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戶登錄后自動創(chuàng)建賬號
登錄彌漫在古煙中,一座太監(jiān)墓,默默立于十三陵墓園中。其墓主王承恩是明朝末期一位主宮太監(jiān)。自古以來,太監(jiān)有能力的很多,但是賢良者少,奸邪者多。然而,明代王承恩幾乎算是個異類。
他身為臥底監(jiān)視主子,又幫助主子登上帝位。忠奸難辨,卑賤之至,權(quán)傾朝野。甚至讓內(nèi)外大臣懼怕。王承恩忠誠無比卻壞事做絕。他使崇禎皇帝對他愛恨交加。所以當(dāng)時明朝大臣中流行這樣一句話:論奸,當(dāng)朝無人能及王承恩;論忠,也無人能忠得過他王承恩。
王承恩個人的做法,按照今天的說法就是“正能量”。皇上愛聽好話,他并不忠言婉轉(zhuǎn)。王承恩為崇禎出謀劃策,也為他一手帶大并教導(dǎo)輔佐的皇帝流干了最后一滴血。王承恩對崇禎的愛更像慈祥的父愛,王承恩對陳圓圓說:皇帝在哪里,哪里就是他的家。
愛崇禎,忠崇禎,為崇禎而活,崇禎就是他的一切。所以他能夠為崇禎自殺。對于當(dāng)朝,王承恩活著的意義和目的,就是崇禎。崇禎是王承恩的主心骨,也是當(dāng)時大明王朝的主心骨。對于崇禎,王承恩耗費干了他的“正能量”。
崇禎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九日早上,崇禎帝朱由檢由太監(jiān)王承恩陪伴登上當(dāng)時北京煤山(景山),吊死在山腰壽皇亭附近的歪斜的老槐樹上。王承恩也自覺吊死于旁邊的海棠樹上。
中午李自成同志進入皇宮,下令“獻帝者賞萬金,封伯爵。匿者滅族”。崇禎尸體在樹上吊了三天直至三月二十一日才被發(fā)現(xiàn),被停放在東華門外裝入柳木棺內(nèi)。李自成命令于四月四日埋葬崇禎。王承恩后來為大清朝康熙皇帝稱頌,并曾在思陵附近為王承恩豎碑立傳。于是王承恩的死充滿悲壯意義。
而且,清王朝尊重太監(jiān),就連閹割下來的王承恩“寶貝”也同時收獲歸身。古人陰莖在當(dāng)時社會被古代民間稱之為“寶貝”。被閹割的“寶貝”更要妥善處理。“寶貝”一般有三種放置方法:第一是盛以木匣掛在梁上,寓意高升。這自然也是閹割追求的一個主要目的。
二是送進家祠,因為“寶貝”身體是祖宗給的,割下來“寶貝”以后還要奉還祖宗。三是被刀匠所收存,被閹割者入宮后發(fā)跡了,再拿銀子贖回去。但是不管怎么樣,在太監(jiān)死后總要千方百計地找到“寶貝”縫在胯間,一起埋葬示以全尸歸天。否則民間閻羅王會罰其來世變成騾子。
李自成在《登極詔》中說道:“君非甚暗,孤立而煬灶恒多。臣盡行私,比黨而公忠絕少。”自成同志意思是說崇禎老同志還行,國家民不聊生都是那幫子大臣給整的。按當(dāng)朝習(xí)慣,當(dāng)朝要為前朝修史書。明修元史用了兩年,而清修明史卻用了近百年。順治二年組織專門班子寫到乾隆四年才成書刻印,總計三十二冊。
經(jīng)考證,《明史》認定崇禎自縊地點是壽皇亭,所以后來人也就把它寫在了壽皇亭。清初出版的《甲申傳信錄》中間說,崇禎自縊于皇城東北的巾帽局。但是社會科學(xué)院的紅學(xué)家俞平伯則說崇禎自縊在北海瓊?cè)A島。
清代也有文人寫詩有說:“巍巍萬歲山,密密接煙樹。中有望帝魂,悲啼不知處。”實際上今天,對于崇禎準確的自縊地點甚至已無從可考了。有人說這個不重要。難道這個真的并不重要嗎?難道那么一個曾經(jīng)為人為國的父母官之死之地不重要嗎?
清朝之初年,祖國嶺南派詩人屈大鈞辭官出家,一路化緣到北京,他踉踉蹌蹌來到了到景山歪脖老槐樹下,下跪祭奠先帝。事后他寫詩一首:“先帝宵衣久,憂勤為萬方。捐軀酬赤子,披發(fā)見高皇。風(fēng)雨迷神路,山河盡國殤。御袍留血詔,哀痛何能忘。”
這顯然帶有感情色彩,顯然更是當(dāng)時漢民族百姓反抗異族占領(lǐng)心理的寫照。顯然,曾經(jīng)古人要比今人更加愛自己國家。忠貞自有忠貞的“正能量”。滿清打著所謂“仰承天命,吊民伐罪”旗號入主中原。清朝第一個皇帝順治在為崇禎皇帝發(fā)喪的同時為王承恩修墓立碑。并將他葬在崇禎皇帝思陵門外,讓王承恩永久守護崇禎皇陵。
現(xiàn)存13陵的王承恩墓保留仍舊。王陵只剩一個直徑6米的土堆,但卻完整地保留了三通石碑。王承恩墓坐西朝東,東側(cè)第一通碑高2米,正面由吳下倪欽題行書刻“王承恩墓”。此碑最令人稱道之處是其基座四周浮雕十分生動,表現(xiàn)題材為“龍馬負書”、“犀牛望月”等神話傳說。
第二通碑高4米,螭首龜趺,碑首有“敕建”字樣,碑文800字,為清順治帝(順治17年)親自撰寫。緊靠墓前的碑高2米,螭首方趺,碑首有“御制旌忠”四字,碑文240字是順治兩年營建思陵時候,順治皇帝為褒獎王承恩“貞臣為主,捐軀以從”撰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