾不服氣,用了10多年的時間,一直要做手機芯片,屢戰屢敗。英特爾難道不知道要創客嗎?英特爾難道不知道要打破組織邊界嗎?英特爾難道不知道要去斯坦福找人嗎?英特爾那么多錢,哪兒的人都能找到,但是找到了也搞不定。這里有知識產權的問題,專利的問題,還有就是有些核心的Know-How、核心的知識就在高通那幾個人的腦子里面。所以英特爾花這么多錢(微軟花的錢也差不多),也很難攻克下來。最近英特爾有點進步,有一批芯片被蘋果采購了,采購額其實非常小,只有8億美金,英特爾把它作為歷史性的成就。這8億美金相對于英特爾這10年的投入,比例其實非常低。
我通過這些例子來說明什么呢?在中國企業技術相對落后的情況下,尤其在芯片、智能裝備、新材料這三大領域差距較大的情況下,企業不能夠過早地相信什么內部生態組織。其實,我們還是要運用組織的力量,聚焦、壓強而成功。這也是華為成長的道理。
企業人才外部化,不贊同!
與內部創客、內部生態相對應,還有一個說法就是人才外部化。這個我更加不同意。很多人說人才自己不用培養,外面肯定有。我告訴大家,外面肯定沒有。
很多人喜歡說這樣一句話——“高手在民間”。這個說法不能說全錯,在有些領域的確可能“高手在民間”,比如演藝界,有一個農民叫朱之文,歌唱得不錯。但即使是演藝界,那些出名的農民歌手,其實大部分也是經過專業訓練的。他們年輕的時候上過藝校,上完以后沒有從事專業的藝術工作,沒有進藝術團體,就成了農民了。而且有些人為了以農民的身份成名,還包裝了一段農民的身份。這不是我們今天的主題,我的意思是“高手在民間”只在很少的領域里面可能存在。
在管理者、企業家、技術人才等領域,“高手在民間”這個說法基本上是不成立的。大家都知道,制度經濟學里面有一個概念叫資產專用性,這是一個和交易成本并列的非常重要的基礎性的概念。
資產專用性可以解釋組織的邊界。什么意思呢?有些資產是通用的,比如電腦這個資產是通用的,人民大學能用,我們隔壁的北大也能用;商學院能用,經濟學院也能用。不同的領域、不同的行業、不同的空間、不同的時間、不同的主體……都可以用。與通用性相對的一個概念就是專用性,就是說只能用在這兒,只能用在這個企業,只能用在這個行業,只能這些人用……轉移出去之后就沒有價值了,而且代價非常大。
通常情況下,資產具有專用性的領域,必須通過內部化的方式來進行運作。一方面,外面買不到,因為這個資產是專用的,企業慢慢才能把這種能力建立起來。另一方面,必須通過資產專用性來獲取利潤——而且通常能帶來超額利潤。因此也不可能把它開放給別人。這個概念的創始人叫威廉姆森,他特別強調人力資本也屬于專用性資產。也就是說,這個社會上很少有通用性人才。
有的人說:“我要成為一個優盤,往哪個電腦里插都可以。”我心里想,我如果是電腦的話,你插到我身上,我還不一定要呢!人才優盤的例子,也不能說沒有。我們還以演藝界為例,演員拍電視劇,到這個劇組演這個角色,到那個劇組演那個角色,這是可以的。
但是企業里面大部分崗位的人才、人力資本其實是專用的,外面找不到,一是稀缺,二是有一些專門的知識(人力資本主要的內容就是知識)必須在特定的行業和企業內部才能夠形成。這里所說的知識有兩個層次:一是特定的行業的經驗和知識;二是特定企業內部的經驗和知識。
我分別展開說一下。先說第一個層次的知識。浙江有一個很著名的家具企業,最近上市了,這個老板心胸很開闊,這幾年引進了一些職業經理人,最優秀的職業經理人。他們自己跟我說,真正理解行業需要三年。這就是人力資本的行業專用性。
