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戶登錄后自動創建賬號
登錄研學旅行的快速普及發展離不開政策的鼓勵和支持。
經過近5年的發展,如今,研學旅行已經被納入到中小學教學課程體系,各省市正積極落地實施研學旅行,在各地政策的促進下,關于研學旅行的產品創新、研學旅行實踐基地建設、研學旅行組織管理、人才培訓等進行的如火如荼。
不久前,多個省市新的高考改革方案中提出將社會實踐活動作為綜合素質評價內容的一部分,似乎預示著研學旅行將正式與高考入學關聯起來,研學旅行的意義無疑將更為重要。
研學旅行行業與政策關系緊密,對于從業者來說,現在的政策邏輯將很大程度上影響研學旅行行業的發展趨勢。因此,解讀研學旅行政策是從業者把握未來行業大勢的關鍵。本文梳理了近年來中央和各省市的研學旅行政策邏輯,并對行業發展熱點進行分析,將為從業者提供有效的決策參考。
政策演進路徑
自2016年12月教育部等11部門發布《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后,截至日前,根據執惠不完全統計全國近30余個省市密集發布了一系列研學旅行相關政策文件,其中關于研學旅行實踐基地的熱點信息數量最多,達到21條,其次是關于研學旅行產品、線路創新的熱點信息,數量達到12條,研學旅行的促進政策信息有11條。
政策熱點分析
2018年,安徽、浙江、湖北、海外、河南、黑龍江等省市所發布的研學旅行政策信息數量最多。
研學旅行事關百年教育大計,得到國家大力扶持,各省市都在積極開展研學旅行,研學旅行已然成為素質教育背景下一個新的熱點。
通過仔細研讀30余省市的研學旅行政策文件,我們發現,研學旅行課程建設、研學旅行基地建設、研學旅行組織管理、專業人員隊伍建設是目前各地推進研學旅行政策中重點關注的四個環節。
研學課程設計方面,首先,強調中小學校研學旅行的育人功能,充分發揮研學旅行與學校課程相互銜接、相互補充的育人作用,做到校外與校內密不可分,研學與旅行有機結合,避免“只旅不學”或“只學不旅”現象;其次,要求針對性地開發自然類、歷史類、地理類、科技類、人文類、體驗類等多種類型的活動課程;第三,強調要結合本地社會歷史文化和自然資源優勢,研發以自然地理資源、歷史文化遺產、社會經濟發展、鄉土民俗文化為依托的活動課程;研發體現學校區位特色和辦學資源優勢,反映學校辦學理念和校風教風學風,適用不同學段、不同特點、不同要求的活動課程。
研學旅行階段和次數方面,各地普遍要求研學旅行一般在小學四到六年級、初中一到二年級、高中一到二年級開展。不同的省市對研學次數規定差異較大,四川、甘肅、新疆、河南、湖北等地要求根據教學計劃靈活安排研學旅行;浙江要求每學年1-2次,山東要求每學年研學旅行不少于2次,是次數最多的地方;重慶、安徽要求小學、初中、高中階段分別安排1次即可;陜西、湖北則要求每個學年需要安排1次研學旅行。總體來看,北京、上海、浙江、山東、陜西、湖北等地的研學旅行頻次較高,每個學年都有1-2次的活動,未來,這些區域的研學旅行市場也將為研學旅行機構帶來較大的市場機會,并催生一批行業龍頭。
研學基地建設方面,在基地的遴選上,強調依托當地特色自然和文化遺產、紅色教育和現有的中小學生綜合實踐基地、博物館、展覽館、大型公共設施、工礦企業、知名院校、科研機構等資源進行遴選;在基地建設上,側重從基礎條件、交通區位、接待規模、研學主題、配套保障等方面進行建設,每個基地至少具備一個研學旅行活動主題,一次性能夠接待100-200人以上;在基地管理上,積極探索建立基地的準入標準、退出機制和評價體系,實行動態管理。
研學旅行組織管理方面,各地強調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要建立研學旅行活動管理平臺,制定工作規程,做到“活動有方案,行前有備案,應急有預案”。
專業人員隊伍建設方面,各地強調中小學校要確定相應的管理人員和教師作為研學旅行活動負責人,負責本地本校研學旅行。其次,要有計劃地培養一批研學旅行導師隊伍,研學旅行導師要接受組織開展研學旅行的主題確定、組織管理、后勤保障、安全管理和突發事件應急處置等方面的專業培訓,培訓納入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培訓體系。
中國研學旅行及營地教育仍面臨諸多問題,人才匱乏是企業目前面臨最大的問題;同時,市場營銷推廣、課程內容升級、活動運營管理等諸多難題也亟待解決。為幫助企業解決目前面臨的難點、痛點,執惠聯手業內近百位專家及極富實踐經驗的從業者推出系列化培訓課程《研學旅行與營地教育系統化培訓營》,其中5月17-19號培訓活動將聚焦“課程設計、活動帶領及營銷推廣模塊”,點擊了解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