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戶登錄后自動創建賬號
登錄有段歷史,我們該知道;有些故事,我們該了解。就像裹小腳一樣,我們罵了這么多年,卻不一定知道到底是怎么回事。作者告訴我們,裹小腳并非延續數千的陋習,也不是傳統禮教吃人的表現。這種習俗源于審美、生育的考慮,因為滿漢民族矛盾與沖突才興盛。
裹小腳始于何時
歷史上有三種說法,分別是始于隋代、五代、北宋。考證這些歷史公案已經沒有什么意思了,但有一點可以說明的是,考古發現告訴我們,北宋時期婦女纏足只是將腳裹小點,并不像清朝時,把腳骨弄斷。
從歷史文獻看,南宋時期,裹小腳才慢慢出現于南方,因此可以斷定,這是北方的習俗,在宋室南遷時,才將其帶到南方。而南宋時期,并不是所有女人都有資格裹小腳的,能裹小腳的都是上層社會出身的女人。
南宋時期,絕大多數中國婦女是不裹小腳的。裹小腳不是國家制度,也不是強制推行的全國性風俗。再者,南宋時期的裹小腳,并非后來的裹法,而是相對人性地將腳裹得細直一點。出于審美的可能性更高,而不是出于倫理。
裹小腳為什么興盛
元朝時期的蒙古人不裹小腳,但也不反對當時的漢族人裹腳,甚至表現出支持和贊成的態度。蒙古人的這種態度,使纏足之風慢慢發展,到元朝末年,有了以不纏足為恥的觀念。但是,據歷史考證,元朝時期,南方江浙、嶺南、西南等地區,很多女人都不纏足。這種習俗并非全國性流行。
明朝時期,官方并沒有禁止纏足,也沒有明確表態是支持還是反對。當時的纏足風氣慢慢流行到更偏遠的地區。比如,明朝末年,纏足之風在四川等西南地區流行起來。不過,據歷史考證,即便是明代,纏足也并不是所有女人必須要做的事情。很多婦女也不纏足。只不過,明代的時候,纏足從審美角度向倫理角度演變,腳要纏成三寸,腳背要弓起。
清軍入關后,一度禁止漢族婦女纏足。滿人入關帶來的民族沖突,激起了漢族的反抗心理。越是不讓纏足,民間越纏,于是纏足之風隨著民族對立與對抗逐漸興盛。后來,政府不得不取消禁令,默許了民間的纏足之風。可以說,纏足的習俗是“滿漢沖突”的結果。清朝到民初的纏足,已經到了完全普及的地步。
不要輕言禮教倫理作亂
最初的審美情趣慢慢被民族情緒左右。一套神奇的倫理加在女人身上,于是女人纏足不僅有了道德的含義,還有了民族精神與斗爭精神的支撐。于是,纏足的價值觀念慢慢灌輸于婦女頭腦中。到清朝時,不纏足的婦女簡直如同失節的婦女,地位下賤。
過去的說法是封建禮教作亂、士大夫的戀足癖等,都是不靠譜的。纏足不是自古就有的習俗,也不是封建禮教吃人的表現。纏足是陋習,但并不是延續幾千年的習俗,不過是清朝以來才慢慢深入人心的價值追求。
還有一種說法認為,纏足是避免女人出去野,讓他們老老實實地待在家里。其實這種說法根本就不成立。古代的家庭倫理與社會理論相對限制婦女的自由,但并沒有今天人們想象的那般拘束。古代中國大多數時間,社會是開放的,女性地位并沒有那么下賤。
裹小腳有何好處
多數人從審美的角度看,認為是中國士大夫階層變態審美觀念導致的。其實這種說法是很幼稚的。很多唐宋詩文中贊美的小腳與后來裹出來的小腳完全是兩個概念。腳小為美的觀念各國都有,但并沒有說是裹出來的小腳才美。
如果純屬從審美的角度看,宋代相對大一點的小腳才是為審美而作的。像現在的豐胸隆鼻一樣,是上流社會普遍流行的東西。下層社會都不敢想。除非家里有幾個臭錢,想釣金龜婿的女人才附庸上流社會風雅,裹個小腳吸引臭男人。
除了審美,小腳女人走路腳后跟用力,鍛煉了髖部、大腿、臀部的肌肉,容易懷孕也容易生產。從生育的角度看,在生育率極低的古代,小腳女人更容易生孩子也是科學研究已經證實的事情。所以嗎,這個習俗也不是沒有科學依據,多少還是有可取之處的。
此外,小腳女人,僅限于年輕的女人,走路時要扭動腰部,形成風擺柳的走路效果。據說,這種走路姿勢極美。滿族姑娘不纏足,穿上高后跟的鞋才能走出這個效果。只不過,小腳女人年紀大了后,走路就不好看了。誰沒年輕過,為了美,過把癮就死也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