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戶登錄后自動創建賬號
登錄高德地圖近日發布“景區隨身聽”,語音導覽服務作為“智慧旅游”的標志性功能,是高德打算自己做內容產業的最佳“開路利器”。然而,從2010年國內“智慧旅游”概念的提出,到如今歷經了九年的發展,我們足夠窺探到這個熱詞下所暗涌的混亂局面:屏幕的泛化、“智慧+”的拼湊、軟件服務的僵化……在旅游消費新場景的復雜環境里,我們該如何探尋真正意義上的普惠的智能體驗呢?
近年來,國家文化和旅游部指出“移動互聯網技術在旅游景區管理、服務和營銷領域的應用,以智慧化手段全面提升管理服務水平,同時“旅游+互聯網”,能加快旅游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共同開創旅游業和互聯網經濟的下一個黃金發展期。
2018年中國旅游產業市場規模逼近6萬億元。基于 “智慧旅游”和“全域旅游”的發展政策及背靠龐大的市場規模,倒逼整個旅游產業向場景化、產業化的方向不斷延伸。其中,新興導覽服務——智能電子導覽行業成長迅速。
“景區隨身聽”正是這種導覽服務需求缺口打開之后的產物。9月17日,圍繞用戶十一出游痛點需求,在高德地圖第三屆“十一全民出行節”發布會上,阿里巴巴合伙人、高德集團總裁劉振飛發布了這款語音導覽付費產品。
似乎,高德地圖正從“有用的地圖”變成“好用的地圖”,然后朝著“好用又好玩的地圖”進化。但“線上導游”的“發團”真能如期望中的那般順利嗎?
躺在手機里的“活僵尸”,暗示了“智慧+”概念下的亂局
在一波“智慧 +”的強烈來勢下,激生了無數的“線上導游類”APP,包括驢跡導游、美景聽聽、AI導游、景點通、玩伴等近100余個應用搶占市場。事實上,其中大多數是躺在我們手機里的“活僵尸”,或者有的軟件大家連聽都沒聽說過。
目前除了驢跡導游實現正向盈利,已向港交所遞交招股書,籌備港股上市。剩下的大部分,則不可避免地沉于泡沫之下。除了核心付費內容景點解說詞更新以外,一些應用界面上的板塊早就淪為雞肋,有些停止更新數月甚至是幾年。
如今即將邁入第十個年頭,所謂智慧旅游,似乎還只是雷聲大雨點小。早在2013年,知乎上,關于“智能導游能否替代傳統導游服務”的話題,就引來了近8萬人次瀏覽與討論。其中一層回復直指出了痛點——“這么大的人群(中國移動地圖和導航用戶),有多少人會介意多一個景點導游的app了?如果介意,那只是介意你的app做得不夠好。”
確然,許多語音導覽講解讓人一聽就知道是在搜索引擎上查到的“大路貨”;有的講解內容沒有經過規范審核,開發商為了吸引流量,在解說詞中大量引用了未經考證的傳聞、野史,還有甚者以低俗的內容迎合少數游客的低級趣味。
最終,演變成屏幕的泛化、“智慧+”的拼湊、軟件服務的僵化……這些都只是“智慧化”浪潮下的冰山一角。但也足夠令人們窺探到這個概念下的混亂局面。總的來看,一些傳統旅游業的跨界求變,只是“舊壺裝新酒”,未免有蹭炒概念之嫌。
互聯網聲稱要連接一切,一切也都毫不客氣地擠上互聯網的戰車:裝個自動窗簾就是智能化酒店,擺一個機器人服務員就聲稱智慧餐廳……盡管旅游行業每年產生萬億的流水,但真正反哺行業發展的資金卻寥寥無幾。
不難發現,旅游行業的“馬太效應”日趨放大:領軍巨頭身處溫室,改革動力不足,用戶群逐漸流失;中小企業缺乏資金,創新乏力,市場需求得不到滿足。在這樣的情況下,游客也自然被迫成了這場信息與市場爭奪戰中被消磨的一方,本末倒置的局面讓人不得不對“線上導游”的后續表現產生質疑。
如果馬未都也來當導游,我們離文化旅行的理想之境還有多遠?
