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戶登錄后自動創建賬號
登錄法國老佛爺百貨可能會懷念兩三年前的中國游客。
臨近春節,雖然穿梭于其間的中國游客依然絡繹不絕,甚至因為節日而增加不少,但顧客們掏錢包的頻率以及小票上的金額,已明顯不如以往。
在最火爆的2015和2016年,國人在境外消費如同搶購大戰:商場的POS被中國游客刷卡刷到過熱故障,化妝品、奶粉、奢侈品、電飯煲、智能坐便器……中國游客幾乎買下了所有國外“爆款”產品。
陷入回憶的不止老佛爺百貨一家。境外一些機場免稅店、旅游城市的商場及奢侈品牌店都發現,中國游客不再是當年“人傻錢多速來的土豪”。
銀聯智惠與螞蜂窩旅行網發布的《全球旅游消費報告2017》顯示,2017年春節購物季,中國游客在境外購物上的支出同比下降37.2%;另外一份《全球自由行報告2017》顯示,2017年中國自由行游客的境外購物消費也下降了37.2%。
中國“土豪”們為什么不愛出國買買買了?
時過境遷
時間若回到兩年前,一切還是另外一番景象。
2016年春節期間,視覺中國(Visual China Group)發布了一組題為“中國游客‘擠爆’日本免稅店”的圖片,畫面被密集的中國游客占據,他們推著行李箱在東京銀座商區行色匆匆,即便手中的購物袋已經拎不住了,也無法阻止他們急切趕往下一個商場的腳步。
這就是當時國人在境外消費的普遍狀態。
更神奇的狀況出現在2015年,中國游客創造了跨境消費巔峰。幾乎每個數據都令人驚奇。在英國,《螞蜂窩全球旅游購物報告2015》顯示,全年到訪倫敦希斯羅機場的旅客中,中國游客僅占1%,卻創造了25%的免稅品銷售額。
同一年,受MERS病毒蔓延影響,不少中國游客避開了韓國路線,選擇去法國購物。當時的數據顯示,老佛爺百貨成為國內自由行游客消費最多的商場,消費總額較同期韓國樂天免稅店增長約三成。
在韓國,即使當年游客減少,韓國外國游客中依舊有四成為中國人。國內媒體當時援引的官方數據顯示,中國游客2015年在韓國的住宿、交通和購物消費的220億美元,占到該國當年GDP的2.6%。
同樣被“灌溉”的還有澳大利亞,商務部數據顯示,2015年全年,中國游客在澳大利亞消費了54億美元,幫助該國政府5年內實現了10年的收入目標。
如此強大的消費能力,讓中國自2012年起連續5年坐上世界最大境外消費國的寶座。也正因此,英國、尼泊爾、阿聯酋等國家先后放寬對中國游客的簽證要求,并統一于2016年起實施。歐美日韓等國家和地區的商店面對中國節假期,也如同過圣誕一般隆重。
但比起國外政府和商家們一年更比一年的摩拳擦掌和虎視眈眈,中國游客的購物熱情卻開始下降了。除了前述兩個境外購物下滑的數據,Hotels.com網站和益普索集團展開的最新調查結果顯示,2017年把購物列為主要旅游動機的中國游客占比減少至三分之一。在2016年,這個數字超過三分之二。
回歸理性
中國游客不再愿意刷卡了嗎?
事實上,中國出境游客在消費上依然大方。聯合國世界旅游組織(UNWTO)的數據顯示,2016 年中國游客境外消費達到2610 億美元,同比增加12%。排在第二位的美國,游客境外消費額不及中國的一半。
既然消費數字依然保持上揚態勢,消費變化又是如何發生的?
日本的狀況或許能說明問題。自出境游成為國人旅行熱門選擇以來,日本一直是最受歡迎的目的地之一。2018年春節期間的數據顯示,上海前往日本大阪和東京的機票價格,在節前分別上漲133%和87%,是機票價格上漲率最高的出境目的地。
中國游客的青睞,也造成了日本對中國游客形成高依賴性。日本觀光局(JNTO)的數據顯示,2017年1月到10月間赴日外國游客中,中國大陸游客占總數比例近三成。在消費方面,中國大陸游客以約1.7萬億日元的消費總額位列第一,占據外國游客消費總額的38%。
無論是游客人數還是消費能力,中國大陸游客均已經成為日本旅游市場的主力軍。
這使得日本對中國游客的種種變化格外敏感。日本觀光局2017年4月發布的一組數據顯示,雖然消費總量還是第一,但中國游客已連續5 個季度減少在日本的購物支出。日本免稅店樂購仕報告則顯示,2016年中國游客爆買冷卻,該企業收益減少了33%。
這些數據讓日本旅游從業人員陷入焦慮,開始調查原因。日本JTB 綜合研究所調查數據顯示,2017年赴日旅游的中國游客中,35%是第一次到日本旅游,到日本旅游三次以上的占41%。
多次出游的游客成為主流,這些游客很大程度上改變了旅游目的,體驗當地文化成為旅行中最重要的部分。根據調研,“在日本希望做的事情”中,大陸游客以觀賞自然風光、泡溫泉、賞櫻花和紅葉、吃日本料理為主,購物僅排在第五位。
