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戶登錄后自動創建賬號
登錄今天我們的論壇有兩個關鍵詞,一個是“參與和分享時代”;一個是“新合伙制”。這兩個詞,都不是什么新概念,但我們之所以要重提,并且強調性的提出,是因為當今整個企業價值創造活動之中,人力資本的地位和作用發生了變化。
巴納德在《組織與管理》一書中,開宗明義就強調了人的參與對組織效率的作用,他說:“組織內所有促進協作行為都涉及一個問題,即個人是否愿意、樂意并有興趣參與進來。” 但是,過去由于人在組織中更多是一個工具般的角色,是依附者的角色,所以并沒有真正地實現參與權,或者說參與的深度、廣度都遠遠不夠。當然,利益上也更多是分配,而不是分享。
今天這個情況發生了變化,員工尤其是知識型員工,在企業價值創造環節中占據更為主要的地位、發揮著更為重要的作用。一方面,企業要創造價值需要他們真正地參與進來,另一方面,知識型員工相比產業工人有更多、更深地參與企業事務的訴求。
合伙制也是如此,它也不是一個新概念。兩年前我們華夏基石也關注過這個話題,那時候更多是從眾籌合伙人的概念來探討的。合伙制比公司制還早,是商業組織形態的原生態。今天我們所提的“新合伙制”,是在人力資本價值主導時代,在傳統理論基礎上結合現代管理最優實踐的創新和整合,是“合伙制”概念的回歸、整合與創新。這種創新和整合賦予了“合伙制”新的含義、新的內涵,以及新的機制。
為什么今天要強調“參與和分享”?
“參與”主要指參與管理,“分享”指分享資源、權力和利益,而參與管理要基于資源和權利的分享。 參與、分享,在理念和實踐中都不是新概念,但今天我們要重新提出來,重新解讀,且強調要真正體現在企業管理實踐中,有這么幾個原因:
一是在知識經濟時代,尤其是共享經濟時代,知識型員工越來越成為企業的人員構成主體,相較于傳統的產業工人,知識型員工有更強烈的自我表達、自我成就動機。參與企業的價值創造過程,并分享價值剩余,是知識型員工自我價值實現的途徑。在這個尊崇平等、開放、共贏的互聯網時代,知識型員工的參與和分享的意愿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強烈。
二是知識型員工不僅有參與和分享的意愿,隨著人力資本成為企業價值創造的主導要素,人力資本和貨幣資本不再是簡單的雇傭關系,而是相互的雇傭關系,人力資本不僅要有對剩余價值索取權,更要有企業經營決策話語權。
三是在知識經濟和互聯網時代,知識型員工不僅有參與和分享的意愿、權力,而且也有能力參與到企業價值創造過程和經營決策過程。互聯網為員工的參與和分享提供了技術條件,而新形勢下的組織變革為員工的參與分享提供了組織條件——組織和人之間的關系已經不再是被動的驅動關系,而是以自我驅動為核心的組織機制。
四是在企業普遍進行轉型升級謀求持續健康發展的趨勢下,企業要真正回歸到客戶價值,越來越需要員工主動參與、自我驅動,發揮群體力量。過去企業發展是“火車跑起來全靠車頭帶”,依靠企業家個人牽引,而現在企業的動力機制只有成為“動車組”式,讓每個員工、每個團隊都是自驅動力,才有可能適應這個不確定且變化迅速的時代環境。員工的自我驅動、自主經營和決策并不是指員工要參與整個企業組織的所有決策,而是像海爾的自主經營體那樣,通過劃小經營單位,讓每個人成為自主經營體,從而激發員工內在的潛能,激活企業的價值創造能力。
這些趨勢性變化,說明這是一個要在實踐中真正重視、強調參與和共享的時代。而且,由于員工參與和分享的頻率、寬度和強度都不一樣了,其實就在重構人與組織之間的關系,重構企業治理機制,就是我們經常講的,貨幣資本和人力資本從雇傭和被雇傭走向相互雇用的關系,并形成共擔、共創、共享的合伙人機制。本質上,人力資本與貨幣資本之間是一種相互雇傭關系或泛契約的合作關系。
從“合伙制”到“新合伙制”,變的是組織與人的關系
誕生于工業文明時期的管理理論,基于嚴格的分工體系來假設組織和人之間的關系。在很長的時間里,在企業的操作實踐中,人確確實實被作為一個工具,一種等同于土地、設備等投入資源在對待,人依附于組織而存在。
但是,在時代變化的推動下,組織和人之間不再是簡單的雇傭關系,員工也不再是科層制結構下固化的角色,人不再是手段,而是目的。組織和人之間內在的要素發生了變化以后,組織和人之間的關系就不再是雇傭關系,而是一種建立在平等基礎上的合伙人關系,要實現的是人與組織的同步成長和發展。
