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戶登錄后自動創建賬號
登錄在全國民宿平均入住率降幅20%、多半跑不贏GDP的時候,鄉村民宿卻呈現了增速超300%、為房東創收超5億的繁榮。自主旅游時代,游客越來越傾向于為個性、體驗買單,鄉村民宿以其獨特的自然風光、文化風情、慢生活體驗,日益受到熱捧。然而,快速擴張的鄉村民宿仍要面對盲目投資、產權不明晰、規劃不專業的困局。如何把握市場、資本、政策的多重利好?如何保持風口之上清醒的頭腦?這些“飛行法則”要遵循。
含金量激增
美好資源轉向美好經濟
民宿最早起源于英國,廣泛發展于上世紀80年代的臺灣地區和日本。國內民宿于2014至2015年間迅速興起,尤其在十八大以后,國家提出五位一體頂層戰略設計,把生態建設、鄉土文明的重要性提升到新的歷史高度。2013年12月《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文件的一句“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精準的概況了民宿產品的精神內核。民宿作為鄉村記憶、鄉村情感、鄉村愿景的切實載體,恰逢其時。在增加農民收入,改變農村居民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的同時,打通了“美好資源”向“美好經濟”轉化的通道,成為鄉村振興的入口和重要抓手。
鄉村民宿滿足了融入當地生活與當地人交流的愿望,且囊括客棧、農家樂、度假村、漁家樂、鄉村別墅、蒙古包、吊腳樓、窯洞、木屋等多元化房源類型,激發了年輕客群、家庭客群、高端客群的消費潛力。當很多五星級酒店還賣不到1500一晚的價格時,在旺季的莫干山,這個價格的民宿卻一房難求。盡管裸心谷一晚的價格高達5、6千元,通常還要提前一兩個月預訂。文化和旅游部部長雒樹剛透露,2017年鄉村民宿消費規模達200億元,預計到2020年中國鄉村民宿消費將達363億元,年均增長16%,遠高于同期國內旅游消費年均8%的預計增速。2018年“十一”黃金周期間,鄉村民宿更是成為了休閑度假的“新網紅”,尤其在中西部地區熱度飆升。
數據來源人民網
“民宿的發展主要是人們休閑度假體驗需求模式發生了變化,民宿不是單純的經濟現象,是一種生活方式主張,也是文化精神追求主張。民宿火熱的關鍵在于為用戶在真實自我和理想自我之間尋求到了一個平衡點。”綠維文旅浙江分院院長魏曉剛指出,“民宿是一個獨立的業態,一個有故事、有心靈觸動的業態。經過不斷發展,民宿具備了生活體驗、與主人有一定的交流、經營規模較小、互動一種共有的情懷、針對小眾(個性)市場、地域文化的載體等特征。”
嗅出商機
企業平臺布局新戰場
根據《共享住宿助力中國鄉村振興》報告內容,目前鄉村民宿最為發達的省市包括浙江、廣東、北京、四川、上海、江蘇等地;湖南、海南、黑龍江、河北、青海等省份的部分地區房源增速接近或超越400%;河北、江蘇、湖南、云南和遼寧的鄉村房東收入增速最快,增速都超過了220%。根據《途家鄉村民宿報告》數據,2018年鄉村民宿創收最高的縣市有大理市、桐鄉市、廬山市、昆山市、武夷山市等旅游目的地,鄉村民宿發展相對成熟,對游客有著強大的吸引力。
鑒于鄉村民宿的商機,引來一些短租平臺和企業加速布局市場。國內如小豬短租、螞蟻短租、途家等,國外如愛彼迎(Airbnb)。
據了解,國際民宿“大佬”愛彼迎在中國內地鄉村房源和鄉村房東數量約占愛彼迎中國內地房源和房東總數的22%;房源已經遍布中國近1400個縣級行政規劃區,鄉村房東接待房客100萬,鄉村房東獲得超過2.6億元收入。而途家鄉村民宿增速超過300%,截至2018年11月15日,鄉村民宿累計接待近兩百萬房客,為鄉村房東創收超過5億元;平臺上民宿分布在全國包括云南省、陜西省、四川省、貴州省、湖北省等21省或自治區的239個國家級貧困縣,這些縣的民宿2018年整體增速在5倍左右。
世界旅游聯盟秘書長劉士軍表示,“共享經濟是當前旅游領域增長較快的版塊,并已從城市向鄉村拓展。通過村民采用共享經濟的方式,利用現有住房改造成民宿,也降低了旅游業進入的門檻,同時還可以為青年人、婦女提供更多本地就業機會。”
短板顯現
多方力促“網紅”升級
資本的加持和共享經濟的帽子,為鄉村民宿的發展賦予了很大想象和期待。據中國飯店協會研究預計,2019年鄉村民宿會突破10萬家。但是,多位業內人士表示,高速擴張的鄉村民宿仍存在不少短板,這個“網紅”亟待升級。
跟風投資帶來盈利痛點
首先是缺乏理性的跟風投資帶來的盈利痛點。近年來,鄉村民宿大有“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村萬村民宿開”的發展之勢。不僅有個體投資,還有大型旅游企業、地產商等資本巨鱷入局,但有觀點認為4—6年的投資回報期市場回報率并不高,跟風投資導致的資源浪費和市場風險又破壞了鄉村生態環境。