同時,多次出行也讓中國消費者開始考慮是否需要購物。上海的余女士告訴《財經國家周刊》記者,自己已經去過日本兩次。第一次去時她也加入了電飯煲爭奪戰中,因為缺貨失望而歸。今年,她還計劃去日本旅游,卻放棄了購物血拼的想法。她說,日本的電飯煲雖然功能較為先進,但并非不可替代,同時不想因為購買大件商品影響旅行。
“剁手”不如“剁腳”
理性消費的關鍵因素之一,是新一代消費者崛起。螞蜂窩旅游研究中心負責人馮饒說,隨著“95后”走上工作崗位,擁有獨立的經濟能力,年輕一代消費者逐漸成熟,成為新的出境游消費主力。
根據《全球旅游消費報告2017》,68%的年輕消費者會在出國前,提前查好目的地值得購買的商品,同時參考他人經驗。還有32%的年輕消費者表示,會在購買時查詢國內電商平臺上的價格。
相比上一代人,年輕人在消費時更為精明、挑剔,屬于專家型消費者。成長在互聯網信息時代下的他們,習慣在消費前做足功課,不再盲目從眾“瘋搶”。與此同時,他們還會在旅途中隨時查看攻略,以避免消費陷阱。
相比之下,中老年人相對更容易跟風,更加依賴熟人推薦做消費決策。從購買類型看,青年人更偏好電子產品,而非中老年人選擇的電飯煲、坐便器以及珠寶首飾等。
縮短購物時間和支出后,中國游客選擇消費體驗。
正如英國《金融時報》觀察所述,“有關中國游客只買東西的陳詞濫調正在淡化。”
中國游客如何消費體驗的?略過燈火通明的商場,游客們轉而選擇去劇院看一場當地特色的演出,或是去美術館欣賞佳作。數據顯示,與去年同期相比,2017 年中國游客在文化體育娛樂上的支出,呈現大幅增長態勢。其中,境外人均文化體育娛樂消費同比去年增長83.6%。
此外,《2017年出境游總結報告》顯示,在出境長線游中,中國游客對于如何旅游也有了更清晰的規劃。7月到8月到非洲避暑、11月到12月新西蘭、南非避寒,季節性體驗正成為出境游的新主題,體現出游客更在意目的地體驗。
這份報告同時顯示,2017年2次以上短線出境游,預訂人次同比2016年增長約23%,看普吉島休閑、到美食地打卡、長灘島浮潛,每次出游內容各有不同。
這一變化也體現在自由行的數據上。馮饒向《財經國家周刊》記者表示,2017年超過半數的出境游游客選擇了自由行。比起報團,他們更樂于根據自身需求和愛好安排行程,而不是盲目地跟隨導游進入特產店和商場。
奧緯咨詢公司上海合伙人亨特·威廉斯把這種現象描述為,“購物中心賺少了,國家公園賺得更多。”
跟上消費升級
中國消費者減少境外購物的關鍵原因,當然還包括國內電商平臺的崛起,它們分流了不少過國內消費者。
商務部數據顯示,中國的網絡零售交易額2017年增長32%至7.18萬億元人民幣。其中,跨境經營、社交電商、優品電商等營造消費新場景,推動新需求。
在跨境電商快速發展下,中國消費者不再需要通過海外旅游囤貨,可以在阿里巴巴、京東等網絡綜合購物平臺上,買到迪奧口紅、Prada箱包和潘朵拉手鏈等各類商品。不少外國品牌,也已經入鄉隨俗地加入中國電商。
同時,寺庫、Yoox、Farfetch等垂直型奢侈品電商,經過十多年發展,也逐漸成為奢侈品消費中的中堅力量,占據不少市場份額。
電商給了消費者更多選擇,但從更宏觀層面看,中國游客消費升級及消費回流的本質是消費觀念的變化。馮饒表示,旅游消費在這個浪潮中從一種“奢侈”享受,逐漸變成中國消費者尤其是年輕人的一種生活方式。
旅行者對于“省錢”和“實惠”的理解也有了改變,對現在的旅行者們來說,去法國米其林三星餐廳花上千元吃一頓是物超所值,為了省代購費千里迢迢帶商品回國卻并不算“省錢”。
上述現象與《金融時報》最新調查結果相呼應。調查顯示,中國游客去年在住宿、餐飲和娛樂開支占比從31%增加至44%。
消費升級的背后,是國民可支配收入提高。國家統計局日前公布的數據顯示,2017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974元,比上年實際增長7.3%。
消費水平進一步提高,也預示著消費行為的變化。《全球旅游消費報告2017》顯示,去年境外人均購物消費額排名前三的城市為長春、哈爾濱和沈陽,長春游客的境外人均購物消費額最高,達到7060 元。
而在榜單前十中,并無一線城市上榜。
這種變化意味著一線城市游客成熟、以及二三線城市的消費崛起。馮饒表示,相對而言,一線城市的旅行者有更高的收入和更豐富的旅行經驗,他們的成長比其他城市更早一些。
出行人數同樣說明這一點。國家旅游局發布的數據顯示,2017年上半年北京、上海、浙江省三地出境游人數均有下降。不過成都、武漢、長沙、昆明、南寧等城市出境游市場持續快速增長,貢獻了最大的新客群。
在亨特·威廉斯看來,全球企業必須調整戰略,思考如何適應這些新的特征,抓住中國旅游新的商機。
*本文來源:財經國家周刊,作者:陸涵之,原標題:《中國“土豪”為啥不愛出國買買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