且不說西方的合伙制,在我國的晉商時期,東家和掌柜之間的關系就是建立在平等、尊重、信任基礎上的合伙人關系。那時交通、通訊不便,東家的監督成本很高,有時幾乎無法監督,經營、財務、用人等權利悉數交付給掌柜,而掌柜雖知東家“天高皇帝遠”,也往往能以職業經理人的準則嚴格要求自己。晉商是充分信任、充分授權,加上頂身股制,就是股權激勵,形成了和掌柜、伙計的合伙人制。
真正的合伙人制,貨幣資本和人力資本雙方是平等和相互尊重、信任的關系,職業經理人的信用與股東對職業經理人的信任,都是企業的一種戰略資源和價值。像去年的寶萬控制權之爭,就使得“誰是野蠻人”很難定義。在人力資本和貨幣資本相互平等的時代,“野蠻人”可能有兩種,一種是以資本手段從外部闖進來攪局的,一個就是職業經理人團隊監守自盜,內部人控制。
總之,無論是從組織進化的角度,還是從公司治理的角度,都需要重新定義組織,重新定義人,重新定義組織和人之間的關系,自然也需要重新定義合伙人制。
合伙制作為一個古老而嶄新的概念,要與時俱進,互聯網與共享經濟時代要創新合伙理論與實踐。
我非常贊成周禹(注:中國人民大學教授)所提出的“新合伙制”的理念,以及“新合伙管理體系”的四個維度:戰略生態化、組織有機化、人才合伙化以及價值共享化。這四個維度的提出,使得合伙人關系超越了一般意義上的貨幣資本和人力資本的“合伙”關系,而是把戰略、組織、人才、價值都放在了“新合伙制”里去理解,重構企業經濟管理的邏輯。“新合伙制”的提出既是繼承過去合伙人制的傳統智慧,又是在“合伙制”與“公司制”的耦合中,重新理解和構建組織和人之間的關系機制、制度體系、規則體系和治理體系。使得戰略、組織、人和價值創造方式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比如我們現在所講的戰略,不再僅僅是一種單一的競爭戰略而是一種生態戰略:企業的戰略思維既要歸核化,構建核心能力優勢,又要開放合作,構建外在生態優勢,實現業務鏈循環共生、模式平臺化共生、能力平行化共生、產業鏈交融共生的新生態。
我們所講的組織,就是真正面向客戶的敏捷型、扁平化、網狀結構組織, 組織的協同不是來自上級而是同級自動柔性協同,組織要尊重和承認個體價值創造的力量和活力。“新合伙制”是一種生態理念,它意味著組織邊界、組織生存環境、組織和人之間的關系、組織形態都發生了變化,從生態的角度理解新合伙制,可能會有助于看清企業組織的現在及未來。
比如新合伙人制的組織基礎是什么?組織運行規則是什么?組織運行的機理是什么?過去我們在科層制的基礎上,能看得很清楚事業部組織、矩陣組織,但是生態組織條件下的組織形態是什么呢?自組織、有機組織,或者叫網絡性組織是不是組織的新形態?華為提出三維組織,海爾探索實行的“平臺化組織+自主經營體”是不是未來的趨勢?再進一步,新的組織運行規則是什么?新的組織處理人與人之間的法則是什么?這是我們要繼續在實踐中去探索和研究的。
前段時間在人民大學的人力資源年會上,我提出一個觀點:在合伙制企業里,老板有時候可能是弱勢群體,而不一定是強勢群體了。因為當“人人都可以是CEO”了,就沒有所謂的“老板”,那企業的權威怎么建立,企業的共識怎么達成?企業的共同目標怎么凝聚?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再一個,在合伙制的組織中,怎么保障決策效率,誰來為決策結果擔負責任?比如我們華夏基石深圳合伙制公司,我認為開會開得太多,因為什么都要拿到桌面上來討論。合伙人制度就需要討論,就需要公開透明,但是,所有的事項都需要討論嗎?哪些需要民主集中制,需要集體決策的東西怎么能實現既高效決策,又能共享智慧?這些現在也是在現實探索中令人困惑的、待解的問題。
比如,在新合伙制中,眾籌本來是一個很有意義的探索,因為眾籌本質意義上是最積極的合伙制,但是現在眾籌沒有一個成功案例。我自己參加的兩個眾籌項目,到目前為止可以說是不成功的,主要問題在于搞不清楚由誰來承擔經營責任。其中一個眾籌咖啡館,開業不到兩年,經理換了好幾任,股東誰都不滿意經營現狀,但又不知道誰來對這個現狀負責。
周禹有個觀點,認為這是眾籌本身所具備的風險和弊病。就眾籌本質屬性來說,不是一個新鮮事物,保險公司就是眾籌方式的產物。正是由于上述的風險無法共擔、責任分散的弊端,而由效率更高的公司制取而代之。
今天我們所說的“新合伙制”并不是拋棄公司制,而是基于公司理論基礎上的管理創新。
做不到“信、擔、創、享”,就別輕易嘗試“合伙制”
