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戶登錄后自動創建賬號
登錄田園綜合體要“以農為本”
這個“農”字是指農業抑或泛指“三農”。除了要面對農業,我們在各地鄉村發展項目的實踐中,包含的事項還有基礎設施、土地整理、產業培育、新老社區開發與建設,是一系列的問題。
之前寫過一篇文章《農業的根本出路在于?》,層層剖析過在三農社會發展中面對的這一系列問題。
01、農業的根本出路在于效率
我們試著從以下幾個維度來剖析:
第一條線:農業。需要規模化、長期性、現代化
于是需要:土地流轉與合并、土地使用權長期化;
從而需要:土地制度改革;
進而需要:農村改革、農民致富、農民城鎮化、農村現代化。
第二條線:農民。從人的角度考慮,農民需要成長、需要城鄉一體化
于是需要:擁有技能、獲得福利、社會穩定;
從而需要:從業能力、就業能力、短期收益和長期受益并舉;
進而需要:特色精品農業、 現代科技農企、城鎮化和就地城鎮化。
第三條線:農村。需要環境美好、產業持續、安居樂業
于是需要:設施投資、產業培育、社會治理;
從而需要:金融參與、企業參與、人才參與;
進而需要:農村產業可持續、培育新產業新業態,農村集體、政府、企業搭建新合作;原住民、新住民形成新社會。
第四條線:人才和產業。需要落地農村
于是需要:創造新業態、提供新產品、吸引消費者、吸引新居民;
從而需要:高頻和低頻產業融合、多功能、多業態、城鄉融合;
進而需要:商業模式、供給側改革、要素釋放,政策空間帶來產業空間。
第五條線:新農業、新農人、新農村。
高效率的農業可以有三種:
規模化現代農業、特色精品農業、創意農業;
新農企、新農人、新農民,農企從事大農業,個人從事后兩者;
同時,農村吸附了人,農村變成新農村。
無錫陽山田園東方北區二期項目效果圖
總結:
農業背后是土地,土地背后是人,人背后是“三農”;
三農社會需要經濟發展,經濟發展路徑是產業發展;
產業發展需要商業模式;
商業模式需要要素改革;
改革牽涉三農和國民經濟;
這里就提到了商業模式問題,實現商業模式才能實現可持續;
商業模式需兼顧政府、集體、農民、企業、金融機構、消費者六方利益相關者;
商業模式成立的基礎需考慮社會平均經濟成本且多方受益;
從而商業模式背后需要要素改革和治理改革;
商業模式須一攬子體系化解決農業、農民與農村,需要實現社會經濟全面發展。
在這里,受北大國發院提出的“新結構經濟學”啟發,不妨參照作些思考。中國城鄉差距非常大,鄉村地區的發展路徑中,一方面需要政府補貼扶持,例如基礎設施和一些長效產業如農業;另一方面需要設計產業政策激發要素資源,形成供給側改革,例如創新農業、觀光旅游、度假產業開發等。新結構經濟學的思考基礎,原是基于發展中國家或地區經濟體的雙軌制設計,這種設計既強調“有為的政府”,又強調“有效的市場”,也就是說產業政策的施定,要能夠激發于有可能的市場。中國農村社會在城鄉經濟格局中,似乎可以借用這樣的視角來嘗試看待呢!
農村很難發展,需要換發基層豐富的創造力,形成萬眾創新創業的局面,同時也更需要頂層設計和政策戰略形成結構性框架,兩種局面交織前行。如果一味強調基層創新,寄希望于地方創生,則可能失去頂層設計、宏觀戰略,形不成解決國家級問題的力量;如果只強調政策帶來強大的社會資源動員能力,仍存在種種權威制度帶來的粗放隔空,尤其在技術進步,意識形態多元的現代社會,更難形成和諧有機的“生態型”力量。
無錫陽山田園東方北區二期項目效果圖
我們在多年思考的“綜合體思維”里,所謂“三統一一分散”,即“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統一管理、分散經營”的思想,似乎與“新結構”有異曲同工之妙。
田園綜合體的邏輯到底是什么?中央文件提出“田園綜合體”,就是為了不限于就農業談農業,就三農談三農,力圖從突破中找到發展的答案。
那到底田園綜合體宜綜合到什么程度呢?在田園綜合體面對的產業培育和社區開發中,不能讓過去經濟發展多年依賴、地方政府和地方經濟社會暫時離不了的“房地產”成為綜合進來的主角。其實不是不能,而是因為在農村這個脆弱的地方,很難把控!
