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戶登錄后自動創建賬號
登錄近日,作為上海首批夜間試點開放的博物館之一,上海博物館舉辦了夜場特展,熠熠千年的中國貨幣白銀、浮槎于海的太平洋藝術珍品及灼爍重現的15世紀景德鎮瓷器紛紛亮相特展。據《新民晚報》、東方網等報道,2000個特展入場名額在15分鐘內告罄。民眾對夜間文化生活的熱情,值得期待。
“初成長”的夜間文化
近年來,公眾夜間文化旅游方式越來越多樣,“夜間文化”和“夜間經濟”之間出現了良好的銜接點。但在“夜間經濟”的發展初期,大眾的“夜間文化”僅停留在24小時書店、看夜場電影等,形式較為單一。
北京“深夜書房”——三聯韜奮“24小時書店”
據新華網報道,2014年4月23日,第19個世界讀書日當天,北京三聯韜奮書店“24小時書店”正式掛牌營業,并成為北京24小時書店的“鼻祖”。據中青在線報道,自2014年三聯韜奮書店成功將營業模式轉變為24小時書店后,連續兩年銷售總收入超過兩千萬元人民幣,增幅達到60%,創下中國實體書店的銷售奇跡。
從此,上海、廣州、成都、杭州等全國各地的24小時書店如雨后春筍般出現,如“PAGEONE”、誠品書店等24小時網紅書店已成為民眾經常出沒的“充電”去處。《光明日報》曾這樣形容24小時書店:當城市進入午夜,書店就是燈火。
夜間文化行,百花齊放
隨著夜間經濟不斷發展,文旅產業探索夜間模式的力度不斷加大,“文化夜市”“夜游博物館”“夜游景區”等不斷進入人們視野。
北京:打造“夜京城”
據人民網、《北京晚報》等報道,國家博物館已于今年7月28日起,在暑期開啟延時開放,每周日延長至晚9點閉館,開啟“博物館奇妙夜”模式。
據《新京報》報道,7月27日晚,北京琺瑯廠“夢幻景泰藍惠民夜”拉開帷幕,內畫、剪紙、紅螺食品、百花蜂蜜等十余家老字號、非遺企業共同參與,打造極具有北京特色、價格親民、實惠的老字號文化夜市,給民眾不一樣的非遺傳統文化的夜生活。
此外,北京還策劃組織了一批戲曲、相聲、電影、歌劇、音樂、讀書等主題鮮明的“夜京城”文化休閑活動。
上海:打造“文化夜市”
據中國新聞網、《解放日報》等報道,7月至9月,上海的黃浦區、寶山區的14家博物館試點夜間開放,通過增加文化旅游項目供給來滿足人民多樣化的精神文明需求。
同時,據中國新聞網報道,作為歷史文化悠久的上海老牌影院,“91歲”的大光明電影院以及“87歲”的國泰電影院于7月15日正式華麗升級為滬上首批“24小時影院”。隨即,微博熱搜話題#上海首批24小時影院#引發7979.6萬次的閱讀關注。
此外,中國首家特色夜間野生動物園將在上海野生動物園揭幕。屆時,市民和游客又將多了一種夜間旅游和消費的選擇。
甘肅:夜游莫高窟
據《蘭州晚報》、每日甘肅網等報道,2018年,敦煌研究院曾專門針對研學游團隊推出過夜游莫高窟的體驗活動,深受游客歡迎。今年5月2日,敦煌研究院推出“夜游莫高窟”系列標準產品,通過開發和提供分類化、個性化的高品質研學產品,針對尊崇敦煌文化并希望深度了解石窟藝術、追求體驗過程中舒適感的游客提供差異化服務,最大限度滿足游客參觀需求。
哪些原因牽絆著網民夜游的心?
觀察網民在網絡上的發聲,網民需求反饋主要集中在增加公益性場館夜間開放數量、提供豐富“夜間經濟”文旅項目、延長地鐵等交通設施運營時間以及完善配套性基礎設施服務等。
全國各地發力“夜間經濟”
近幾年,全國多地推出促進夜間經濟發展的利好政策,為夜間經濟的發展提供諸多便利條件。各地推行的夜間經濟政策有如下三方面特點:
一是制定促進夜間經濟發展機制,設立區域負責人。政策顯示,上海指派各區分管區長擔任“夜間區長”,同時選聘具有夜間經濟相關行業管理經驗的人員擔任“夜生活首席執行官”,協助“夜間區長”工作。北京則設立立市、區、街(鄉鎮)三級夜間經濟“掌燈人”,負責統籌協調本級夜間經濟發展。
二是各地政策重點依托本地文化特色,開辟多樣的夜間經濟項目。南京充分發揮其古色古香的文旅資源,將“夫子廟—秦淮風光帶”打造成夜間旅游的“金字招牌”;天津重點依托已有的文化休閑載體,著力打造夜間經濟示范街區;廣州則依托本地的豐富的餐飲樣式,將早茶點心、燉品、海鮮、山珍搖身一變為夜茶,發展夜間餐飲;成都的夜間經濟發展主打“休閑牌”,發展酒吧、卡丁車館和博物館之夜,全力打造成年輕人線下社交時尚潮流的聚集地。
三是為夜間經濟提供周邊配套服務。發展夜間經濟的同時,其周邊配套服務還需進一步完善。在出臺的相關政策中,均有對夜間經濟體周邊的公共交通設施、停車場以及燈光照明等基礎設施保障問題進行統籌規劃。
點亮文化旅游“夜間經濟”
今年以來,為了滿足民眾對夜間文化生活的需求,很多城市集中出臺促進夜間經濟的發展方案。有分析表示,“夜間經濟”可以延長經濟活動時間、提高設施使用率、激發文化創造、延長游客滯留時間、提高消費水平、帶動區域發展,已成為城市經濟的新藍海,并逐漸向城市特色文化靠攏。《人民日報》在《夜間消費,還可多些文化味》一文中指出,越來越多的人在夜間選擇文化消費方式充實自己,陶冶身心,給夜間生活添加了文化味。24小時書店、夜游博物館、非遺文化夜場體驗活動等各類夜間文化活動已走進大眾視野。《光明日報》文章《夜間經濟更需要文化支撐》指出,若更多博物館、美術館、圖書館等文化場館能夠提供夜間服務,甚至舉辦群眾性的講座、沙龍和教育培訓活動,那么對于培育城市的夜間文化生活大有裨益。
同時,“夜間經濟”正成為旅游城市著力開發的新增長點。2018年,世界文化遺產敦煌莫高窟開啟“夜場”參觀模式,最大限度滿足游客了解石窟藝術的參觀需求。此外,上海夜游黃浦江、重慶兩江夜游、西安“大唐不夜城”等夜游項目深受游客青睞。中國旅游研究院產業研究所所長楊宏浩表示,發展夜間旅游是一種新的文旅產業發展模式。發展夜間旅游經濟,既讓傳統旅游資源煥發新的活力,也創造出新的旅游吸引物、新的文化旅游產品等,為民眾提供差異化、多元化的夜生活,從而推動城市文化旅游的發展。
“夜間經濟”時代已經來臨,城市“夜間經濟”的進階之路逐漸由物質消費走向精神消費,夜間經濟已離不開文化旅游消費的支持。有分析指出,文化旅游消費已成為推動城市夜間經濟繁榮發展的主引擎,但安全等問題或成為“夜經濟”的制約因素。因此,要進一步繁榮城市夜間經濟,應完善相關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為發展城市夜間經濟保駕護航。
*本文來源:人民網,作者:趙丹丹,原標題:《吉林省建立“5G+旅游”大數據實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