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戶登錄后自動創建賬號
登錄左右創業者命運的,除了BAT,現在TMD的影響似乎也正越來越重。
臨近春節,區塊鏈風云乍起、暗潮洶涌,眾多行業巨頭似乎都開始將眼光轉移至此,雖現在情形尚未明晰,但有一點暗示可能已經迫在眉睫:一個戰場的開始,代表著另一個戰場將加快進程、迅速決戰。
因而,滴滴接管小藍單車也許并不是延長戰時,而是變量急速變化刺激質變的前奏,畢竟它已經將危及叢生的ofo暴露在公眾視野。
隨著滴滴和ofo決裂的一些細節被公開,很多人對這場互聯網精彩大戲的結局更加期待。不過有一點可能也值得關注,尤其是對現在以及未來的創業者來說。
在這場勢力交鋒中,我們看到,滴滴早于騰訊或阿里表現出來的野心和強勢,使得創始人在眾多投資方面前的處境頗為尷尬。若不是兩方強烈反對,滴滴將成為最大的利益既得者,這代表著在兩大巨頭還未表態前,創業公司就有可能終結于滴滴之手嗎?
而左右創業者命運的,除了BAT,現在TMD的影響似乎也正越來越重。
TMD的崛起不僅僅是體量,還有充滿野心的投資布局
相較于美團,滴滴的投資進程更為激進,即使本身還靠著不斷的融資支撐,公司的投資版圖就開始大規模擴展到全球各地以及國內的一些明星公司,而且投資額度都不小。共享單車就是一個最現實的例子,經過幾輪融資,滴滴系現在的股權要高于創始人戴威。甚至有報道說,加上董事會的兩個席位,戴威存在被架空的可能性。
一個誕生于互聯網風口不久的公司,如今已經有能力主導另一場風口的結局,這不僅僅是說明滴滴的實力,也代表一種改變:原先由BAT或者說騰訊、阿里兩家掌控創業公司最后命運的局面,現在增加了一個變量。
即使滴滴布局共享單車是為了出行領域的進一步壟斷,也無法排除這種改變只是一個開始的可能性。長遠來看,在投資層面,滴滴會不會成為下一個類似騰訊的存在,并不是空穴來風,而對更多的創業者來講,這絕非一件好事。因為滴滴有可能成為BAT之外,另一個只能攀爬而難以逾越的大山。
更何況,滴滴在共享單車資本博弈過程中表現出來的強勢,可能已經令創業者感受到了更直接的壓力。
一名接近阿里的業內人士對《中國企業家》聲稱,滴滴系作為大股東,曾一度嘗試主導摩拜、ofo合并,試圖將整個共享單車納入滴滴的出行大生態版圖。在雙方大股東提出的合并方案中,掌控這家新公司的,既不是ofo,也不是摩拜,而是直接由投資方滴滴主導,把兩家創始人都踢出去。
話說,原本兩家爭了這么久,總會在中間出現一個勝者,但滴滴現在直接想要同時獲得ofo和摩拜的最終控制權,這種漁翁得利的手段,比巨頭直接控股更為強勢。盡管現在雙方已經決裂,但滴滴在共享單車領域的關鍵作用并沒有消失,ofo即使請來阿里協助,可能也未必好辦。
出于業務聯系,滴滴對共享單車可能是個個例。但反過來想,想要覆蓋用戶吃喝玩樂的美團,因為其本身的市場想象空間更大、覆蓋范圍更廣,以后為了擴充體量,保不準搭上哪個風口也會像滴滴一樣,通過投資進而控制初創公司。
早在2015年時美團涉足的品類就已經囊括了電影、外賣、餐飲實物電商等十余類。當時一名投資人將美團形容為“狼牙棒”:雖然不夠銳利,但是它很大,有很多的可能?,F在需要在棒上插針,針插多少、插在什么地方,是美團比較重要的事情,“當針插得足夠多時,這根大棒就變成了狼牙棒”。
創業繞不開BAT的籠罩和幫助,現在另一條路也被TMD占領
但凡互聯網創業或有幸站在風口上的,都很難繞開BAT,不僅是因為有錢,更重要的是有資源,這是三大巨頭的關鍵性作用凌駕于風投之上的核心原因,尤其是流量和人脈至關重要。所以相比普通創業者,投資人更偏愛從BAT出來的創業團隊。
但現在,TMD系的創業者儼然也成了“香餑餑”。
去年9月,前點評系高管呂廣渝創建的“猩便利”,宣布完成超1億元天使輪融資,張濤、王興、葉樹蕻、王慧文都在此次的投資陣營中。12月,“魔急便Mobile Go”獲1250萬元天使輪融資,其CEO韓振威出身滴滴。無論是內部創業還是外部創業,巨頭給創業環境造成的影響只增不減,只不過是多了TMD這一層。
當然人脈在創業中遠沒有流量帶來的實際利益大,即使不是前高管也能拉來投資,但想要繞過BAT的流量就很難了,除非是面向B端或純技術性公司。從這個角度再來看TMD對創業者的影響,其流量入口雖不及微信、支付寶等等,可把控出行、內容創業及本地生活服務的主要流量,可能意味著,關聯業務及市場的創業者難免要屈居于他們之下。
就像ofo接受滴滴的頻繁投資,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看中了滴滴的出行入口,但戴威卻沒想到滴滴的野心是實質上的全權把控。而內容創業現在更離不開今日頭條,無論是PGC還是UCG,頭條和他們也算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不過一旦平臺格局已定,內容創業者對頭條形成更強的依附,像微博強勢改版、無視大V利益的事件,可能也難免發生。
除此之外,創業公司的產品或業務有時也會與巨頭重合,這是BAT給創業者帶來的最大威脅,盡管現在其行為收斂了很多,但像阿里這樣的龐大商業帝國,創業者想要做大經常有可能觸碰到其業務邊界。數年來,可能也只有美團,成功脫離其掌控,也成功威脅到阿里。
可是現在的美團,對其它創業者何嘗不是一種壓制?
