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戶登錄后自動創建賬號
登錄雞足山在云南省大理州賓川縣,山勢雄偉,景色壯麗。相傳迦葉尊者在此受衣入定,故佛教界尊為“迦葉道場”,與文殊道場五臺山、觀音道場普陀山、普賢道場峨眉山、地藏道場九華山齊名,地位崇高,在東南亞尤享盛譽。
雞足山佛教鼎盛于明嘉靖至清康熙約二百年間。此時期有大小寺庵靜室近三百座,僧人逾千,建筑宏偉,名僧輩出,一時出現“金殿空中香霧迷,十里松風吹不斷”的盛況。
大旅行家徐霞客為朝拜雞足山,先后兩次萬里遠征,旅行西南,住雞足山近半年,并應高僧及護法檀越、麗江知府木增之請,纂修第一部《雞足山志》,還在游記中對足雞山佛事之隆盛、僧人之高行推崇備至,使明季迦葉道場盛況與霞客游記并傳不朽。清代中期以后,由于各種原因,雞足山寺庵逐漸損毀。
光緒十五年(1889),虛云法師從峨眉往雞足山朝禮摩訶迦葉。見雞山已非昔日氣象,僅存子孫廟十余座。僧規全失,道場敗壞,非本山子孫不得在山中居住,于是發愿重興迦葉道場。
他在山中結一茅庵,擬開單接待朝山僧侶,遭子孫和尚拒絕,只好離開雞山。光緒二十八年(1902),云師再上雞山,遭受同樣命運。
光緒三十年(1904),虛云法師應昆明筇竹寺方丈夢佛長老邀請,來滇講經。大理提督李福興又請虛云師到大理講經,并任崇圣寺住持。虛云師不愿居住城市,只要求在雞足山得一片地,開單接眾,恢復迦葉道場。
李福興責成賓川知州在雞足山尋得一破院缽盂庵(又各迎祥寺)讓虛云師居住。此庵自嘉慶后即無人居住,殿堂傾塌,頹瓦殘垣,滿目荒涼。虛云師發愿擴建寺院,創立十方叢林,開單接眾,重興雞足山。
為了籌集建寺資金,虛云法師獨自一人前往騰沖募化。當地官紳留他長住騰沖主持寺院,他以修寺募化為急務堅決辭謝,感動信眾踴躍捐資。于是回山做好修寺準備工作,并在庵中立定規約,重振律儀。
山中僧人受到感化,開始振作,僧衣素食,上殿掛單。虛云法師又到緬甸、泰國、馬來西亞、日本、臺灣等地募化,歷盡艱辛,獲資甚巨。在泰國首都曼谷,虛云師居住數月而所獲極少,就掛單某寺,踞坐蒲團入定,一定九日,轟動曼谷。
該國從國王大臣到普通百姓,均來瞻禮致拜。泰王將他迎入王宮誦經,遂得巨資匯回雞足山。虛云大師南洋之行,不儀為重興迦葉道場募得巨資,而且擴大了雞足山的國際影響,意義很大。
從南洋回國建好寺院后,虛云法師進京請藏。清政府對法師的弘法精神十分嘉許,光緒帝欽賜《龍藏》全副,欽命方丈,御賜紫衣缽具、玉印、錫杖、如意,封贈缽盂庵迎祥寺為“護國祝圣禪寺”,封賜虛云和尚為“佛慈宏法大師”。
于是云師奉旨回山傳戒。祝圣寺建成,宏麗莊嚴,為全山之冠。虛云大和尚住持祝圣寺,招徠國內外僧侶,建僧侶學校,開壇講經,闡揚佛法,衰落的迦葉道場得到復興。
從此,雞足山聲望日隆,成為海內外信眾和旅游者向往的佛教圣地。祝圣寺至今仍是雞山首剎,是國務院批準的全國重點佛教寺院之一,有趙樸初先生題匾,現任方丈為四川佛協會長、成都文殊院方丈寬霖長老。
民國二年(1913),虛云法師到南京商談佛教事務,請得孫中山先生為雞足山題寫“飲光儼然”匾額,梁啟超先生題寫“靈岳重輝”匾額。
梁先生題匾中并有“中華民國二年敬贈德清方丈大和尚法鑒”字樣(德清系虛公的字)。兩位巨人的題字是對虛云大師重興迦葉道場的嘉許,并使雞足靈山大為增色。
為振興雞足山,虛云大師不僅奔走海內外募集資金,操勞寺院設計和建筑施工,而且親身參加搬石運木勞動。初建祝圣寺時,缽盂庵門外有一巨石橫陳,妨礙施工,虛云師便率十余僧人動手將巨石移至旁邊。一時觀者驚為神奇,稱為“云移石”。
游山士人多有題詠。虛云大師亦有《云移石》詩“缽盂庵擁梵王宮,金色頭陀舊有蹤。訪道敢辭來萬里,入山今已度千重。年深嶺石留痕跡,月朗池魚影戲松。俯瞰九州塵外物,天風吹送數聲鐘。”
虛云大師先后住雞足山15年,光大名山,弘揚圣法,勤于精進,生活淡泊,贏得當地僧俗入眾的由衷敬佩。他身材瘦長,銀髯飄拂,目光炯炯,道骨仙風,讓人望而即起恭敬之心。
虛云人師一生苦行清修,持戒極嚴。民國七年(1918),云南省長唐繼堯派員迎請大師赴昆明主持水陸法會。賓川縣長考慮到路途遙遠,擬用乘輿并派兵護送。
虛公辭謝,僅帶徒弟修圓同路,攜一笠、一蒲、一鏟、一藤架步行至昆明。后在昆明西山華亭寺任住持12年。
民國十九年,虛云大師應國民政府主席林森及福建兩任省主席楊樹莊方聲濤等人聯名邀請,離滇回福州鼓山任涌泉寺主持,開始了他弘化東南的又一壯麗生涯。
1960年,虛云大師在江西云居山圓寂,享年120歲。云居山建有“虛云和尚紀念堂。”虛公法徒、當代著名高僧凈慧法師為紀念堂撰制了一副精辟的對聯:“虛空粉碎,一點靈光含萬象;云水蒼茫,百年勞瘁護三門。”
這副嵌字聯是對虛云大和尚一生道行的高度概括和贊美。虛云大師享壽百二,坐閱四朝,飽經滄桑,心胸豁然,般若慧眼照徹古今,鞠躬盡瘁護持佛法,以莊嚴國土,普度眾生,確實是千古罕見的佛門大德,不愧為“當代菩薩化身”。
虛云大和尚有一首著名的《自題詩》:“這個癡漢,有甚來由?末法無端,為何出頭?嗟茲圣脈,一發危秋。拋卻己事,專為人憂……”,這首詩表明了他舍身忘軀護持佛法的原因。
他生當末法時期,佛教命運處于千鈞一發的危急之秋。為挽此頹波,他無私無畏,掉臂獨行,歷盡萬千磨難,朝山修廟,弘揚圣法,與其他高僧大德一道促成了中國近代佛教的復興,并使佛教開始了向現代轉化的歷史性進程。
大師一生照像從未露過笑容,他為佛法而憂,為眾生而憂。如今劫波度盡,國家興旺,佛法昌明,大師當含笑九泉了。
而要使正信佛法優良傳統得到更大的發揚,后來者還要發揚虛云大師獨行孤往、九死不悔的精神,堅定信念,精進不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