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戶登錄后自動創建賬號
登錄回顧2019年上半年,文化和旅游領域發生的一系列大事都備受矚目——文化產業領域的“基本法”立法工作取得重大進展,文化市場監管持續發力,5G商用賦能文化創新發展,“夜間經濟”點亮城市消費活力……本文為大家帶來2019年文化產業政策年中盤點。
一、 綜述
自2018年3月以來,文化和旅游領域相關政策的基調總體上保持不變,與2018年的政策一脈相承,同時又根據時代的變化和市場的需求進行更新與完善。2019年上半年文化和旅游領域的相關政策在先前政策的基礎上更加精細地聚焦于鄉村振興、數字經濟、知識產權等領域。
國家層面,文化法制建設不斷推進,文化產業領域的“基本法”越發清晰;數字經濟賦能文化發展,5G商用釋放文化創新活力;鄉村振興戰略深入發展,文化建設和旅游發展并行推進;旅游業邁向高質量發展,冰雪產業發展前景廣闊。
地方層面,強省會時代推動產業人才集聚,大灣區經濟定義區域發展模式;“夜間經濟”點亮城市文化消費活力;除此之外,發展全域旅游、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強文物保護利用等也成為了地方政策的重點。
二、2019上半年文化產業政策亮點
1、文化法制建設不斷推進
上半年,文化及相關領域的法律政策相繼出臺,文化法制建設持續推進。6月,文化和旅游部對《文化產業促進法(草案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意見稿》)公開征求意見。《意見稿》指出,國家將促進文化產業發展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并制定促進文化產業發展的專項規劃,發布文化產業發展指導目錄,促進文化產業結構調整和布局優化。《意見稿》的發布,意味著我國首部關于整體文化產業領域的法律的立法工作取得重大進展,距離正式出臺的時間也越來越近。
從2010年“文化產業促進法”首次被提出,到2015年正式啟動起草工作,再到去年兩會期間被列入五年的立法規劃,文化產業領域的“基本法”已經起草、審議了九年的時間。在這期間,文化細分領域的法制建設不斷完善,政策的著眼點逐漸由產業整體向產業中某個行業及某類行為進行轉變,《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電影產業促進法》《公共圖書館法》等法律法規相繼出臺。
2、文化市場監管持續發力
市場的良好運行離不開政府有效的監管。2019年上半年,文化和旅游、短視頻直播、試聽節目等領域的市場監管繼續加強。7月5日,文化和旅游部發布《文化市場綜合執法管理條例(征求意見稿)》。此舉是為了加強文化市場綜合執法管理,規范文化市場綜合執法行為,促進各類文化市場包括旅游市場健康發展,維護國家文化安全和意識形態安全。
4月3日,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發布《未成年人節目管理規定》(以下簡稱《規定》),為未成年人節目再一次戴上“緊箍咒”。《規定》的內容包括不得誘導未成年人談論名利、情愛等話題,也不能宣傳炒作童星效應和明星子女。《規定》出臺后,熒屏上未成年人節目的“火爆”成為過去時。未成年人節目該如何制作,才能合法合規“不觸線”?詳見新規落地,“萌娃經濟”的光環還能繼續嗎?
5月28日,國家網信辦統籌指導西瓜視頻、嗶哩嗶哩、秒拍、A站、美拍、梨視頻、微博等14家短視頻平臺,以及騰訊視頻、愛奇藝、優酷、PP視頻等4家網絡視頻平臺,在“六一”兒童節到來之前,統一上線“青少年防沉迷系統”。
3、新業態發展迅速
2019年,被業界稱為5G商用元年。6月6日,工信部發放5G商用牌照,工信部修訂《電信業務分類目錄(2015年版)》,增設5G相關業務子類。5G的商用使得萬物互聯互通成為可能,在5G技術廣泛普及后,文化產業的應用場景將進一步鋪開,產業融合能力進一步加強,人們將享受到更為智能便捷、優質高效的文化產品與服務。
鼓勵發展數字經濟是上半年文化政策的一大亮點。5月16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數字鄉村發展戰略綱要》(以下簡稱《戰略綱要》),對數字鄉村的建設正式地、體系化地進行了認識上的部署。
4月23日,文化和旅游部印發《公共數字文化工程融合創新發展實施方案》(以下簡稱《實施方案》),推動公共數字文化工程融合創新發展。《實施方案》指出,到2019年底,要實現公共數字文化工程的統籌管理,初步形成公共數字文化資源服務總目錄,做好公共數字文化工程平臺、資源、服務的融合創新發展試點工作。
4、文化企業活力增強