在鄉村地區,在產業培育方面,可以包含農業以及在鄉村社會里比傳統農業有增長優勢、低生態影響的產業,例如旅游度假產業。同時,不能采納沖擊既有利益格局,或者對未來社會埋下又一輪不平衡的資源錯配型政策安排的產業,例如房地產業。所以,這個時代要求我們再難也要在中間找條路,在上下左右之間揉轉實踐出一個新形態。
田園東方企業定位為旅游度假業務為主業的企業,在田園綜合體項目中以旅游度假產業拉動農業和社區發展,形成田園綜合體的可行格局。這樣的考慮是因為,在廣大鄉村地區,農業的增加值是低的,旅游業的增加值是稍高的,而開發類業務是受限的,因此我們提出田園東方的田園綜合體業務模型為“在平衡農業發展和社區開發的情況下,突出以文旅產業作為整個項目商業模式可行的抓手”。
田園東方·成都新興和盛田園綜合體項目效果圖
那么,在田園東方的田園綜合體規劃和運營中,在農業板塊,如何能夠做到農業乃至三農社會的“生態型”發展呢?
一、首先,在田園綜合體規劃和運營中,要立足形成農業產業園區:
在農業生產的前端,做農業產業基礎設施規劃建設(如常說的七網建設),做農業種植分區,做科技品種規劃,形成現代化科技農業;
在生產過程中,通過示范種植引領,過程品質管控,形成園區統籌管理;
在銷售端,打造農產品品牌,建立渠道,開展市場營銷;
因企業化介入,加之與地方合作,就有可能形成基于資金、管理、品牌等系列戰略能力的農業產業園區。
蘭州榆中田園綜合體項目規劃圖
二、同時,形成農業產業鏈延伸,發展特色農業、循環農業、創意農業;
包含精品農產品生產、加工和農產品品牌化創意研發;
疊加發展休閑農業,有條件時甚至可以發展有規模的旅游度假產業;
發展農業服務業,包括農業物聯網和金融服務,開展品質檢測服務,發展農業物流商貿。
三、與此相伴,建立鄉村社會治理新元素、新秩序。呼應上述產業,并在上述產業推動下,營造形成鄉村產業社會新格局。
包括:農村要素改革和產業重新規劃,使得一系列需支持型項目得以實施,例如開展基礎設施建設、土地流轉、土地整理、承包地改革利用、集體用地合規情況下改革利用等;
引進新的企業和人才,包括新農人、新農企、新農業,也包括鄉紳鄉賢和鄉村創客;
建立新型生產關系,包括推動合作社實體化、實力化,在產業規劃和具備有效商業模式的前提下,使得農民、集體可以與企業、金融機構等新資源形成多層次的合作;
最后形成的局面,要能夠統籌協調農民、集體、政府、企業、消費者、金融機構這六方。也就是田園東方常說的,田園綜合體是在鄉村發展中的一個劇本,這六方是需要被平衡的六個演員,平衡好了,這六個演員才能夠可持續地揉轉出演,完成這一場“大劇”。
四、在上述基礎之上,鄉村由包括農民、集體在內,并帶著多方新型主體合成的社會,形成鄉村治理的主體參與者。鄉村的物質和精神文明得以全面發展,鄉村形成“新社會”。
我們可以用下面繪成的一張圖標來清晰地表達田園綜合體農業、農民、農村社會經濟全面發展的生態生長模型。
田園綜合體的目標,是實現地方社會經濟全面發展。在上述模型中,我們可以看出,這個終局的形成,是多方參與、過程發展的結果,并不是單靠政府、單靠農民能夠完成,也不是絕對地說由誰牽頭就能夠完成,更不是通過招商由某個企業來主導完成的。而是要形成共識,構建一個多方利益共享共生的畫卷,在本篇開頭提到的政府對需要補貼支持的部分作補貼支持,對需要改革和重新規劃的給予產業政策引導,然后由各方主體發揮所長積極參與創造,形成我們也可稱之為田園綜合體的“新結構”。這個新結構是戰略,隨后還要有空氣土壤讓這個戰略落地,還要有“想干、敢干、能干”的各方主體拼力執行,相互協力支持,最后方得成功!
田園東方的項目都要求與三農之間形成緊密的合作,例如有條件的項目與當地合作社形成合資合作的共同主體,這就使得田園東方更有可能突顯“田園綜合體”概念,更有可能推動農業及三農社會的生態生長。
2018年的一號文件出來了,著重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在路徑上,田園綜合體應成為鄉村振興的可操作樣本!
*本文作者:田園東方創始人兼CEO張誠,東南大學建筑學碩士,北大光華EMBA。2012年起,以建筑師背景和城市規劃專業視角,集多年城市綜合體和文旅行業開發運營經驗,將目光轉向旅游度假產業和鄉建,在鄉建領域發起“新田園主義”理論,發表《田園綜合體模式研究》,首創田園綜合體方法論,開展首個田園綜合體實踐,創建“田園東方”等事業平臺,主張以文旅產業帶動城鄉一體發展。主要論述包括《新田園主義理論綱要》、《田園綜合體模式研究》、《綜合體思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