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戶登錄后自動創建賬號
登錄持續10天的烏鎮戲劇節于昨天落下帷幕。
自2013年烏鎮舉辦首屆戲劇節以來,今年已經走過了七年,在這期間。“戲劇節”已經成為了烏鎮代表符號。“小橋流水人家”的景色是很多古鎮的共同特性,也最易復制。“戲劇節”為烏鎮注入更多文化內涵和靈動的氣質。
IP價值官了解到,早在之前,烏鎮景區的總策劃師陳向宏就表示:“烏鎮:我只做了兩件事。第一,我做了一個殼。第二,往殼里裝新東西。”
我們知道,所謂“新東西”,就包括烏鎮戲劇節,還有木心美術館、互聯網大會等文化元素以及展會活動。這些元素盤活了“烏鎮”的旅游,從數據來看,2012-2016年間烏鎮游客人數由600.83萬人次增至906.44萬人次,光2018年烏鎮景區實現營收19.05億元,同比增長15.74%。
而今年,烏鎮戲劇節在吸引了一大批高校師生、戲劇行業內人的同時,我們也聽到了“熱度減退”的言論,以及有些人準備去戲劇節,才發現已經結束的窘境。
正好7年的戲劇節開始面臨“七年之癢”嗎?對此,我們采訪了編劇史航老師。在外界看來,史航有著多重身份,既是編劇,還是策劃人、演員,他的作品包括但不僅限于《鐵齒銅牙紀曉嵐》《射雕英雄傳》,以及話劇《我愛XXX》《空中花園謀殺案》等。
此外,史航也擔任烏鎮戲劇節“青年競賽”的評委,小鎮對話的主持人以及“白日夢朗讀會”的發起人,幾乎每年都會提前去,呆夠十天再走,工作、看戲忙的不亦樂乎。
作為資深內容人,以及多年參與戲劇節的親歷者,對于 “戲劇節”這一文化活動與烏鎮的融合有怎么樣的體會呢?戲劇節是如何賦能烏鎮旅游的呢?今年戲劇節果真遭遇“七年之癢”嗎?我們同時調查了戲劇節幕后團隊、普通觀眾,為大家展現七歲的戲劇節,都有哪些成長,未來會去向哪里。
打造“環繞式”文化體驗,快樂不清零
史航在戲劇節特別忙,白日夢朗讀會,小鎮對話、青年競演、街頭嘉年華都活躍著他的身影。
在他看來,這些活動都是必須且不可或缺的部分,讓戲劇節成為一個整體,讓烏鎮文化體驗加倍升級。
“在戲劇節期間,你一定在周圍能找到愿意跟你談觀后感的人,即使是陌生人,不管你們是吵架,還是一拍即合,你們都會很愉快。”史航表示。戲劇節通過各種主題活動,為觀眾提供一種持續、無所不在的文化氛圍。
“烏鎮看戲,快樂和好奇心是是累計的,今天看完戲明天還有,下午跑小鎮對話,走在街上有嘉年華,在這十天之內的快樂是累積而不清零的。“史航說到。
放飛的氣球、堆了一地的舊書、臺燈配上簡單的桌椅……這是史航在烏鎮策劃并主持的“白日夢朗讀會”活動。
為了給參加朗讀會的嘉賓提供朗讀書目,也為了自己在烏鎮期間看,他還從北京人肉背去了很多書。
“我覺得朗讀會對于烏鎮來說,是一個必不可少的環節,每年特邀經典劇本演出的票都非常搶手,下午沒有搶到票的人,就可以來白日夢朗讀、或者子夜朗讀會,從文本出發感受戲劇的魅力。”史航介紹道。
我們了解到,其實史航在北京鼓樓西劇場也有朗讀會。說起烏鎮朗讀與北京鼓樓西朗讀的不同,史航告訴我們:“白日夢朗讀會選取作品非常聚焦,基本都是優秀、經典的戲劇作品,這次我帶去烏鎮的迪倫馬特、陀思妥耶夫斯基、老舍的作品。”此外,他開心的跟我們說,“很多明星,等了他一兩年,逮不著的人,可能在這兒就會遇到,這也是一個非常令人愉快的事情。”
