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戶登錄后自動創建賬號
登錄文/劉照慧(執惠旅游聯合創始人,億歐網專家顧問)
隨著分享經濟的代表Uber和Airbnb的成功以及P2P模式在各領域的滲透,分享經濟的概念成為熱潮,有人認為2014年是分享經濟的元年,是最具顛覆性和創新性的模式,于是學術界、資本、創業者對分享經濟熱情高漲,紛紛言必稱分享,張口就是P2P。
前幾天我曾寫了《分享經濟:下一波旅游O2O大潮》一文,文末是原加州大學中美戰略中心主任吳霽虹對所謂顛覆性模式的界定:1、改變生活和工作方式的技術和商業模式;2、拓展人類社會屬性的技術和商業模式;3、能夠用延展社交,以社群的方式發展的企業模式;4、跨界整合商業生態系統的模式;5、創造人機智能網絡解決方案的模式。
旅游業分享經濟的確在改變我們的出行方式、住宿方式,社會屬性的延展方式,對供需兩端的人來說,他們同時變成了商品或服務的提供者也是消費者,達成交易的方式和過程與社交又密切相關,互聯網對中間環節的簡化和在服務中建立的聯系又能自發維持,沒有了中間機構的干涉,商品或服務在滿足人類基本需求上的確第一次有了溫度,在這個意義上,分享經濟充滿浪漫色彩和人文情懷,我們對傳統冰冷的商業第一次有了改觀的認識,當然充滿期待和希望。
但分享經濟若僅僅為人們提供業余的服務,那么其自發自生的模式將很難持續,但其核心理念是通過規?;倪\營更好地、更高效的對閑置資源充分利用。因此分享經濟需要的配套機制來自社會體系、企業組織、資源單位以及參與的個體。但這個體系的不完善還將持續影響分享經濟的進一步發展,但卻無法阻止其創新的腳步。不管是美國的Airbnb、Uber, RelayRides、wheelz,還是中國的小豬短租、易到、PP租車在2015年都將繼續追尋更大的增長空間。
但不可忽視的是旅游業分享經濟對社會體系的依賴要強于其他模式簡單的供需關系,自身所需提供的商品和服務也早已不是簡單的標準產品,而是要包含周到完善的服務細節,能為消費者提供差異化的體驗。所以現在的分享經濟仍然處于1.0時代,2015年旅游業分享經濟將進入2.0時代,但還需要三大體系。
一、信用體系是分享經濟的基石
分享經濟本質是信用經濟,商品或服務的兩端如無信任的建立,交易無從談起,促成交易的平臺首先需要建立的就是植根于社會信用體系基礎上信用機制、交易規則及保障機制。以孕育了Uber、Airbnb的美國為例,社會信用機制的健全及發達為分享經濟的崛起奠定了基礎。
早在上個世紀20年代,美國社會就開始關注了社會誠信體系的建設,信用卡的發明是信用場景得以建立的代表產物;上世紀60年代到80年底,美國出臺了17部關于信用體系建設的法律,奠定了征信市場的法律基礎,而VISA、MasterCard也在那時成立,以后的幾十年里美國征信體系經過快速發展,迅速達到兩千家,后經過整合兼并逐漸形成了幾百家專業分工、邊界清晰、各司其職的各類信用機構,包括資本市場信用機構標普、穆迪、惠譽等,普通企業信用機構鄧白氏。而個人征信體系中有億百利、愛克非、全聯等幾家巨頭。此外,美國征信體系中還有400多家區域性或專業性征信機構依附于上述七家機構或向其提供數據。而1956年成立的FICO則專注于對三大征信局的數據進行標準化輸出,同時進行更精細化的數據分析,同時能提供信用評分。
可以說美國的征信體系發展至今,全社會對于“信用”已經形成了成熟的認知。以“個人信用”為例,其已經形成了“5C1S”的標準體系:品德(Character)、能力 (Capability)、資本 (Capital)、條件 (Condition)、擔保品 (Collateral)、穩定性 (Stability)。同時,信用的邊界也得到了明確的刻畫,即對于用來量化信用的數據基礎形成了共識。在此基礎上形成了良好的信用機制保障和氛圍,Airbnb和Uber等分享經濟的發展就有了很好的基礎,加上Facebook關系鏈的輔助以及保險體系的介入,能較好的保障分享經濟的發展。
