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戶登錄后自動創建賬號
登錄觀察與提煉發現藤、布和水元素的精彩
藤布,是天然植物和塊狀面料兩大用材元素的統稱。藤、竹、棕、麻等天然植物編織原料為之“藤”,絲綢、棉麻、夏布等塊狀面料為之“布”。這個文化元素符號是在中國都江堰國際放水節現場驚奇發現的,它是人類起源文化中具有代表的元素和符號標志。放水節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拜水大典。“咚咚咚”三聲禮炮,身強力壯的堰工奮力砍斷魚嘴前阻斷內江榪槎上的綁索,河灘的人群用力拉繩,榪槎解體倒下,江水頃刻奔涌而下。儀式中,麻繩、竹繩、竹籠、榪槎和各種服飾布景,仿佛是“藤”和“布”文化元素符號在激情演繹。這時的水仿佛也綻放出新的生命,穿越千年歷史,把中華治水先賢和李冰父子的精神血液融入滔滔江水,接引到了人群之中,一起共舞和歡呼。
放水節的拜水大典給我們深刻展示了三個元素符號:藤、布和水。
(拜水大典“藤、布”在演義精彩)
水是地球一切生命之源,“上善若水”是人對水最好的詮釋,成為人類精神層面最好的象征。而“藤、布”文化元素最直接的經緯特征,讓線與面有了一個鮮明的產品符號印記,成為支撐都江堰拜水儀式的主要材料元素。如何用中華傳統工藝和大國工匠精神講好中國故事,展現文化的自信,實現民族的偉大復興,“藤、布”不僅是一個傳統手工藝文化的符號、更是一個國際上可述說能融合的好創意,它將在人類共識“水”的映襯下增添新的晶瑩光彩。
“藤”和“布”是支撐拜水儀式的主要內容。這個內容元素豐富多彩,其應用無限廣闊,涵蓋人類生產生活的各方面。以“藤、布”為代表的這些中華民族傳統手工藝對很多人而言,其實并不陌生。藤編、竹編、棕編等民間手工藝制品如今已廣泛應用于家具、茶樓、咖啡廳、裝飾工藝品等領域。農耕時期,全國很多各地傳統村落里的原居民常常會在農耕閑暇之余,以土生土長的天然藤蔓和植物苧麻為原材料,按傳統工藝精心制作藤編、竹編、棕編和用于遮身保暖的棉麻、夏布等生活日用品。
(藤、布產品代表圖片)
錦、繡就更不用說了,聞名遐邇的“四大名繡”已經成為中國傳統文化輸出一張亮麗的名片。“絲綢之路”就是因為它的文化友誼和藝術產品屬性而命名。這些精美的非遺手工藝產品蘊含了豐富的各地域文化,特別是“藏、羌、彝”文化走廊它的元素特征更明顯突出,是中華民族民用產品中最具特色的一個代表。他們反映出中華民族的先民們通過融入自然、順應自然持續循環內含 “天人合一”的哲學理念,展現了中華民族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的自信心。
(藏族絢麗的服飾“就是布”圖片)
文化元素創新讓傳統工藝煥發青春
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傳統工藝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當前我國一些傳統手工藝技術與產品處于國際產業鏈中、低端的位置,國內原料市場與生產市場沒有形成資源有效整合與合理分配,一些手工藝面臨傳承與發展的現實困難,有的還有瀕臨滅絕的處境。
如何走出這種困境,經過對生產第一線的了解,對一些手工藝技術傳承人的走訪,結合國際發展趨勢以及當前我國在十九大提出的“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培育新型文化業態;鼓勵文化創新。”等指導思想和工作精神。可以用“藤、布”再結合水為主要元素進行文化的創新,形成主題文化和特色產業聯動發展與可持續生態旅游的局面,同時積極融入“一帶一路”經濟建設中,構筑起一個高標準文化產業示范區的功能定位,打造一張主題文化鮮明、產業特色突出的文化新名片。
這個主題突出特色鮮明的文化產業示范區的建成,更可實現原文化部提出的《文化部關于印發
日前,文化和旅游部等三部委聯合發布《中國傳統工藝振興計劃》,讓中國的傳統工藝備受各界高度關注。也就是要用傳統文化繁榮之光照亮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之路,在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上不斷探索新路徑、好方法,使之成為人民向往美好生活的重要載體。就是要在傳統文化如何繁榮上作好大文章。
挖掘元素文化 創新打造世界級文化產業示范區
水是地球上一切生命之源,“藤、布”也可以說是人類最廣泛的物質基礎之一。中國都江堰因有“藤、布”的材料支撐才有享譽世界水利工程的誕生,都江堰拜水節展示的“藤、布”和水元素符號,也是世界的元素符號。世界各國各民族都以水而居,都因有水而發展、富裕、安康,水寄予我們人類最大的希望。世界各國、各民族生產生活中又具有豐富“藤、布”的元素,“藤、布”和水是物質的產物更是文化的升華。
有人說人類歷史上真正的文化中心有三個——公元7世紀的長安,19世紀的巴黎和今天的紐約。但19世紀的巴黎、現在的紐約和公元7世紀的長安比還有一個缺點,就是缺少詩意,缺少更遠古場景與現代時空的有效交流與碰撞。而“藤、布”這一又古老又極具現代的元素符號,可讓遠古田園詩意與城市時尚喧囂高度融合激情述說。“藤”為自然植物編織的源頭,“布”為塊裝面料的源頭,這兩個元素符號與水創新組合將可以融入到世界的文化血液里,并以此為命題建設一個世界級的主題文化藝術中心,讓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和手工藝又重新煥發青春閃耀光芒。