我們了解到,參加今年朗讀活動的有多位演員、音樂人等明星,如詠梅、倪妮、奚美娟、老狼等均參與了這一活動。
而作為每年最受創作人矚目的青年競演單元,今年《雞兔同籠》《劇院故事一則》《黎曼的宇宙》作品最終獲獎。
作為青年競演的評委,史航有著自己的評判標準。他認為,青年導演最重要的是誠意、創意和詞能達意,很多人前兩條都做到了,但能做到詞能達意的卻很少。
“今年青年競演以‘鑰匙、一個看不見的人、一張飛機票’為主題,相對比較有難度,但越有難度就越可能出精品。”更重要的是,青年競演為戲劇創作人提供了一個成長的平臺。史航將烏鎮這個活動稱作“養蠶寶寶”,意為“盡管現在軟弱無力,是一個易碎的白胖子,但他們將來會給你帶來美麗的絲綢。”
IP價值官認為,烏鎮戲劇節期間,為更好發揮“戲劇”這一文化魅力和吸引力,在活動設置上,有許多文旅值得借鑒的地方。
古鎮嘉年華,五光十色,在街頭打造全景式表演,重在情景交融,帶動觀眾互動;小鎮對話攜手戲劇峰會,探討行業內容,讓你聆聽大師的思想火花;特邀劇目讓你享受國內外經典劇目;還有朗讀會,讓人體驗書中的“戲劇”。觀眾可能各有所需、各有所愛,而這些需求都可能得到滿足。
IP價值官從一個準備藝考的高三學生林鈺瑤那里了解到,在烏鎮期間,看了五場戲劇表演,參加了兩場小鎮對話和子夜朗讀會,尤其認為小鎮對話讓自己學習到了很多戲劇相關的內容,很受啟發。
“ 旅游+”才是出路:我們的野心是把游客變成觀眾
旅游景區游玩、觀光的單一賣點,如今已疲態盡顯。各地方、景點開始尋找更多抓手和機會,如網紅打開景點、影視取景地開發等。旅游+內容成為文旅融合探索的路徑。
對于像烏鎮這樣的特色小鎮,發掘、創造“特色”更為重要。而“烏鎮”則是通過“戲劇節”“互聯網”等實現文旅升級。
“人們之所以出門旅游,是希望脫離日常生活遇到奇跡,西方有種說法:賣了自己家的房子,去看別人家的地,在別人家地里長什么呢?長戲劇!這是很難忘和神奇的部分。”史航告訴我們。
并且,文化和旅游是雙向賦能,并不是單方借勢。
首先,通過烏鎮戲劇節,讓更多普通觀眾了解并親身體驗“戲劇”這一藝術,尤其是嘉年華這種街頭表演形式,打破空間限制,讓戲劇迎面而來。
“烏鎮是一個轉角遇到戲的地方,在這個江南小鎮,嘉年華的表演可以在街上到船上,甚至樹上、塔上,全方位打造戲劇的現場感。”史航表示。
烏鎮戲劇節活動的幕后人員也告訴我們:“如果只是業內的狂歡的話,就不是一個旅游度假綜合體花大力氣來辦戲劇節的初衷了。當然高質量高密度的公演競演是業內人士的饕餮大餐,但是哪怕是‘看熱鬧’的外行也好,普通觀眾對于戲劇節的熱情也非常高,這也跟戲劇的感染力有關系。”
我們從一個第一次去戲劇節的觀眾處了解到,被戲劇節打造的文化氛圍感染和震撼到。她表示,即便是獵奇,也覺得非常新鮮,明顯區別于生活、高度提煉的戲劇臺詞,讓她感受到戲劇的奇妙,也會引發一些關于生命形而上學的思考。
而上文提到的高三藝考生林鈺瑤,第一次對戲劇有了一個很清晰的認識,在烏鎮期間堅定了自己考戲劇有關院校的決心,她告訴我們,“希望以后去烏鎮,不只是一個觀眾,而是一個參與者。”