追溯源頭的話,陽光底下無新鮮事,很多所謂的“新”并不是對原有的顛覆,也不是橫空出世,“新合伙制”如此,組織變革也如此。越是有新的一面,越是要堅守“舊”的,已經被時間驗證過的東西。比如樂視探索的生態組織模式,能否成功,其實在于它能堅守企業成功的本質,即真正回歸到客戶價值,回歸到產品本身,耐住寂寞,把產品做到極致。如果團隊抱著投機心理,追求發展速度,那么理念提得再完善,概念玩兒得再好,也不能把企業做好。為什么在今天,傳統咨詢方式越來越被認為是“吃力不討好”“賺辛苦錢”時,華夏基石還要堅持一個項目一個項目地、啃骨頭般地去做,就是回歸客戶價值,堅守“為客戶創造價值”的價值觀,一切都建立在做好每一個項目的基礎上。這就是“基石”的含義——耐得住寂寞,回歸本源,堅守價值。
那么,關于“參與和分享”,關于合伙人制,最近我在總結中國企業案例的時候,也做了一些分析。
比如說,華為某種意義上也是合伙人制,但是核心在于利益的分享,華為在權力上并沒有實現所謂的參與,它主要還是利潤的分享。溫氏不光是利益的分享,也包括參與管理。它實行的是集約化平臺經營+分布式生產,資產是共同投資,每個合作農戶也是資本家,跟溫氏之間的關系就是合作關系,產權非常清晰。農戶只是參與到溫氏的事業群體里,通過共享的經營平臺獲得比單干更大的效益。這種集約化經營、分布式生產使得一個傳統企業實現了輕資產,同時解決了責任心的問題。
但華為跟溫氏有一個共同點,即它們的組織模式基本上是基于公司制實現了總部的平臺化,總部的服務能力很強。華為最早提出“十大管理平臺”,它并不是按照科層制的結構建立層層管控體系,而是平臺服務中心。溫氏也是這樣,總部平臺提供強有力的管理服務、研發服務、技術服務支撐,使5.6萬個農場主離不開這個服務支撐,只有加盟到平臺上,才更有價值。
中國第一家上市供應鏈企業怡亞通提出的“全球供應鏈生態圈”,是把幾十萬個門店基于互聯網鏈接在一起,叫“N個平臺+N個合伙人公司”,它不是一個總部平臺,而是N個平臺,也不是鏈接幾個合伙人,而是鏈接“N個合伙人公司”,這是一種生態組織探索。從怡亞通提出的理念來看,它更能體現生態的特點,即共生、共融、共享,但每個小的組成單位在資產上又是獨立的。這是不是也是一種新合伙制模式?需要繼續關注和研究。
還有海爾的自主經營體,從邏輯上來講,它應該成為合伙人制,但是目前沒有解決產權問題,海爾的“小微”企業還沒有實現真正的分享,這是海爾變革面臨的問題,也值得我們繼續觀察。
最近我們還研究了OPPO,OPPO和經銷商建立了合伙人制,把合伙人延伸到了價值鏈上,在終端上輸出管理標準、人才培養,在產權上是合伙制的模式。
從這些案例來看,中國企業都在探索,在實踐,我們也將持續關注至少10家具有代表性的企業,研究他們的共性是什么,現在他們面臨的問題是什么。
從目前來看,“新合伙制”公司需要“平臺化+自主經營”,不光是利益的共享,公司要逐步走向平臺化。因為個體只有獲得公司的資源支持,才會愿意跟你走。沒有平臺化,只要自主經營的話,合伙制公司就會變成個體戶的集中營。為此,我提出新合伙機制與理念有八個字:共識、共擔、共創、共享。
1.共識:合伙人首先是要有共識,道不同,不相為謀。合伙制是使命與價值驅動型組織。戰略共識與文化價值認同是前提,人力資本的信用與組織對人的信任是基礎。
2.共擔:合伙人要共擔風險,共擔治理責任。出錢、出力、出資源,自我施壓與擔責,光出力不出錢,不承擔經營風險,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合伙制。
3.共創:合伙人要共創價值,實現價值驅動要素聯動,合作協同創造價值,以客戶價值為核心,形成價值創造、價值評價、價值分配的循環。合伙人要有持續價值創造的奮斗精神,依據貢獻動態合伙并退出。價值評價是核心,有進有退動態合伙是活力之關鍵。
4.共享:企業剩余價值共享,但人力資本是劣后剩余分享,同時組織做到信息與知識共享、資源與智慧共享。
最后,需要強調的是:合伙制是一種戰略動力機制,是一個系統工程,但合伙制不是萬能的,合伙制并不適合所有企業,也不適合內部所有人才,也不限于內部人才。合伙制作為一個古老而嶄新的概念,需要與時俱進,需要在實踐中去創新與完善。
*本文來源:華夏基石管理評論,作者:彭劍鋒,原標題:《合伙制非萬能藥 只對具備四種能力的企業有療效》
【號外】想要捕捉文旅大消費行業風向標?想要了解最前沿的文旅跨界創新?想要學習行業大佬最新的干貨分享?想要與行業精英現場互動深入交流?來“2017中國文旅大消費創新峰會”吧!6月13-14日,北京·國際會議中心,文旅大消費頂級內容盛宴等你來!了解會議詳情&報名請戳:我要報名!(提前報名有優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