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戶登錄后自動創建賬號
登錄進入2019年后,長租公寓市場的變化有些微妙。
一是長租公寓在爆雷潮后進入整頓期,政策紅利的邊際效應減弱,長租公寓市場的洗牌浪潮尚未落幕。
二是蛋殼、自如、青客先后傳出赴美上市的消息,沉寂了一段時間的長租公寓,似乎要重新熱鬧起來。
按照互聯網的一般規律,趟過“爆雷潮”生存至今的長租公寓玩家,很大程度上拿到了決賽的入場券,進入二級市場似乎只是時間問題。然而留給長租公寓市場的難題懸而未決,稍有不慎就可能讓股價翻車,此時開啟IPO是否有些操之過急?
01 時機成熟了嗎
有些掃興的是,聯合辦公企業WeWork剛剛遭遇IPO滑鐵盧,估值從470億美元被壓縮至100多億美元,即便有軟銀和孫正義的強勢背書,WeWork的盈利能力和持續虧損的現狀,仍然經不起質疑。
以至于摩根士丹利首席美國股票策略師邁克·威爾遜坦言,WeWork首次公開募股的失敗標志著一個時代的結束,“為沒有實現盈利的企業提供慷慨資金的日子已經結束了,最具投機性、定價最不合理的市場領域已經開始崩潰。”
這樣的黑天鵝事件,對于沖刺IPO的長租公寓絕非是個好消息。同樣是從市場上找房產出租的“二房東”,同樣沒有解決盈利性問題,同樣面臨著虧損經營的現狀。選擇這個時間點赴美IPO,除了捅開長租公寓也是個燒錢市場的事實,恐怕很難拿到理想的估值,甚至是重蹈WeWork的覆轍。
但在長租公寓經歷生死時速的時候,IPO可能是為數不多的“生門”。畢竟一級市場已經開始謹慎,二級市場可以說是吸納資金的最后選擇。
2018年的“爆雷潮”成了壓垮長租公寓的最后一根稻草,愛公寓、杭州鼎家、樂伽公寓等長租公寓品牌相繼倒下,哪怕是僥幸挺過來的品牌,也未能擺脫“以虧損換市場”的窘態。至少青客公寓在招股書中誠實的回答了這個問題:2019年前三季度的營收達到8.98億元,同比增長了51.435%,但虧損也在持續擴大,前三季度的虧損額達到3.73億元。
有好事者為青客公寓算了一筆經濟賬:目前青客公寓的平均租金價差率為25.1%,以1100元左右的平均月租金計算,價差空間約270元。而一個房間的平均裝修花費就有1.47萬元,折舊年限一般不超過5年,按照目前90%左右入住率,可能連投入的裝修費都賺不回來。
同時這筆經濟賬中沒有計算進去的,青客公寓目前的續租率只有5.1%,47.3%的租戶在合同到期前退租,65.2%的租客采用了租金貸……看起來不那么健康的運營模式,導致的結果就是青客公寓的總資產20.3億元,總負債則高達27億元,資產負債率高達133%,典型的技術性“資不抵債”。
可以預見,WeWork引發的硝煙尚未散去,青客公寓的這份成績單大概率不討巧,而面臨同樣問題的可能遠不止青客公寓一家。
02 市場仍在發酵
某種程度上說,長租公寓的興起屬于政策紅利刺激的產物。特別是2016年“租購并舉”的政策出臺后,諸多房地產、創業者涌入長租公寓市場,在資本的助推下快速擴張,泡沫也就越吹越大。
從野蠻生長到淘汰洗牌,適用于大多數互聯網商業模式,長租公寓也不例外,只是時間上的轉折稍顯倉促而已。不管是蛋殼、自如傳出IPO的消息,還是青客公寓搶先遞交招股書,無疑都是行業繼續洗牌的標志。
比如長租公寓的擴張速度已經放緩,如何精細化運營、降低成本、提升運營效率,幾乎是所有房產論壇上討論的話題;再比如2018年以后發生的并購案件,資金、房源都開始向頭部玩家集中,進入門檻正逐漸增高。
長租公寓告別快速擴張的一個連鎖反應,即是商業模式的重組和分化。
“爆雷潮”發生前的長租公寓主要有兩股勢力:自如、蛋殼為代表的“分散系”,以及萬科、龍湖撐起的“房企系”。前者為了規模化優勢忙于爭奪房源、哄抬租金,需要靠持續融資續命;后者依靠富爸爸成棟拿房,照舊沒能走出過于粗狂的陷阱。歸根結底,長租公寓的上半場都在延續重資產模式,資本是唯一的護城河,目標群體也集中在白領階層。