金融支持是文化企業做大做強的關鍵,融資難也是許多文化企業發展中面臨的一道難題。通過政策支持,讓更多的資本流向文化產業和文化企業,改善中小微文化企業的營商環境,引導文化企業更好成長。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加大減稅降費力度,優化企業營商環境,“全年減輕企業稅收和社保繳費負擔近2萬億元。”其中,抓好年初出臺的小微企業普惠性減稅政策落實被重點提及。中小微企業是我國文創企業的主力軍,優惠政策的背書將更好激發文化市場主體活力,確保文創企業輕裝上陣,實現更好更快發展。
文化創意產業是北京市的支柱產業。通過建設文創板,北京重點扶持小微企業,緩解其融資難、融資貴、融資慢等問題。6月,北京文創四板掛牌孵化培育基地在國家文化產業創新實驗區啟動,標志著北京“文創四板”正式投入運營,“文創四板”將為全市文化企業提供股債融資、培訓輔導、股權管理、四板掛牌、轉板上市等專業服務,暢通文化企業的融資渠道。
5、鄉村振興正當時
自十九大報告中提出鄉村振興戰略以來,國家層面出臺了若干政策文件,對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做出了具體部署,并指導各地區各部門有序推進鄉村振興。
2月19日,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做好“三農”工作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發布。《意見》共分為八個方面,其中多處涉及農村文化建設和文旅發展,有9次提及“文化”,8次提及“創新創業”,5次提及“文明”,3次提及“旅游”等。透視2019年中央一號文件,可以看出,關于鄉村文化建設和文旅發展的各項工作正有條不紊地持續推進。
1月初,中央農辦、農業農村部等八部門聯合發布《關于推進農村“廁所革命”專項行動的指導意見》,這意味著新的“廁所革命”又將來臨,農村“臟亂差”的問題將得到進一步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的建設水平將得到有效提高。
2月末,中宣部等十部門印發《農家書屋深化改革創新 提升服務效能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方案》提出了系列措施,一是推動共建共享,解決資源閑置問題;二是開展主題性和常態化閱讀活動,提高書屋使用效能;三是優化內容供給,有效對接群眾需求。農家書屋工程開展十多年來,部分地區一直面臨著供需不對位、資源閑置、使用效能不高等問題。《方案》的發布旨在通過深化改革,調整并優化內容供給,有效對接群眾的真正需求,使農家書屋能真正落地,“有書讀,有人管,有活動吸引”。
6、文旅融合注入新動力
文化和旅游部組建一年有余,文化和旅游持續融合發展,文化更加富有活力,旅游更加富有魅力。今年上半年,文化和旅游部陸續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堅持把高質量發展作為文化和旅游的生命線,在旅游安全、旅游服務質量、文化和旅游規劃管理工作上給予了政策支持。
1月25日,《關于實施旅游服務質量提升計劃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發布。《指導意見》提出,通過提升旅游區點、旅行社的服務水平,規范和優化旅游住宿、在線旅游經營服務,提高導游和領隊業務能力,建立完善旅游信用體系,不斷增強旅游市場秩序治理能力,提升旅游服務質量,推動旅游業高質量發展。
4月2日,《關于進一步做好旅游安全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發布。春季正值森林防火季節,又逢清明節、五一勞動節等小長假,旅游安全工作不容忽視。《通知》要求各地加強組織領導,落實安全監管責任;圍繞重點環節,深入開展排查整治;強化預警發布,做好宣傳教育引導;嚴格值班值守,提高應急處置水平。
6月5日,《文化和旅游規劃管理辦法》(以下簡稱《辦法》)發布。《辦法》旨在推進文化和旅游規劃體系有機融合,更好實現統一、規范、有序的工作目標。
7、城市發展進入新階段
2019年,中國內地城市的發展步入新階段。現代化、城鎮化縱深發展,城市的文化內涵不斷提升,經濟活力持續加強,城市治理朝著科學化、精細化、智能化方向發展。
第一,強省會與大灣區時代來臨。一方面,強省會正在成為一個全國性現象,大城市的虹吸效應不斷加強,文創產業的空間布局呈現出高度集聚的特征。年初,全國行政區劃迎來重大調整。濟南吞并萊蕪,組建新濟南市,省會的首位度進一步提升。長沙、南京、南昌等多地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提升省會城市的首位度,加強“省會擔當”。
另一方面,灣區經濟正在定義區域協同發展新模式。2月1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以下簡稱《綱要》),我國首部“灣區經濟發展規劃”終于瓜熟蒂落。《綱要》的實施,將進一步提升粵港澳大灣區在國家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中的支撐引領作用,支持香港、澳門融入國家發展的大局。作為中國常住人口、經濟總量排名第一的城市群,粵港澳大灣區將代表國家深度參與全球化,和全球最先進的灣區城市群正面競爭。
