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戶登錄后自動創建賬號
登錄作為張藝謀“印象”系列的開端,這部桂林山水實景演出有600多名演職人員參演,經過109次修改演出方案,67位中外著名藝術家參與創作,而且,《印象?劉三姐》僅演出現場就為當地提供了700多個就業崗位。
一邊是旺季一票難求、最多一天連演4場、一年利潤近億;另一邊,《印象·劉三姐》的運營公司廣維文華旅游文化產業公司(以下簡稱:廣維文華)卻在2017年8月向廣西高院申請破產重整,自述實際負債累計近15億元。
明明是納稅大戶卻最終資不抵債,問題出在了哪兒?
演出風光無限卻破產重組,這里還有馬云的事兒?
雖然廣維文華的名字是在其破產之時才被大眾知道,但《印象?劉三姐》卻給很多人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自從2004年公演以來,《印象·劉三姐》每年演出500多場,累計接待觀眾超過千萬,早已經成為廣西旅游的活名片,被稱為全世界第一部全新概念的“山水實景演出”,即便在淡季,《印象?劉三姐》也能每場上座一千多人。截至2017年12月30日,《印象?劉三姐》累計銷售門票162萬張,票房總收入2.1億元,凈利潤近1億元。
作為張藝謀“印象”系列的開端,這部桂林山水實景演出有600多名演職人員參演,經過109次修改演出方案,67位中外著名藝術家參與創作,而且,《印象?劉三姐》僅演出現場就為當地提供了700多個就業崗位。
除了導演張藝謀,馬云的名字也出現在這一次的事件中——張藝謀和馬云的云鋒基金間接持股的公司觀“印象藝術發展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觀印象)”,是廣維文華的債權人之一,截至2017年7月31日,廣維文華拖欠觀印象4416.26萬元。
根據公開資料,廣維文華一直以來都持續盈利,2012年~2015年營業收入分別為1.79億元、1.7億元、1.82億元和1.7億元,凈利潤分別為9592.9萬元、7667.6萬元、6949.7萬元和5078萬元,并且是當地的納稅大戶。
就是這樣一部門票價格不低、上座率很高的實景劇,這樣一個持續盈利的公司,以破產收尾被很多人大呼不明所以。原來,根據媒體報道,《印象?劉三姐》的制作、運營公司廣維文華,“在企業發展過程中,因不當的為股東及其關聯控制人代償或擔保債務而陷入嚴重的債務危機”,據說擔保債務至少不低于10億元,關聯企業拿錢去投資也大多失敗。
因為他人擔保,致使自己背上了巨大債務,廣維文華這一波看上去有些蠢,畢竟《印象?劉三姐》在太多人看來,明明就是個躺著也能掙錢的IP?。?/p>
“旅游名片”借力新的投資人,能否重生?
破產重組,而非破產清算。廣維文華想要拯救自己,廣西高院也不得不考慮“印象?劉三姐”品牌對桂林旅游的深入影響。
根據每經的報道,廣西高院民二庭庭長、本案審判長蔣太仁介紹,在2017年8月提出破產前,廣維文華就已經成為數十起民事、執行案件的被告或被執行人,財產被多家法院查封,公司處于將被拆分的邊緣。
此前,廣維文華經審計的資產總額(包括固定資產、存貨、土地使用權、“印象劉三姐”系列商標專用價值)為1.74億元;2017年12月4日破產程序結束,管理人確認債權總額15.8億元……兩個數字背后,是十幾億元的債務窟窿,即便資產全部拍賣也是資不抵債。
申請破產有時對企業來說也是一種保護。廣西高院接手后,決定通過破產重組的方式拯救企業,允許管理層向債權人提出一個重組方案,延期歸還債務,將廣維文華所有的訴訟和執行程序中止,暫時止血,等待新的投資人。
隨后,北京天創文投演藝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天創文投”)浮出水面,成為重整投資中標方,承諾投入7.5億元解決債務清償和法院認為其他必要的社會問題。據公開資料,廣維文華旅游文化產業公司原股東為,占比33%的廣西文華藝術有限責任公司,占比67%的廣西維尼綸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重整后,原股東需將其在該公司的股權100%以零價格轉讓給天創文投。
據悉,首期清償資金一個多億已經到位。
文化旅游IP扛把子,眾多影視公司、導演加碼實景娛樂劇
張藝謀的印象系列實景劇一直以來都是好評如潮,通過植入各大著名景點,與旅游景點相映生輝,近年來又發展出“最憶”、“又見”、“歸來”等系列。
其實,這種文化娛樂產業的實體化,最成功的莫過于電影主題樂園、電影小鎮。對于很多影視公司來說,實景娛樂是他們多元化業務嘗試的渠道之一,優秀的影視作品、導演明星也給實景娛樂提供了內容支持。據了解,2016年,中國實景演出產業規模達百億元。
華誼兄弟是比較早布局實景娛樂的上市公司,早在2014年就提出了“去電影化”的戰略,并明確地將“品牌授權與實景娛樂”作為單獨的版塊列入了業績報表,據其2016年財報,華誼兄弟的品牌授權及實景娛樂業務營收同比大增近四倍,可見實景娛樂潛力巨大。
此外,長城影視、三湘印象、光線傳媒等多家公司都加碼布局實景娛樂,電影票房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很多公司都正在摒棄過度依賴電影業務的做法。
印象系列因為有大導演的加持,曾被人解讀為要PK迪士尼的大IP,影視公司都在夢想自己成為下一個迪士尼,但缺乏足夠分量的IP一直是國內公司最大的難題。當然,更怕有的公司有了好IP卻依舊玩爛一個局。
*本文來源:投資界,作者:粥沫兒,原標題:《《印象?劉三姐》背后公司被掏空,論一個“躺著就能掙錢的IP”是如何把自己搞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