相比而言,2015年1月5日央行發文要求騰訊征信、芝麻信用等八家機構做好個人征信業務的準備工作。央行這一舉措在步伐上雖仍遠遠落后于美國,而且政策的倉促性明顯,法律基礎上也準備不足。但這畢竟是一個強烈的信號,反映了國家對信用體系建設的急迫性。據稱小豬短租將于近期宣布其與已獲得征信牌照的伙伴進行合作的事宜,若傳言是真實的,那么小豬將是率先引入個人征信體系的中國分享經濟公司,加上其學習Airbnb引入的保險產品,小豬或能崛起成為中國分享經濟的一個很好代表,但具體執行情況如何,2015年仍有待觀察。
二、服務體系是分享經濟的保障
旅游業是第三產業服務業,“食宿行游購娛”的六大環節服務的比重很大。傳統上,從供需關系上看,商品的生產、流通和消費與服務是隔離的,商品從被生產出開始,環環流通、層層交換,到被消費時服務的環節基本斷裂,提供服務方的基本是生產廠家或產品某一環節承擔的所謂“售后服務”功能。商品的生產、流通甚至交易,服務從來都是附屬功能,長期以來缺乏消費者的參與、互動和反饋,再加上溝通環節的復雜甚至缺位,消費者基本是難以被滿足的。
對旅游業而言,商品與服務已經統合為一體,在消費商品的過程中就是在體驗服務,但傳統旅行社的中介模式或單純線下旅游產品提供的傳統交易方式恰恰是人為割裂了服務。但分享經濟的最大優勢在于通過互聯網、移動互聯網把商品和服務統合在一起,通過平臺將商品/服務的擁有方同時也是提供方很好的統一在一起,而另一端的消費者得到的是沒有中介環節參與的商品/服務。這一模式的變革是顛覆性的,一般分享經濟的典型代表都是很好的旅游O2O模式,而平臺在為其上交易的雙發制定規則時,其中最為重要的就是服務體系的設計,Uber、Airbnb都是在把商品服務化、服務商品化、同時通過移動互聯網形成O2O模式,所以服務體系是分享經濟的命脈,是其商品/服務區別于標注化產品(連鎖酒店、出租車)的明顯特征,也是分享經濟的基本保障。
三、體驗體系是分享經濟的真正價值
分享經濟為什么受歡迎?我想從消費者或用戶的角度來說最大的感受是個性化的體驗和服務。服務體系是分享經濟的基本保障,有完善的服務體系才能將零散的閑置社會資源聚攏,讓其發揮巨大的規模效應。但僅僅有服務體系是不足以差異化的,也不足以吸引用戶。用戶需要的還是不同于標準產品的差異化體驗和服務,如Airbnb、小豬短租打的人情味牌,無二之旅打的有溫度的旅行牌,Uber盡力要做到的極致方便、舒適、這些產品和服務的形態完全不同于標注化的連鎖酒店、跟團游或者冰冷的出租車。分享經濟的商品或服務的供應端資源千差萬別,需求端千人千面,豐富的個性化供應和體驗構成了完全新形態的商業模式。
所以在服務體系上如何搭建體驗體系將是分享經濟區別于其他形態模式的根本,但同時也給分享經濟的平臺帶來了最大的管理挑戰。從國家旅游局局長李金早的講話中我們也看到旅游產業升級的趨勢,傳統的六大環節“吃、住、行、游、購、娛”已開始向“商、養、學、閑、情、奇”開始轉換,概括來說就是旅游本身的體驗性將得到更多的重視,可量化的標準產品依然有市場,但非標準化體驗化的產品的市場更大,分享經濟就在搭設這樣的平臺,迎接2.0時代。2015年將是旅游O2O開始要重視體驗的開局之年,也是分享經濟的諸多代表亟需在服務體系上構建體驗體系的關鍵一年,對Uber、Airbnb、小豬短租們來說,只有這三大體系真正完成,分享經濟才能進入2.0時代,2015年對它們也是充滿了機遇和挑戰。
聲明:請尊重原創,轉載文章,請務必注明一下信息:“本文作者劉照慧,旅游O2O第一自媒體,執惠旅游聯合創始人;個人微信號liuzhao-hui,微信公眾號“劉照慧”,歡迎關注,添加時請注明 [姓名+單位+職位] 方便備注,十分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