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戶登錄后自動創建賬號
登錄飛天是由古印度神話與婆羅門教中的乾闥婆(天歌神)和緊那羅(天樂神)演變而來。他們一個善歌,一個善舞,形影不離,融洽和諧,是恩愛夫妻,后來被佛教所吸收。
隨著佛教理論及藝術創作的發展需要,由原來古印度佛教中的馬頭人身的猙獰面目,逐漸演化為中國佛教的眉目清秀、體態優美的天人飛仙了。
飛天的藝術形象是印度佛教天人和中國道教羽人、西域飛天和中原飛天長期交流、融合為一的結果,具有中國文化特色。
它不長翅膀,不生羽毛,借助彩云而不依靠彩云,主要憑借飄曳的衣裙、飛舞的彩帶而凌空翱翔。
敦煌飛天可以說是中國最獨特的藝術創作之一。據說,在敦煌莫高窟492個洞窟中,幾乎窟窟畫有飛天,總計有4500余身。
1、莫高窟北涼時期第275窟的飛天畫在尸毗王本生故事畫主體人物的頭上。其造型形式為西域式飛天,藝術特點是:頭有圓光,臉型橢圓,直鼻大眼,大嘴大耳,耳飾環珰,頭束圓髻,身材粗短,上體半裸,腰纏長裙,肩披大巾。
由于暈染技法變色,成為白鼻梁、白眼珠,與西域龜茲等石窟中的飛天十分相似,運筆豪放,著色大膽,顯得粗獷樸拙。
尸毗王本生上部的飛天(275窟-北涼)
2、北魏的飛天形象大體上還保留著西域式飛天的特點,但有一些飛天形象,逐步向中國化轉變。飛天的臉型已由豐圓變得修長,眉清目秀,鼻豐嘴小,五官勻稱諧調。頭有圓光,頭束圓髻。身體比例逐漸修長,有的腿部相當于腰身的兩倍。
飛翔姿態也多種多樣,有的橫游太空,有的振臂騰飛,有的合手下飛,氣度豪邁大方,勢如翔云飛鶴。飛天起落處,朵朵香花飄落,頗有“天花亂墜滿虛空”的詩意。如莫高窟北魏第260窟的飛天。
飛天(260窟-北魏)
尸毗王本生上部的飛天(254窟-北魏)
3、西魏至北周時期出現了兩種不同風格特點的飛天,一種是西域式飛天,一種是中原式飛天。
中原式飛天,是中國道教飛仙和印度佛教飛天的融合:中國的道教飛仙失去了羽翅,裸露上體,脖飾項鏈,腰系長裙,肩披彩帶。
印度的佛教飛天失去了頭上的圓光和印度寶冠,束起了發髻,戴上了道冠。人物形象完全是中原“秀骨清像”形,身材修長,面瘦頸長,額寬頤窄,直鼻秀眼,眉細疏朗,嘴角上翹,微含笑意。其最具代表性的是第285窟南壁上層的十二身伎樂飛天。
彈奏箜篌的伎樂飛天(285窟—西魏)
伎樂飛天(285窟-西魏)
飛天(249窟-西魏)
西王母畫上的飛天(249窟-西魏)
此壁畫融入了漢魏以來中國傳統的神仙思想和表現技法,形成了一種新的風格,充分顯示了佛教和佛教藝術不斷中國化的特色。
飛天(290窟-北周)
飛天的面部暈染出現了白鼻、白嘴、白下巴、還有白吉祥痣的新畫法,用紅、黑、白三色畫出裙及天衣,表現出一派濃郁的西域風格。
絲綢之路商旅往來的景象,最下層為飛天。(296窟-北周)
飛天(296窟-北周)
4、隋代的飛天是莫高窟飛天種類最多、姿態最豐富的一個時代。飛天多以群體出現。
一是風格特點多樣性。既有西域式飛天,也有中原式飛天,更多的是中西合璧式的飛天。
二是臉型身材多樣性。臉型有豐圓型,也有清秀型;身材有健壯型,也有修長型。但大多數身材修長,比例適度,腰肢柔細,綽約多姿。
三是衣冠服飾多樣性。有上身半裸的,也有著僧祗支的;有穿無袖短裙的,也有穿寬袖長裙的;有頭戴寶冠的,也有頭束發髻的,還有禿發僧人式的飛天。
四是飛行姿態多樣性。有上飛的,也有下飛的;有順風橫飛的,也有逆風橫飛的;有單飛的,也有群飛的。但飛行的姿態已不呈“U”字形,身體比較自由舒展。
從總體上說,隋代飛天是處在交流、融合、探索、創新的時期,總趨勢是向著中國化的方向發展,為唐代飛天完全中國化奠定了基礎。
飛天(266窟-隋)
龕頂飛天(419窟-隋)
帝釋天(419窟—隋)
飛天(420窟-隋)
三兔蓮花藻井(407窟—隋)