中國飯店協會民宿委員會理事長、寒舍酒店集團董事長殷文歡表示,“目前80%的鄉村民宿項目是虧損的,10%有賺錢,10%是持平的。很多人開始憑借興趣做了一兩年以后,發現無法盈利就倒手給下一個人。這些鄉村民宿的發展經營是沖動型的,沒有經過理性思考。”
對此,綠維文旅建議,要做到文化引領,規劃先行,把準鄉村民宿多樣化、專業化和高質量的發展方向。自主旅游時代,旅游者呼喚更高品質、個性化、原生態的旅游產品,對旅游產品的關注點從價格逐步轉變為品質,更傾向于自主選擇的個性化旅行。他們在追求傳統文化的同時,更在意鄉村民宿是否有文化創意,是否好玩時尚,是否體驗感十足,這就需要民宿業者創新開發思路。
綠維文旅度假分院院長黃曉春指出,民宿建設要建立商業的建設思路,它首先是個生意,然后才是門有情懷的生意。投資者既要準確認識民宿的發展前景,更要以科學的思路投入鄉村民宿的建設當中,民宿的籌建要在項目選址、定位、規劃設計、施工建設、融資、運營六大重要步驟中下功夫,讓民宿既能滿足游客多元化的體驗要求,又能傳達民宿主的情懷,最終還能實現良好口碑與商業盈利。
法律不確定性風險
其次是法律還有待細化完善。雖然從國家層面得到了政策的支持和鼓勵,但具體到地方實踐鄉村民宿依然面臨法律不確定性風險,鄉村民宿設計監管主體多,沒有形成聯合機制,往往出現多頭執法或無人執法的局面。有觀點認為,很多地方對私有住房作商業用途尚未放開,導致部分鄉村民宿“名不正、言不順”,無法取得經營執照,不能開具發票,不能獲得消防、衛生、公安、食品安全等方面的許可,只能“暗箱操作”,風險隱患很多。
陽光納里連鎖客棧董事長王俊表示,“鄉村民宿目前的突出問題是缺乏清晰的產權結構。目前鄉村民宿業產權結構上存在租賃、合作、地方政府代建、委托運營等多種形式,實際運行中產生了不少問題。同時,鄉村民宿的衛生和食品標準也亟待提升。”
鄉村度假服務平臺“隱居鄉里”創始人陳長春也表示,“產權方面的問題在小而散的單體民宿方面比較突出。外來經營者和當地人的關系是一種租賃的關系。他們租農民的房子建民宿,自己來運營,運營和收益與農民沒有關系,導致前期少量的租金與后期運營收益的不對等,造成農民心理失衡,很有可能出現違約,加劇了這種模式的不穩定性。資本下鄉如果不能讓農民共享發展的紅利,對經營者來說就是不穩定、不可持續的。”
綠維文旅梳理發現,針對鄉村民宿服務標準、文化創意、土地產權等方面問題,國家曾多次發文指導發展。根據易觀的報告,截止2018年2月,我國已有267個關于民宿的規范或標準等文件出臺,已有23個省、市、自治區出臺民宿扶持政策。尤其是2018年12月,文化和旅游部等17部門聯合印發《關于促進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的指導意見》,將鄉村民宿作為重點提及的新型鄉村旅游產品之一,細化支持內容,為鄉村民宿的發展明確政策保障。同時,為規范鄉村民宿發展,切實抓好重點工作,文化和旅游部也明確了其發展方向與策略。
缺乏專業規劃設計
再者是缺乏前瞻性的專業規劃設計,開發過程中存在去農化、過度高端化、同質化等問題。有調研認為,不少鄉村民宿缺乏農文旅的深度融合,單純突出民宿的住宿、休閑等功能;有的將原居民遷移,僅把老房子盤下來做民宿;有的過分注重民宿的包裝設計,強調設計感,聘用酒店管理團隊按照酒店方式進行改造、管理;有的缺失個性與特色,項目單一,同質化的競爭容易引發價格戰、純粹規模擴張及服務質量下降。
對此,綠維文旅浙江分院院長魏曉剛認為,鄉村民宿是鄉村生產、生態、生活三者融合的平臺,把本地資源與鄉村情境空間聯合,為民宿賦予鄉村體驗價值,使鄉村產業能夠轉型升級。鄉村民宿需要前瞻性的思維,需要系統的規劃設計以及全程全產業鏈服務。
魏曉剛建議,鄉村民宿在打造過程中要注意五大要素:
第一是“產業化”的總體規劃,將鄉村生活、生態與生產統籌考慮,實現三位一體;
第二是“場所化”的整體設計,形成具有主題性、故事性和生命力的情感空間;
第三是“消隱化”的建筑界面,實現室內外空間的彼此融合,甚至讓整個建筑消隱于自然環境中;
第四是“體驗化”的空間營造,再現當地的自然人文內涵,讓游客身臨其境參與主題事件;
第五是“在地化”的建構方式,深挖本地生態資源、經濟生產、聚落生活的特征及其與傳統建構方式的關系。(擴展閱讀:跨界創新,“民宿+”助力鄉村振興)
談到鄉村民宿的未來走向,業內人士表示快速發展后將迎來調整階段,成長空間大,遠期收益大,對未來發展充滿信心。面對風口要保持清醒的頭腦,更需遵守“飛行法則”。
*本文來源:微信公眾號“綠維文旅”(ID:lwcj2005),原標題:《鄉村民宿:風口上的困局與破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