據說,創業十年的二維火,因為美團自己要做收銀機,也是一句說說封殺就封殺了。而且王興去年剛剛成立了美團-大眾點評產業基金,任命副總裁陳少暉擔任公司CEO,基于產業鏈上下游和信息化服務進行投資,這種打法和阿里甚為相似,囊括到自己生態體系可能是遲早的事。
卷入TMD的戰場,創業者也要站滴滴、美團或頭條的隊了?
神仙打架、凡人遭殃,騰訊、阿里及百度之間明爭暗斗這么多年,受其影響的互聯網企業數不勝數。尤其是像共享單車這樣處在風口之上的初創企業,提早站隊是打響規模戰必不可少的條件,更何況“二選一”的競爭形式也越來越明目張膽。
當然,被卷入巨頭的戰爭,既有弊也有利,有很多初創公司的業務本來對巨頭并沒有太大的商業價值,但因為能扮演打擊對手的棋子,反而更容易獲得重視。
總而言之,創業者能在牽連巨頭的商業對決中明哲保身是一種難得的智慧。如今TMD之間也開始因為美團和滴滴的直接對抗,而形勢緊張。盡管頭條目前尚未摻雜其中,可眼看著同一階梯的“隊友”體量越來越大,張一鳴恐怕也很難甘心只做內容。所以說,BAT的處處較量,很可能就是滴滴、美團及頭條之間未來競爭關系變化的參照。
屆時創業者又該如何抉擇呢?
就滴滴和美團的“世紀之戰”來講。在網約車市場上,摩拜、嘀嗒、首汽、美團等看似單個弱小的敵人,如今抱團成立了反滴滴聯盟。雖然無法預測這究竟會對滴滴造成多大的沖擊,但單看聯盟本身,美團毫無疑問是主力軍,從形勢而言,其它相對弱小的成員可能也會變相地為美團裹挾,這是強弱聯盟的一個必然。即使不是現在,也可能會是聯盟作用發揮之后。
而且無論是美團打車還是滴滴外賣,很多人都猜測“二選一”的強制舉措將會上演,這對商家及司機來講,也是一種損失。
美團和滴滴的戰事,較BAT之間的大規模對抗,影響范圍還是小一個層級,但美團的野心顯然不止于滴滴。它與阿里這種跨“維度”的巨頭較量,以及未來在生活服務交易層面的可能性抗爭,將會波及到更多的創業者。
而王興也沒有掩飾對阿里巴巴底盤的入侵企圖,他曾在一次采訪中提到:“中國有7億網民,我們現在有2.4億活躍買家,阿里有4.5億活躍買家,所以美團點評還有兩到三倍的增長空間。當然新零售我們也干,馬上要在線下開店。”由此可見,美團看重新零售就等同于加入了對抗阿里的陣營。
BAT商業勢力觸及各個領域,雖非一朝一夕可以形成,可TMD也已初具當年阿里、騰訊和百度三足鼎立的形態,他們自身體量增強的同時,可能就意味改變創業環境的變量。
而在這種局勢之下,創業的門檻已經在無形之中提高,這對于全民創業來說可能不是好事,但對于創業這個領域來說,也許未必。畢竟,在很多人看來,創業就不該是全民運動化的。
*本文來源:i黑馬網,作者:歪道道,原標題:《全民創業為何快速終結:繞過BAT,轉角遇見TM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