這個華蓋式藻井很有特色,不僅擺脫了四方套疊的程式,而且在藝術美的構成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方井中心蓮花呈懸空狀,圓形花心中安置了三只旋轉飛奔的兔子,三兔共三耳,卻有一兔雙耳之感,由此更使畫面舍冗去繁、簡練概括。同時,三耳相接,構成三角形,與圓形外框曲直對比自然成趣。
蓮花外是快速旋動的飛天和天花,運動方向與三兔一致,形成運動中的合力。外層是花紋細密的邊框及流蘇。整個藻井結構謹嚴,造型生動,色彩華麗。
5、唐朝時,敦煌飛天進入成熟時期,藝術形象達到了最完美的階段。這時期的敦煌飛天已少有印度、西域飛天的風貌,是完全中國化的飛天了。唐代前期的飛天具有奮發進取、豪邁有力、自由奔放、奇姿異態、變化無窮的飛動之美。
這與唐王朝前期開明的政治、強大的國力、繁榮的經濟、豐富的文化、開放的國策、奮發進取的時代精神是一致的。最具有唐代前期風格特點的飛天,是畫在初唐第321窟中的雙飛天和盛唐第320窟中的四飛天。
唐代后期的飛天,在動勢和姿態上已沒有了前期那種奮發進取的精神和自由歡樂的情緒;在藝術造型上人體已由豐滿嬌美變為清瘦樸實;衣飾上已由艷麗豐厚轉為淡雅輕薄;神態上已由激奮歡樂變為平靜憂思。
雙飛天(321窟-初唐)
夜半逾城(328窟—初唐)
藻井(329窟-初唐)
說法圖中的飛天(320窟-盛唐)
320窟的四飛天畫在南壁《西方凈土變》中阿彌陀佛頭頂華蓋的上方,每側兩身,以對稱的形式(上圖為中左側),圍繞華蓋互相追逐, 一個在前揚手散花、翻身回顧,一個在后舉臂緊追、前呼后應,表現出一種奮發進取、自由輕松的精神力量和飛行之美。
飛天四周彩云飄浮、香花紛落,既表現飛天向佛陀做供養,又表現出佛國天堂的自由歡樂。飛天的色彩雖已變黑,面容也不清晰,但整體形象生幼、身材修長、姿態輕盈、人體比例準確、線條流暢有力、色彩艷麗豐富,是唐代飛天代表作之一。
西方凈土圖中的飛天(217窟-盛唐)
觀無量壽經變上方右側飛天(172窟-盛唐)
說法圖(322窟—盛唐)
寶珠飛天(158窟-中唐)
榆林窟壁畫——祥云飛天(25窟-中唐)
榆林窟壁畫—伎樂飛天(15窟-中唐)
6、五代和北宋這一時期的飛天繼承唐代余風,但無創新,不復生氣,完全失去了唐代飛天生氣歡快的基調。
當時一些畫師畫匠繼承模仿唐代風格特點,在榆林窟和莫高窟也留下了一些上乘的飛天之作。其代表作品是榆林窟第16窟和莫高窟327窟中的飛天。
榆林窟壁畫—撫琴飛天(16窟-五代)
敦煌莫高窟壁畫—雙飛天之一(327窟-宋)
7、莫高窟西夏時期的飛天,一部分沿襲宋代的風格,一部分具有西夏獨特的風格。最大的特點是把西夏黨項族的人物風貌和民俗特點融入了飛天的形象。
臉型長圓,兩腮外鼓,深目尖鼻,身體健壯,身穿皮衣,多飾珠環,世俗性很強。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第97窟中的兩身童子飛天。
敦煌莫高窟壁畫—飛天童子(97窟-西夏)
8、元代時在莫高窟和榆林窟營建重修的洞窟都很少。元代流行密宗,藏傳密宗藝術中無飛天,漢傳密宗藝術中現存的飛天也不多。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畫在第3窟南壁和北壁《千手千眼觀音經變》圖上方兩角的四身飛天。這四身飛天形象、姿態、衣飾基本相似,頭梳錐髻、戴珠冠,臉型豐圓,長眉秀眼,上體半裸,項飾瓔珞,臂飾寶釧。一手托蓮花,一手執蓮枝負在肩上,乘黃色卷云從空而降,衣裙巾帶很短,身體沉重,飛動感不強,已無佛教飛天的姿態風貌,倒像是四身乘云飛行的道教仙童。
敦煌莫高窟壁畫—蓮花飛天(3窟-元)
榆林窟壁畫—伎樂飛天(10窟-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