國內旅游行業盤子非常之大,高德地圖目前也才剛剛覆蓋500多個景點,遠遠無法左右旅游行業的風向,包括動搖導游市場的根基。從這個角度來看,“景區隨身聽”作為一款令人驚喜的功能應用,要根植于這樣的超級平臺上并長出花來仍為時尚早。
值得注意的是,在導游媒介的演替里,我們應該這樣理性看待: “隨身聽”解決的是客觀問題,“線下導游”提供的是即時即地的個性化服務。顯然,這兩者之間并非要互相替代,實質上是互補的關系。“線上導游”的出現,打破了傳統的導游講解模式,是一次文化旅游產業的更新。
在一定程度上,“隨身聽”效仿了內容平臺的模式。一方面,在趣味性講解中豐富了游客文化游的體驗;更重要的是,它在倒逼導游市場反思自身的處境。導游作為當地社會文化圈中的一員,其首要身份應是充當文化的體驗者,而不是套用文化幌子斂財的牟利者。
“文化旅游”概念常新,而“文化導游”不常有。如果野導繼續保持固有的運營思維不變,只接受基本的服務技能培訓,他們在傳播的則是變異的、低端的旅游目的地文化。
毋庸置疑,自主性的體驗已經成為游客出行的大勢所趨,跟隨導游走馬觀花似游覽的日子一去不復返。“景區隨身聽”的上線,馬未都等文化名人的有力加持,讓人們對一款“行走的導游”的誕生有所期待。“線上導游”或能歷經磨難,終將戳破泡沫,真的能讓我們走進文化旅行的理想之境,為我們帶來真正意義上的普惠的智能體驗。
八年前,當時的中國,展望將用十年時間初步實現“智慧旅游”;今年8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進一步激發文化和旅游消費潛力的意見》,明確在“主要任務”中提出,要促進文化、旅游與現代技術相互融合,發展基于5G、超高清、增強現實、虛擬現實、人工智能等技術的新一代沉浸式體驗型文化和旅游消費內容。
事實上,已經有越來越多的頭部企業將出行場景看作重要的流量入口:
- 據財新網報道,京東和美團在7月均已申請導航電子地圖甲級資質;
- 不久前,百度升級了“AI導游功能”,不僅聯合小度語音發布全語音交互的AI導游3.0,還用精細化3D模型還原景點建筑,生動呈現景區環境,現已覆蓋國內全部5A景區;
- 攜程已成為首家提供一站式語音導覽服務的OTA(Online Travel Agency,“在線旅游”)。讓游客不用頻繁更換APP,就能夠“聽”遍全球,現已覆蓋全球53個國家,838個城市,近8000個景點。
基于5G來臨的時代節點,整個行業推進的速度會非常之快,顛覆性發展只是時間問題。伴隨著技術帶來的大帶寬數據傳輸可以滿足AR遠程交互。在景點游覽過程中,游客通過線上操作,使用手機掃描門票上的景點圖案標識,可以直觀感受到景點情況,同時觀看在線視頻講解;還可以參與景點打卡簽到、文物位置追蹤、景區知識答題、虛擬簽名墻等互動……
假設百度地圖以及騰訊地圖也陸續試水,那有可能在一年之內就完全覆蓋了國內的大部分景點。而如果覆蓋的基數足夠大,同時講解的內容深度都大幅提高,對于用戶來說,“好用又好玩”的地圖就指日可待了。
想象一下:
“未來某一天,你對著手機上的智慧導游說一句:‘我想去看看榫卯結構古代建筑,預算4000元’,智能推送就為你篩選了合適的景點;你選擇了大同懸空寺后,智能助手已經訂好了火車票和景區門票。到了景區刷臉進門,按照你感興趣的文化主題,智慧導游為你推薦了一條景色優美、有典型木制建筑的瀏覽線路;一路上有‘董卿姐姐’為你講解每個景點的歷史背景與人文故事。到了VR體驗館,你還親歷了一把古代工匠的修建過程。”
這得是多么酷的一件事啊!
*本文來源:文化產業評論(ID:whcypl),作者:梁鑫,原標題:《馬未都也來搶飯碗!高額地圖國慶要革導游的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