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戶登錄后自動創建賬號
登錄在西安城內,鐘樓與鼓樓是兩座可相互媲美的姊妹建筑。兩樓相距僅半里,遙望輝映,故有“姊妹樓”和“文武樓”之稱。
唐代詩人李咸用詩云“朝鐘暮鼓不到耳,明月孤云長掛情”,就是對兩樓的精恰寫照。古時擊鐘報晨,擊鼓報暮,因此有“晨鐘暮鼓”之稱。
在古長安“以鐘鼓司晨”由來已久?!耙孤┍M鼓鳴即起,晝漏盡鐘鳴則息”,晨鐘暮鼓是中國古代城市生活的象征。
晨鐘暮鼓做為西安的標志之一,但是過去報時并非清晨敲鐘,黃昏擊鼓。據考證,老西安報時的其實是鐘鼓并用。
鐘樓
鐘樓是一座具有典型明代建筑藝術風格和民族形式的古建筑,是國內最大、最壯麗的鐘樓,也是古城西安的標志性建筑。
西安鐘樓位于市中心,始建于明洪武十七年(1384),原址在今西大街廣濟街口,明萬歷十年(公元1582年)移于現址。昔日樓上懸一口大鐘,用于報警報時,故名“鐘樓”。
鐘樓整體是一座磚木結構的重樓三層檐、四角攢尖頂形式的建筑。深、廣各三間。從地面至寶頂通高36米。
最下部的基座為正方形,高8.6米,基座四面正中各有高寬均為6米的券形門洞,與東南西北四條大街相通。
鐘樓北側臺階而上,一層大廳天頂“萬道霞光”的圓形彩繪圖案首先映入眼簾,四周伴有184塊由四季花卉組成的彩繪天花,鮮亮艷麗、栩栩如生。
樓分兩層,每層四角均有明柱回廊、彩枋細窗及雕花門扇,尤其是各層均飾有斗拱、藻井、木刻、彩繪等古典優美的圖案,是一座具有濃郁民族特色的宏偉建筑,也是我國現能看到的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鐘樓。
屋檐四角飛翹,如鳥展翅,琉璃瓦屋面襯托有各種中國古典動物走獸圖案組層的獸吻,古樸典雅、華麗分明。高處的寶頂在陽光下熠熠閃光,使這座古建筑更散發出其金碧輝煌的獨特魅力。
1、景云鐘
鐘樓的西北角上陳列著一口明代鐵鐘,重5噸,鐘邊鑄有八卦圖案,建造于明成化二年(1466)。但它比鐘樓早先懸掛的銅鐘卻小得多了。
鐘樓原先懸掛的巨鐘是唐代景云年間鑄造的“景云鐘”。1582年遷到今址之后,雖然樓的式樣大小并沒有改變,景云鐘卻怎么也發不出聲了。
景云鐘,鑄成于唐太宗景云二年,鐘高二米,直徑達一點五米,重達萬斤,鐘身鶴飛龍翔,鐘鳴聲揚數十里。
景云鐘起初置于廣濟街口鐘樓內,明朝鐘樓遷址后置于鐘樓之上。真品現存于陜西省歷史博物館內,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口鐘是仿制的。
2、鐘樓浮雕
鐘樓的門扇槁窗上繪有64幅木刻浮雕畫,它們都是古代歷史上饒有趣味的典故軼聞。
第一層北門,自西向東依次為:虬髯客;木蘭從軍;文姬歸漢;吹簫引鳳;紅葉題詩;班昭讀書;博浪沙椎秦;唱籌量沙。
第一層東門,自北向南依次為:長生殿盟誓;連環計;黠鼠 夜擾;掛角讀書;卞莊刺虎;嫦娥奔月;東坡題壁;李白邀月。
第一層南門,自東向西依次為:文王訪賢;伯牙鼓琴;畫龍 點睛;斬蛇起兵;伯樂相馬;柳毅傳書;舜耕歷山;把橋授書。
第一層西門,自南向北依次為:枕戈待旦;李陵兵困;由基射猿;龍友頌雞;黃耳傳書;孫期放豚; 陶侃運磚。
第二層南門,自東向西共八幅“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的畫面,依次為:鐘離權、張果老、呂洞賓、曹國舅、鐵拐李、藍采和、韓湘子和何仙姑。
第二層北門,自西向東共八幅“八仙醉酒”畫面,依次為:鐘離權、張果老、呂洞賓、曹國舅、鐵拐 李、藍采和、韓湘子和何仙姑。
第二層東門,自北向南依次為:單刀赴會;擊鼓金山;岳母刺字;孟母擇鄰;子路負米;畫獲教子;溫嬌絕裙;聞雞起舞。
第二層西門;自南向北依次為:寫經換鵝;茂叔愛蓮;灞橋折柳 ;踏雪尋梅;陶潛愛菊;尋隱不遇;孤山放鶴。
鼓樓
西安鼓樓是我國現存明代建筑中僅次于故宮太和殿、長陵棱恩殿的一座大體量的古代建筑,是我國同類建筑中年代最久、保存最完好的建筑。也是目前所存在全國較大的鼓樓。