(示范區“藤、布”和水元素的藝術展覽中心示意圖片)
藤為布始、布為服源。華夏之謂,即來自服章之美和禮儀之大。關于“藤”和“布”在中國的大地上傳奇感人的故事有很多,他們在應用功能和牽手友誼上也給我們留下無數感動。時代不同,定位就不一樣。“絲綢之路”時期當時的中國文明領先世界,成為那個時代的標桿和學習榜樣。而當下我們在傳統文化傳承與發揚上與文化發達國家有一些距離。面對當下我國傳統文化以及工藝的全面振興,其實我們就是要用更開放的胸懷擁抱世界、擁抱各民族燦爛的文化。不斷創新技術和創造新市場,提升落后的工藝和保守的思想,打開文化走出去的新局面。據教育部數據顯示,我國到2020年全國當年外國留學生數量將達50萬人,是亞洲最大的國際學生流動目的地國家,這為我國建設亞洲或世界級的文化產業示范區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示范區“藤、布”和水元素創意的建筑室內示意圖)
(示范區“藤、布”和水元素創意的藝術中心廣場效果圖)
“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共抓大保護。”是十九大提出的發展方向,“藤、布”大部分的產品都是綠色生態天然的原材料,制作工藝基本上是全手工操作,其產業特性和產品屬性就是“綠色生態”的代名詞。我國有廣闊的原材料生產市場和技術工人,有設計基礎優良的各大專業院校支撐,如何讓一些古老悠久的傳統文化和手工藝不被時代所淘汰和遺棄?除了有效的整合這些有利資源外,更需要我們找好文化產業如何述說的窗口,同時構筑起為文化、藝術以及科技融合發展的綜合平臺。通過與傳統手工藝人深度合作,形成一套完整的文化產業鏈條,構筑起一個新型文化業態,建立一個產業鏈全盤棋的好機制,在制造工藝創新上有多投入、敢創新和敢實踐的示范園區。讓一些瀕臨滅絕的傳統手工藝傳承并發揚光大,充分讓傳統文化及其手工藝技術的發展與時代同步,形成合力帶動“藤、布”及其關聯行業整體發展的良好局面。
(示范區內具有異域風情“藤、布”元素特色酒店示意圖)
當前,國家積極推動建設“一帶一路”,一個新的“絲路經濟”時代已經到來。當今世界各國將具有民族特征的服飾(布)在重要會議和場所展示本國的文化元素已經成為常態,“一帶一路”加非洲共130個國家(成員)計約56億人口,將成為一個巨大合作與消費的文化市場。“藤、布”元素符號一直在人們生產生活中廣泛應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每一個國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地域文化和鮮明的“藤、布”和水文化元素。特別是非洲一帶比較落后的國家更為明顯,在日常生活中應用更為普遍和廣泛,這些都為產業示范區在國際中建立影響和文化產品的消費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一藤”就是各國緊緊的纏繞(團結)在一起共同進步共同發展的寓意,就如總書記說的“如石榴緊緊包裹在一起”一樣。“一布”就是各國相互真誠的合作,彼此成就對方并包容溫暖對方,為對方創造和貢獻價值的寓意。“一帶一路、一藤一布”這一響亮的名字,注定“藤、布”在推動“一帶一路”建設上將發揮積極的文化牽手友誼與述說真誠合作的現實作用。
(“布”在重要場所展現本國獨具特色的文化)
文化和旅游部財政部最近又出臺了《關于在旅游領域推廣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的指導意見》,明確運用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改善旅游公共服務供給,給文化和旅游又注入了強大的動力。“藤、布”文化產業示范區的實現將可以帶動或撬動一個巨大的國內外可形成連動的大市場,是一個典型以傳統文化和工藝為基礎,用創新思維和創意設計驅動的一個文化產業新業態,這將給國家大力提倡“文化創新”呈現一個精彩的好作品。
結束語
當前政治、經濟、文化已成為顯示國家實力的綜合指標,思想不斷開放的今天,科技與文化創新要素助推國家建設和人民生活的變遷與發展。文化更是建設國家與國家合作摩天大廈的有效“粘合劑”,而“藤、布和水”創新組合構建文化新業態可以成為各民族高度融合的實質性應用的“粘合劑”。
十九大提出:“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換、創新性發展”的指導性工作思路,為我們指明了準確的方向。開拓創新,勇于進取,讓新中國從站起來、富起來到現在強起來!這次與美國的貿易戰更讓我們深感國家的強大與文化自信的重要性,更加堅定我們振興民族工業與傳統工藝對實現偉大“中國夢”現實深遠的強國意義。
“藤、布和水”的創新組合,將使它的文化屬性、產品屬性、產業屬性表現的淋漓盡致。“藤、布和水”文化元素的挖掘與命名其實是有效提煉這三個屬性、解決以文化述說形成產業的問題,這也是文化創新從傳統產品經濟向共享產業經濟轉型可作為一個代表的文化作品。“藤、布和水”創新組合,不僅可以促進中華文明和中華文化傳承與發展,而且將在民族“文化自信”的美麗畫布上將留下精彩的一筆。讓我們攜起手來共同描繪這美麗的畫卷,讓它在“邁向新時代、強國春天來”的偉大新征程中,散發出嶄新的時代魅力。
*本文作者:蔣偉,成都藤話布事文化傳媒有限公司總經理,執惠專家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