有些行業可能還不止三年。我兒子是一個理科男,是學光通信科學的,量子通信在這個專業范圍之內。我問他:“像你這樣的人怎樣才能成為量子通信專家?”他想了想對我說:“在我現在的基礎上,我還要學10多年才能成為一個專家。現在是研究生,還要再學5年博士,博士后再做幾年,基本上就是這方面的專家了。”所以說,有的時候某個領域的知識非常高深,必須花費相當長的時間去學習。
現在講第二個層次的知識,關于企業內部的知識,這一點,美國比中國的情況要好一些。美國實施“管理者優盤模式”還有一定可能性。為什么呢?因為美國的企業跟企業之間的文化差異、管理差異或者人們的生存環境差異可能比較小。我們經常看到美國的高級管理者,在這個公司是CEO,到那個公司也是CEO,他都能干。
中國不一樣,這跟中國企業文化有關系。中國是企業跟企業之間差異非常大。老板的個性、領導力、團隊的組成、組織的氛圍、企業的生命周期和規模等等,使得企業跟企業之間缺少共性和流動平臺。職業經理人,包括一些年輕的學生到企業去,往往需要一個很漫長的適應過程和學習過程。關于這個企業的知識,未必是管理知識——管理知識倒好辦了,還有一些隱性的知識,比如哪個人跟哪個人相好啊。這也是知識,因為弄不好就碰到“地雷”了。
中國成功的企業,人力資源開發基本都是什么模式呢?以學生兵為主,選一批優秀的學生兵。同時,要有好的培養機制。或者師傅帶徒弟,或者在戰爭中學會戰爭,等等。通過種種機制,讓學生兵成長。這種模式比較符合中國人的文化特性。
中國人心理結構比較復雜。中國文化很復雜,很抽象,道、德、厚德載物……什么叫厚德載物?弄不大清楚的,讓你去悟。人心即天理,天理即人心,對大多數人來說實在太繞了。有少數悟性高的悟出來了,大部分人沒悟出來,有的人假裝悟出來了,其實塞進了不少私貨。由于太抽象,具體的解釋就會因人而異。不像西方把問題技術化,比如說人的品格,人的素質,可以有多少個因子來衡量。技術化意味著存在標準。標準就是平臺。
中國人強調彬彬有禮。新女婿到老岳父家里去,明明雙方都沒有好感,也要彬彬有禮,微笑、點頭。俗語說,知人知面難知心。正面的說法是: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中國人之間的信任關系比較難建立,這是熟人社會的特點。中國企業的創業團隊基本上是內緣化的。要么是同學,要么是一個村的,要么是一起當過兵的。最緊密的緣分就是血緣了,看來看去,自己的兒子最值得信任,老婆基本值得信任。我昨天看了一篇文章講拳擊選手鄒市明和他師傅的故事,還是挺感人的。師傅就是他教練。師徒兩人有17年以上的合作時間,基本上天天在一起。這樣信任關系就有了,這叫情如父子。也有媒體報道,一些運動員,比如孫楊跟教練中間就斷了。
中國有些企業的確走在時代的前列。但是,我反復看一些新理論、新概念,覺得是管理學的“烏托邦”,也是“為賦新詞強說愁”,為創造一個理論而把新概念提出來。學術的研究可以這樣做,但是要在企業實際操作的話,可能沒有什么太大的價值和意義。
*本文來源:華夏基石e洞察,作者:施煒,原標題:《生態模式很可能是管理學上的“烏托邦”》
【號外】想要捕捉文旅大消費行業風向標?想要了解最前沿的文旅跨界創新?想要學習行業大佬最新的干貨分享?想要與行業精英現場互動深入交流?來“2017中國文旅大消費創新峰會”吧!6月13-14日,北京·國際會議中心,文旅大消費頂級內容盛宴等你來!了解會議詳情&報名請戳:我要報名!(提前報名有優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