鼓樓創建于明洪武十三年(1380),是目前所存的全國最大的鼓樓。因樓上北面置有一面大鼓,稱“聞天鼓”,每日傍晚擊鼓時,與鐘樓一同起著“晨鐘暮鼓”的作用,故稱鼓樓。
鼓樓在鐘樓的西北,與鐘樓隔廣場遙遙相對,東距鐘樓250米。由于古代以鐘鼓報時。旭日東升則晝明,一日之晨當以洪鐘報時,振奮精神,所以鐘樓建在東面。夕陽西下則夜降,一日之昏當以沉鼓報時,休息行住,所以鼓樓建在西面。
鼓樓是一座歇山式重檐三滴水的磚木結構建筑,共有3層,每層均施斗栱裝飾。第一層樓身上置腰檐和平座,第二層樓重檐歇山頂,上覆綠琉璃瓦。樓的外檐和平座都裝飾有青綠彩繪斗拱,整個建筑層次分明,渾雄博大。
登樓的青磚階樓設在磚臺基兩側,在第一層樓的西側有木樓梯可登臨樓的第二層,憑欄便能眺望全城景色。
樓體為磚木結構,呈長方形,通高34米,東西長52.6米,南北寬38米。鼓樓建筑結構為上下兩層,重檐三層,廣七間,深三間,四周回廊深度各為一間。按楹柱距離計算,正面則為九間,側面為七間,即古代建筑中俗稱的“七間九”。
屋面覆蓋以剪邊灰瓦,樓基除兩端尾外,不加其它裝飾,卻盡顯出雄渾和莊嚴。全樓結構無一鐵釘,樓檐和平座都使用了斗拱構造原理,外觀樓體雄健宏大、古雅優美,極賦濃郁的民族特色。
屋頂是我國古代建筑之冠冕。在封建社會里,屋頂有著嚴格的等級制度,重檐即是統治階級為提高他們的尊嚴和權威而獨占的一種形式:重檐廡殿為最尊,如故宮太和殿;重檐山次之,如天安門。鼓樓的屋頂形式即“歇山頂”式,與天安門等同,但比其還高出一米。
1、二十五面鼓
在鼓樓臺基上的一層,按東西南北四方位擠時間順序,每面架起六面大鼓,共置二十四面鼓,以此象征二十四節氣。
東方屬春,應氣為木,合身為肝,從北到南依次為: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谷雨;
南方屬夏,應氣為火,合身為心,從東到西依次為: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
西方屬秋,應氣為金,合身為肺,從南到北依次為: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北方屬冬,應氣為水,合身為腎,從西到東依次為: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在中心位置擺放一最大鼓,時為長夏,應氣為土,合身為脾。它們共同組成四面五行八方、四季十二月五臟的寓意。
2、匾額
西安鼓樓始建于明洪武十三年(1380)。1740年(乾隆五年)重修后,相傳陜西巡撫張楷模仿乾隆皇帝的“御筆”為鼓樓書寫南匾:“文武盛地”四字;北匾“聲聞于天”則相傳為咸寧學士李允寬所書。南北兩幅匾額曾經被譽為兩顆“明珠”鑲嵌在西安的鼓樓之上,與鼓樓一同飽經風雨的歷練。
3、晨鐘暮鼓
為恢復“晨鐘暮鼓”,1996年西安市重制鼓樓大鼓。重制后的大鼓高1.8米,鼓面直徑2.83米,系用整張優質牛皮蒙制而成。
鼓腹直徑3.43米,重1.5噸。上有泡釘1996個,寓意1996年制,加上4個銅環共2000年,象征公元2000年,催人奮進,跨入21世紀。該鼓聲音洪亮、渾厚,重槌之下,十里可聞。
2007年黃金周期間,西安鐘鼓樓開始舉行“晨鐘暮鼓”仿古表演活動,每日上午9時、正午12時、下午3時,西安鐘樓上的景云鐘(復制品)分別鳴響24聲;傍晚6時,首先鼓樓上的二十四節氣鼓齊鳴,然后聞天鼓鳴響24聲以報暮時。
此舉標志著消失100多年的西安“晨鐘暮鼓”報時制度得到恢復。
鐘鼓樓廣場
位于西安古城東西南北四條大街的正中心交匯處,廣場西側屹立著已有六百多年歷史的鐘樓,東側屹立目前所存在全國最大的鼓樓。
西安鐘鼓樓廣場又叫尚書省廣場,面積達6萬平方米,僅次于北京的天安門廣場。據考證,早在盛唐時期,這里是執行國家政務的最高行政機關尚書省所在地。
就是這個尚書省,統轄六部,典領百官,統覽政令,輔佐唐太宗李世民和唐玄宗李隆基把國家帶到封建社會最輝煌的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