第二,“夜間經濟”點亮城市活力。從故宮首次點亮“紫禁城上元之夜”,到近日上海試點博物館夜游項目,夜間經濟成為衡量一座城市經濟活躍度、開放度的重要標志。今年,多地出臺相關政策支持夜間經濟發展,地圖上的城市正一座一座地被點亮。4月15日,上海出臺《關于上海推動夜間經濟發展的指導意見》,通過十條政策來打造“國際范”“上海味”夜生活集聚區,繁榮“夜上海”文化;6月19日,濟南發布《關于推進夜間經濟發展的實施意見》,建立“夜間區長”“夜生活首席執行官”制度,泉城夜市有望重新回歸;7月初,北京印發《北京市關于進一步繁榮夜間經濟促進消費增長的措施》,13條舉措助力打造“夜京城”。
京滬濟三地的夜間經濟政策,不僅在完善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延長營業性場所營業時間、培育重點消費商圈和活動品牌上有所側重,還強調發掘富有地方特色的夜間生活文化。例如,上海積極開發浦江夜游、博物館夜游等現代都市夜游項目,濟南強調再現老濟南的“曲山藝海”文化。
第三,“垃圾分類”問題創新城市治理。“垃圾分類”是近期民生領域的熱詞,上海于7月1日正式實施《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法案,成為國內城市啟動垃圾分類立法的先行者。2020年底,國內將有46個重點城市要基本建成垃圾分類處理系統。垃圾分類問題,是城市治理工作的一個方面,需要有關部門、社區、公眾等多方利益相關者的參與,而實現垃圾分類立法,“強制性”的行為既能推動公眾共同參與、凝聚社會共識,又能創新城市治理方式,提升城市的整體形象。
8、冰雪產業前景曠闊
與世界冰雪運動產業發達的國家相比,我國的冰雪運動仍然存在著群眾覆蓋面有限、競技項目水平不高、產業基礎薄弱等問題。以2022年北京舉辦冬奧會、冬殘奧會為契機,國家有關部門大力推動冰雪產業的發展。4月1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以2022年北京冬奧會為契機大力發展冰雪運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業界稱,此次出臺的《意見》是中國冰雪史上最具份量的國家級指導文件。《意見》從北京冬奧會和冬殘奧會備戰、大力普及群眾性冰雪運動、廣泛開展青少年冰雪運動、加快發展冰雪產業等六大方面制定了18條細則,全面推動中國冰雪產業的發展。
5月20日,九部門聯合印發了《冰雪裝備器材產業發展行動計劃(2019—2022年)》,旨在加快培育發展冰雪裝備器材產業,助力制造強國和體育強國建設;6月14日,教育部等四部門發布《關于加快推進全國青少年冰雪運動進校園的指導意見》,旨在將有條件的青少年培養成冰雪運動的后備軍,實現“帶動三億人參與冰雪運動”的目標。可以預見的是,在未來的一段時間內,冰雪運動將成為體育運動項目的重要部分,在我國得到基本普及;冰雪行業將成為文體產業的下一個風口,冰雪旅游、冰雪文創、冰雪運動將整體撬動“三億人的市場”,行業迎來快速發展階段。
三、地方文化產業政策
1、一線城市:布局文化產業前沿
北京上半年出臺的文化政策豐富多樣,涉及到影視行業、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企業、文化產業園區等方面。2月,北京市朝陽區發布促進國家文化產業創新實驗區高質量發展“政策50條”。該政策涵蓋了文化科技、文化金融、人才服務、文化報稅等15個領域50條具體政策條款,旨在進一步創新升級國家文創實驗區政策服務體系,引領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服務首都全國文化中心建設。6月,《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條例》施行,該文件對代表性傳承人的保護、后繼人才的培養、非遺的傳播與發展等提出了新的思路。
上半年,廣州既著眼于宏觀層面的政策設計,又聚焦于具體行業領域的精細布局。1月,廣州發布《關于加快文化產業創新發展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主要從文化產業投融資、文化產業用地、文化產業人才、文化消費等方面提出了具體措施,旨在提升廣州文化軟實力,加快樞紐型網絡城市建設進程。4月,廣州發布《廣州市民宿旅游發展專項規劃(2018—2035)》(以下簡稱《規劃》)。《規劃》提出,在民宿總體空間布局上,廣州未來將形成50個最美民宿、100個網紅民宿和300個品質民宿。
深圳于3月15日正式實施《深圳經濟特區知識產權保護條例》,該條例是全國首部綜合類知識產權保護條例,旨在建立最嚴格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為深圳創新驅動發展營造更好的法治環境。