但在2019年后,“分散系”在資金壓力下從擴張轉向運營,“房企系”也開始反思,萬科已經無限期停止“萬村計劃”,遠洋地產、朗詩地產等表示將剝離長租公寓業務。“巨頭”們放緩腳步的過程,也是長租公寓多元化的開始。
有玩家開始從重資產運營轉向輕資產管理,效仿OYO加盟托管的模式深耕長租公寓市場,目的無外乎降低成本,在資本寒冬下尋找新的可能性;
有玩家開始“避實就虛”,一改盲目擴大規模的習慣,將精力放在租客的社群文化、運營管理、零售等增值服務上,意在探索多樣的變現場景;
也有玩家開始調整目標群體,通過拆分房間為床位的形式改造成藍領公寓,或者說是企業員工宿舍,消費模式從直接的個體付費轉向企業付費……
正如馮侖曾將房企轉型形容為“胖子轉身,慢慢過渡”,類似的邏輯或許也適用于長租公寓。對于青客公寓等急于IPO的玩家,與其在現階段到二級市場碰運氣,倒不如聚焦于行業本身的微妙變化,努力改善自身的經營狀況。
03 缺一個好故事
如果非要給長租公寓打一針雞血,美團可能是最好的參照物。
過去一年中市值翻倍的美團,無疑是資本市場最大的寵兒,從盈利方面來看,美團僅在今年第二季度首度盈利。之所以被券商投行集體唱多,多半要歸功于互聯網的下半場,流量日益見頂,生活化的剛需服務越來越多,增長機會也就越大,而美團的定位恰恰是生活化場景服務提供商。
簡單翻看美團的成長邏輯,無論是早期的餐飲團購,還是趕上潮流的美團外賣,都牢牢抓住了餐飲的“主航道”,然后以高頻打低頻的模式向酒旅、出行、生鮮等場景滲透,以無邊界的形式無限拉高了美團市值的天花板。
同為“衣食住行”高頻剛需中的一環,占據了“住”場景的長租公寓,是否也存在圍繞一個主線持續做大的機會?
以自如為代表的互聯網玩家很早就在嘗試,從住宿切入到保潔、搬家、維修、家居零售等市場。只是其中的局限性在于,相比于美團所擁有的近600萬活躍商家、超過4.2億的活躍用戶,即使是自如這樣的頭部玩家,所服務的用戶數量也只有百萬級別。長租公寓想要在線上再造一個美團,幾乎沒有可能。
好在線下是另一套邏輯:長租公寓有著天然的社群屬性,在居住的場景之外,不乏便利店、生鮮零售、美容、美食、娛樂、家政等可以聯動的場景。哪怕長租公寓本身的盈利問題無法解決,一旦可以打通場景制造更多的消費機會,挺有存在持續盈利的可能。特別是在線上流量紅利枯竭的時候,線下空間的想象力更值得挖掘。
站在地產商的立場上,邏輯同樣成立。包括萬科郁亮在內的掌門人,多次主動談及“第二條增長曲線”,不僅在物業服務、租賃住宅、物流倉儲等方面躍躍欲試,甚至不乏跨賽道進入機器人、汽車等領域。倘若以長租公寓為試水,逐漸從房企向服務運營商轉型,以居住體驗為主航道,不失為誕生新增長點的可行路徑。
遺憾的是,至今還沒有長租公寓玩家可以把故事講通、講透,比如先讓一級市場的投資者相信。帶著“回報低、周期長”的傷痛,踩著WeWork的腳印向資本市場暴露自己的短板,無異于一場生死未卜的渡劫。
04 寫在最后
長租公寓被詬病最多的無外乎“爆雷體質”,為了搶更多的房源,不惜債務高企,不惜引入租金貸。
在是否要IPO的問題上,一些長租公寓品牌似乎再次犯了急功近利的毛病。等待長租公寓的直接問題仍是降成本、補短板,還需要在不斷的試錯中平衡單一的盈利結構,找到流動性的資金回籠方式。否則即便順利進入二級資本市場,在無數雙眼睛的注視下,一個小小的雷區就足以崩盤。
一言以蔽之,長租公寓還有很長的路,切莫摔倒在天亮之前。
*本文來源:鈦媒體,作者:Alter,原標題:《長租公寓沖刺IPO,還缺一個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