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戶登錄后自動創建賬號
登錄北京西長安街新華門因為地處中央國家機關辦事地點,所以顯得神秘而難以接近。你可能不知道,新華門前面曾經有一座名為普寧的清真寺。在它舊址南側的東安福胡同中一個公廁的暗處,至今還能發現砌在墻里的半圈漢白玉石券門,券門上雕刻的石蓮花還歷歷在目。
“京城第一門樓”曾經的奢華
普寧清真寺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竣工,與中南海的寶月樓(今新華門)隔街相望。由于是乾隆皇帝降旨御批、動用國庫內帑并由專人督工建造的“敕建”項目,可以想象當年這座清真寺的規模和奢華。
當時附近的維吾爾族和回族同胞均在此清真寺禮拜,曾經的盛況,正像如今保存在歷代帝王廟中,乾隆皇帝親筆撰文的那方滿漢蒙回四體碑文中所記述的一樣。清代在求同存異、尊重習俗、包容信仰方面的胸襟,在碑記中表達得淋漓盡致。
整座清真寺占地二十多畝,寺內蒼松翠柏,建筑恢弘,風格獨特,別具一格。非對稱的布局建筑采用磚石結構,正方形綠琉璃瓦頂的大殿坐西朝東,四周各建有角亭一座,形成拱衛之勢。
重檐攢頂環廊的設置呈現出阿拉伯的建筑風格,碧色瓦頂與朱色盲柱相映壯麗,極盡輝煌。寺的拱券形正門位于寺北臨街,高大的穹頂與邦克樓融為一體,成為寺中最具濃郁民族特色的建筑,穩重中不失飄逸,清雅中不失綺麗,充分體現出中國西域建筑與傳統建筑相融合的瑰麗特征。
券門之上四柱單檐九脊頂的四壁軒敞樓閣高高聳立,玲瓏秀美,振翅欲飛,它就是拜前喚禮用的“邦克樓”,亦稱喚禮樓。每當深夜登樓呼喚禮拜之時,悠揚的喚禮聲俯掠中南海水面,遠播數里,成為當時的“京城第一門樓”。
香妃解思鄉之苦的“望兒樓”
這個清真寺的建立和乾隆皇帝有著極大的關系。乾隆二十年(1755年)五月,清廷派兵平定新疆阿睦爾撒納的叛亂,解救了大和卓與小和卓兩人。可這兩個人竟以怨報德,組織叛亂活動。
新疆和卓家族分為阿帕克和卓與額賴瑪特和卓,香妃一家所屬的額賴瑪特和卓擁護朝廷,反對分裂,遭到大小和卓的欺辱。乾隆二十二年,清廷再次進兵新疆平定大小和卓的叛亂,香妃的叔、兄積極配合清軍,乾隆二十四年叛亂被平息。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香妃的胞兄、五叔、六叔和其他五位首領等應召入京,被封官晉爵,史稱“八爵進京”。
乾隆皇帝十分重視這支由八位維族首領和回教領袖帶領的少數民族部眾,將其編入八旗并下詔封居,安置在寶月樓南側今東安福胡同一帶,史稱“回回營”,又稱紅帽子回回。隨叔、兄奉旨進京的香妃被召入宮,乾隆皇帝將她冊封為和貴人。
顯然,這是乾隆皇帝統一新疆后,實行因俗而治的政治聯姻,以便達到長久穩固邊陲的目的。此后,乾隆皇帝又下旨在回回營中興建普寧清真寺,供營中回人禮拜之用。
民間傳說這座清真寺為“香妃寺”。說乾隆皇帝建寶月樓,是為讓香妃登樓與隔街對面邦克樓內的父母謀面,互訴衷腸,以解香妃思鄉之苦,故民俗稱寶月樓(新華門)為“望家樓”。
而香妃的父母思女來京,不能入宮,藉登邦克樓與寶月樓中的香妃隔街相望,了卻相思之情。查史溯源,寺雖不稱“香妃寺”,但回回營、寶月樓確與香妃有關。寶月樓雖建于香妃入宮前兩年,但香妃進京后,鑒于特殊的宗教信仰、生活習俗,她沒有被安排住進皇宮,而是住在中南海的寶月樓。
香妃在京生活了二十八個春秋,乾隆下江南、巡泰山等,香妃都曾親自隨駕。在她香消玉殞三年后,年已八旬的乾隆于寶月樓前仍感慨萬千、暗自神傷:“卅載畫圖朝夕似,新正吟詠夕今同。”這也就難怪民間會演繹出那么一段美麗的傳說來。
體生異香的是容妃