2、區域政策:多維度、多舉措促進文化和旅游發展
2019年上半年,雄安新區、大運河文化帶、長城文化帶等地區受到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頂層設計動作不斷。
今年,雄安新區進入大規模發展建設的新階段。1月2日,國務院正式批復《河北雄安新區總體規劃(2018—2035年)》(以下簡稱《規劃》)。《規劃》提出,推動雄安新區與北京城市副中心形成北京新的兩翼,與以2022年北京冬奧會和冬殘奧會為契機推進張北地區建設形成河北兩翼,促進京津冀協同發展。1月24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支持河北雄安新區全面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的指導意見》發布,這篇長達一萬兩千多字的重磅文件,就雄安新區的改革開放發展提出了許多具體的意見。6月,《河北雄安新區啟動區控制性詳細規劃》和《河北雄安新區起步區控制性規劃》對外公示,這座“未來之城”的發展藍圖越發清晰。
1月,文化和旅游部、國家文物局聯合印發《長城保護總體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明確以秦漢長城和明長城為保護重點,遵循“原址保護、原狀保護”的總體策略。《規劃》強調協調處理好四種關系:全面保存與重點保護的關系;分級管理與分類保護的關系;政府主導與社會參與的關系;遺產保護與傳承弘揚的關系。
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綱要》(以下簡稱《規劃綱要》)。《規劃綱要》突出了三大亮點:一是一條主軸,多點聯動,統籌協同形成發展合力;二是突出保護,合理利用,創新大運河保護傳承利用模式;三是文化引領,雙向融合,推動大運河文化帶綠色、協調、高質量發展。6月25日,國務院辦公廳正式同意建立“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工作省部際聯席會議制度”,會議由國家發改委等17個部門以及北京市等8個省(市)組成,著力將大運河打造成為宣傳中國形象、展示中華文明、彰顯文化自信的亮麗名片。
不少省、市、自治區出臺了與文化相關的政策,主要集中于以下幾個領域。
第一,重視知識產權保護。文化產業的創新發展離不開知識產權的保駕護航。近年來,從國家到地方政府都在大力推動知識產權保護與高質量發展。6月,國務院印發《2019年深入實施國家知識產權戰略加快建設知識產權強國推進計劃》,其中明確提出加大對非遺的知識產權保護力度。4月,蘇浙滬皖三省一市達成協議,長三角地區將建立知識產權保護協作機制,同時,打造“一帶一路”知識產權合作高地,鼓勵企業積極依靠知識產權優勢“走出去”。
第二,推動文化和旅游發展。廣東省在旅游業上積極探索全域協同發展的模式,5月1日起,廣東正式實施外國人144小時過境免簽政策。這一政策將有力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區域旅游的一體化進程,助力大灣區“一程多站”旅游;目光轉向東南沿海地區,浙皖閩贛四省則共同關注“生態旅游”的共建共享。4月,浙皖閩贛四省簽署《關于加快推進浙皖閩贛國家生態旅游協作區建設合作協議》,共建國家生態旅游協作區;四川省聚焦于民營文化旅游企業的發展,3月出臺了《關于進一步促進民營文化旅游企業健康發展的實施意見》;1月,山東發布了《山東省工業旅游發展規劃(2018—2025)》,作為老牌工業大省,山東通過大力發展工業旅游推動新舊動能轉換。
第三,奏響鄉村振興樂章。3月,成都發布《成都市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4月,《河北省鄉村綠化美化行動方案》發布,提出2020年在河北全省創建600個特色鮮明、美麗宜居的國家森林鄉村,建設一批全國鄉村綠化美化示范縣,創建1000個省級森林鄉村和一批示范縣;湖南和江蘇兩省則在年初出臺了《湖南省鄉村人才振興行動計劃》《關于引導社會資本更多更快更好參與鄉村振興的意見》等政策文件,從人才、資本方面助推鄉村振興。
第四,加強文物保護利用。4月,江西出臺《江西省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程(2018—2022年)實施方案》,旨在推出一批紅色文化研究成果,開發一批紅色文創產品,設計一批紅色研學旅行精品線路,打造全國紅色旅游江西樣板。6月,《山西省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程實施方案》發布,確定了2022年建成山西革命文物大數據庫、建設全省革命文物全景展示平臺的目標。
附:2019上半年文化旅游相關政策不完全匯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