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戶登錄后自動創建賬號
登錄談及共享經濟,2008年從硅谷發家的Uber和Airbnb或許是最具代表性的企業,前者主要布局載客車輛的租貿服務(與滴滴類似),而后者則為民宿出租提供了平臺。然而在過去的幾年中,這兩家公司卻呈現出截然不同的發展態勢。
盡管Uber的平臺交易總額在2016年翻了一番,整體營收達到65億美元,但即便排除已經出售的中國業務,它們的虧損數額同樣高達28億美元。相比之下,Airbnb去年的營收增長了80%,至少在賬面上成為一個真正“賺錢”的公司。
僅從融資的角度來看,Uber怎么都比Airbnb更有優勢,在它的估值接近700億美元之時,Airbnb才達到310億美元。原因其實很簡單,Uber面臨著更大的競爭壓力。無論是美國本土對手Lyft,還是遠在東南亞的Grab Taxi,亦或是最后握手言和的滴滴,與友商的補貼大戰無疑伴隨著Uber走過了發展的前半程。而反觀Airbnb,主要競爭對手Home Away的估值不過40億美元,所布局的度假屋業務也與Airbnb有所不同。
(Home Away的畫風一般是這樣的)
民宿市場近幾年來一直在穩定且緩慢的增長,2014年的市場總額為690億美元,到2016年變成了880億美元。如果將酒店客房也并入進來,那民宿大約占到了整體的19%,也算是一塊不小的蛋糕。已經實現盈利的Airbnb,本該趁著這個節點不斷鞏固基礎,進而持續收割利潤。然而,它們似乎并不滿足于當前的成熟商業模式。
Airbnb正在與地產公司Newgard合作,著手規劃公寓的建設,并意圖于2018年第一季度開放324座以供出租,從某種程度來說,這已經和酒店沒什么區別了。實際上,Airbnb近期的舉措一直在跳脫“短租”限制,旅游導覽、餐飲訂票,甚至和共享辦公室Wework進行的聯動——這都意味著民宿可能不如之前那么好做了。
本土競爭對手發力,促使Airbnb持有的份額面臨緊縮
首先,不妨來看看悶聲發大財的HomeAway。從2009年到2014年,這家公司的年營收額幾乎翻了5倍,盡管整體體量還比不上Airbnb,但掙錢能力卻比領頭羊“穩了不少”,近幾年來的凈利潤都在1000萬美元之上。
HomeAway的奮起直追與其商業模式的變動不無關系,它們起初并不靠訪客的租金分成來獲取利益,與我們所熟知的“同城平臺”類似,信息展示、廣告貼片,以及與大房東、地產經理等客戶的合作分成是主要的收入來源。由于能夠持續接到一些旅游公司的信息展示訂單,HomeAway的發展一直比較穩定。
不過,HomeAway近期的收入結構發生了一些變化,公司的“其它收入”占比不斷增多,而老牌業務的收入則呈下降趨勢,這在它們被Expedia收購后就變得愈發明顯。實際上,HomeAway已經不局限于度假屋等房產的展示了,它們近兩年也開始布局短租、長租等業務,由于能夠直接從房客那獲得分成,這也加快了營收和利潤的增長。
(Booking.com同樣也有中文服務)
同樣受益于民宿業發展的,還有Priceline旗下的Booking.com。盡管Booking表面上是一個主營酒店在線預訂的網站,但它同樣提供度假屋、民宿,公寓的預定和租貿服務。截止到2016年,Booking已經吸引了85萬所物業加盟,并且提供42種不同的語言服務,可以說頗具競爭力。
另一組數據也能說明問題。Booking自2005年被收購以后,其營收在后續的十年間翻了220倍,而根據相關的財報信息來看,Booking帶來的收入一度占據了Priceline總營收的67.3%,2015年時高達62.1億美元。金融分析公司海納國際指出,HomeAway和Booking.com在民宿市場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市場占有率分別達到了11%和18%。
Airbnb在此影響下自然會感到恐慌,從而加速其它業務的拓展。有趣的是,波士頓大學的一份調查顯示,每當Airbnb的房屋供應量提高一成時,酒店客房收入就會下降0.35%——身為酒店行業破局者的Airbnb,如今卻以“蓋樓”的方式妄圖扳回一城,這確實顯得有些諷刺。
“地頭蛇”打壓與政策碰壁,Airbnb在海外市場也不太順利
Airbnb在拓展海外市場時遇到了不少問題,它們不僅需要面對“地頭蛇”的打壓,還需要根據不同的當地政策即時修改商業策略。為了對標Airbnb,歐洲企業首先開始了抱團取暖。2016年,短租服務在線平臺Wimdu和9flats達成合并協議,在合并完成之后,雙方的房源數量加起來能夠達到55萬套,這幾乎占到了Airbnb全球房源總數的20%~25%。
Airbnb在中國市場的房源僅有8萬套,比起短租平臺途家的幾十萬套房源相去甚遠,而從流量入口來看,并購了攜程的途家似乎也更有優勢。另一方面,旅游城市才是國內空置住房的主要來源,而在度假屋的處理上,Airbnb又沒HomeAway和Booking.com那樣富有經驗。
地頭蛇的競爭僅僅是其中一個因素,Airbnb的日本業務則顯得有些水土不服。
日本短租平臺Stay Japan的所有者Hyakusenrenma曾經表示,由于日本民眾對于短租服務不太信賴,相關收入很多都來自于海外游客。在此影響下,Airbnb才開始塑造更具“親和感”的社區,在改造房屋設施時還會刻意去保留日本設計師的印記。比如它們旗下的Samara房源,就留存了原研哉所打造的吉野杉樹屋。
除此之外,常年在法律空子中游走的Airbnb,隨著體量的增大面臨著更多政策問題。巴塞羅那此前就叫停了一些P2P租貿服務,并提高了“非法租貿”的罰款。Airbnb高雄民宿被曝出有“針孔攝像頭”的事件過后,臺灣也加強了相關服務的監管。即便是美國本土的紐約州,同樣出臺了一項禁止Airbnb的法令。不難發現,自建公寓至少能夠緩解法律和政策的干擾,也減少了房東和房源監管所帶來的隱性成本。
值得一提的是,Airbnb或許還是保留了公司創立時的初心,公寓落成后仍然只提供短租的物業管理和社區服務,不會演變成人們所擔心的“賣樓房地產”。從這一點來看,它們的新商業策略倒不會讓人覺得特別厭惡。
*本文來源:品途商業評論,原標題:《民宿市場慘淡,Airbnb靠“蓋樓”能否扳回一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