民間圍繞著香妃產生的故事盛傳不衰。在乾隆所有的妃子中,只有容妃一人來自新疆,無論從清宮檔案還是官家文書都記載證明了這一點。
二人都是維吾爾族,封號都是妃,家鄉籍貫、民族信仰都一樣。容妃的五叔、六叔、哥哥的名字亦是相同。由此看來,香妃和容妃皆是一人。在民間傳說中體生異香的香妃,即是容妃無疑。
民國初年,袁世凱任大總統時,把中南海作為他的總統府,將原本不與外邊相通的寶月樓改建為總統府的大門,以“新中華民國”之意取名為“新華門”。同時在門內修建影壁,并將端王府一對石獅移于門前。
從此,新華門取代西苑門,成為中南海的正門。而新華門對面的清真普寧寺,袁世凱遂以不宜直對政府為名,下令強行將寺門、禮拜殿等建筑拆除,修筑了一溜兒灰色花磚墻,用以遮擋路南的民居。
葬地傳說,清東陵還是喀什
1788年香妃病逝,年屆80歲的乾隆老淚縱橫,也曾生出將香妃的遺體送回喀什安葬的念頭,但有悖于大清祖傳皇規。按規定,滿清的后妃只能葬于皇家的東陵后妃園寢中,絕不準移送原籍。乾隆陷入“兩難”,在惆悵百結之中,忽地茅塞頓開,香妃,何不在名字上作作文章?一個萬全之策應運而生。
他命令雕工匠仿照香妃生前的體型相貌加工了一個與真香妃一模一樣的“香妃”。全身裹以白布,只留出面部以便香妃家人現瞻吊唁。這居然蒙過了一大家族人。此時被冊封為輔國公的香妃的哥哥圖爾迪亦已去世,乾隆便傳旨將其兄妹倆一真一假的遺體同時遷葬喀什,由香妃的家人護送靈柩回新疆。
100多號人的抬尸隊伍,歷經半年的艱難跋涉終于到達目的地。香妃的親人們查看了香妃和她哥哥的遺體面容,確認無誤后即刻下葬入穴。香妃的遺體早已隱秘地葬在了清東陵,而那個檀香木雕制的假香妃,卻登堂入室地埋進了祖先阿帕霍加的墓之內,由此人們只記住了香妃和香妃墓,而對于墓地的真正主人卻疏于談論。
考古解開歷史謎底
2007年,中國刑警學院趙成文教授借助一張在河北遵化清東陵發現的香妃遺骨照片,進行了科學還原,再現去世二百多年的香妃容貌。根據照片判斷,確定了人物年齡為30歲左右。當然,這與歷史上的香妃去世年齡并不完全相符。
然后根據刑事相貌學原理,用19條標線確定了頭骨的五官位置、大小。再按照人體解剖學、法醫人類學原理,從“警星CCK-Ⅲ人像模擬組合系統”部件庫中找到了與她相匹配的五官部件:“甲”字型臉,杏核眼,柳葉眉,小抿嘴……
最后,再結合人物的具體身份和文化背景進行修改。經過兩天的緊張工作,一位高鼻深目、膚白如雪,俊柔中透著干練的古代美女出現在電腦屏幕上。
上世紀30年代,河北遵化清東陵香妃墓曾遭盜掘,只剩她的頭骨、一部分肢骨和陪葬物品。1979年,當地文物保護部門決定對香妃墓進行清理勘查。趙成文教授所依據的,就是這次發掘出來的香妃頭骨照片。從相貌還原的情況看,香妃葬在清東陵的歷史可信,但葬在喀什不可信。或許喀什墓地葬的真是他的檀木雕的身體。
捧出香妃的頭骨
當年親手捧出香妃頭骨的人——徐廣源,61歲,滿族。河北遵化清東陵守陵人后代,參加過乾隆裕陵地宮、慈禧陵地宮、純惠皇貴妃地宮、容妃地宮的開啟清理工作。著有《正說清朝十二后妃》《清皇陵地宮親探記》等。
“當初就是我捧出了她的頭骨。”徐廣源回憶當初發掘時的情景稱,當時地宮里進了水,用水泵抽了半天還有一層很深的泥漿,他們在地下鋪著一層木板進去后發現,墓被盜過,棺材都被移動過,遺骨也弄得亂七八糟。他用手在泥漿里邊摸邊找,碰到一個硬東西,用鐵鍬扒過來一看,是個頭骨。
據了解,香妃的最后遺物也就是一個頭骨、一些肢骨、一條將近一米長的花白頭發的發辮。目前流傳的幾幅“香妃畫像”都沒有歷史依據。據徐廣源透露,當初在香妃墓里確實有一幅畫像,但在清朝被一個守陵的官員給弄走了。金庸和瓊瑤寫的香妃都根據想象寫的,都是文學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