這正是史航以及烏鎮戲劇節活動發起人希望看到的局面。
烏鎮戲劇節正讓游客變成觀眾,觀眾作為烏鎮游客的重要組成部分。“開幕第一天中午你看烏鎮滿街都是游客,晚上就都變成觀眾臉。戲劇節結束,周圍又都是游客的樣子,我們對游客沒有任何排斥,我們的野心就是把游客變成觀眾,向生活挖墻腳兒,向生活要觀眾,最后這些觀眾回到自己的城市里,可能破天荒第一次會走進他們城市的劇院去看戲,可能會第二次、第三次來烏鎮戲劇節看戲。”
“江南水鄉可能有很多,但烏鎮只有一個。”史航說,“在烏鎮,你會看到小黃鴨的裝置出現在稻田里,橋上、船頭站的可能是林青霞,因為戲劇節你會擁有很多‘意外’的體驗,烏鎮這個盒子,能夠變出魔術來。”
可以說,對于烏鎮來說,在建設了烏鎮基礎設施的基礎上,旅游+文化的驅動,帶動烏鎮鎮的商業和產業發展。
觀光、交易、看演出,烏鎮的未來是“平臺”?
文化IP帶動地方旅游,很大程度上要看文化與地方特色的融合、捆綁程度。就拿日本柯南小鎮來說,日本鳥取縣作為《名偵探柯南》作者青山剛昌的出生地,柯南的身影遍布北榮町的大街小巷:柯南大道、柯南大橋,連路標、指示牌、浮雕銅像、井蓋也以柯南為主題,它是全世界“柯南迷”的朝圣之地,因此被稱為“柯南小鎮”。
在烏鎮戲劇節期間,戲劇與烏鎮的強關聯融合的項目也存在,“青年競賽”環節,除了獎金,以烏鎮出產的烏瓦片作為獎品;在今年戲劇演出期間,演出人員用到了當地產的農產品作為道具。但總體來說,并沒有強關聯的項目。
烏鎮戲劇節幕后人員也告訴我們,盡管戲劇節是大IP,但是跟烏鎮本土文化的融合不夠。一方面,戲劇節期間的烏鎮一點也不違和,大家都樂在其中,但是過了之后二者就似乎絕緣,沒有把這個氣氛或者戲劇基地的概念帶到本土文化的骨子里。
不過烏鎮總策劃師陳向宏曾經表示:“我希望烏鎮是平臺,是一個能承接現代藝術、科技、文化的平臺,通過這個平臺,向周邊地區輻射。”
最為每年都參與戲劇節的史航來說,創意和包容正是烏鎮的特點。他認為一定程度上,烏鎮的美已經與戲劇融為一體,在烏鎮體驗的是務實的美,克制的美、創意的美、包容的美。“在烏鎮沒有一樣雷同的旅游產品,也能包容像嘉年華這樣的藝術形式。”
在未來,史航希望烏鎮能由單純的“觀光”平臺轉變為“交易”平臺:“希望未來會有更多全中國各地的院線,劇院老板來這里,觀察、評判、洽談各種演出,讓更多優秀的作品尤其國外的好戲,能有機會走進更多的劇院。”
由此可見,小鎮文旅打造并沒有統一路徑,特色小鎮的打造策略,也要看小鎮基礎特質,多向“平臺型”小鎮或許是烏鎮未來發展的趨勢,我們有理由相信,未來除了戲劇節、互聯網大會,烏鎮+后面的文化符號會持續增加。
“我把我的愛暫存此處,替我看守好,明年我會回來,爬也爬回來。”今年戲劇節落下帷幕對于明年的戲劇節,史航也離開了烏鎮。等待明年深秋時節,新一屆戲劇節的如期而至。
*本文來源:微信公眾號“IP價值官”(ID:IP-Valuer),作者:李婭,原標題:《史航:烏鎮的野心是把游客變成觀眾|專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