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戶登錄后自動創建賬號
登錄毫無疑問,袁家村是我國鄉建的一個奇跡。
媒體鋪天蓋地的報道中,對其不吝溢美之詞。所有鄉建學術論文中,袁家村要占據重要篇章。這里還被稱為“全國村長必備打卡地”,每天的考察團絡繹不絕。
當然,袁家村也沒有躺在功勞簿上睡覺,無論是內部業態升級,還是對外輸出模式上,袁家村都動作頻繁。
然而,就在袁家村不斷的擴張中,在小吃街依舊熙熙攘攘的人流中,我卻看到它喧囂背后的“疲態”盡顯。
小吃街的“單核驅動”
能否支撐袁家村做大的野心
袁家村因“小吃街”走紅。到目前為止,小吃街依然是袁家村最大,也是唯一的IP。人們提到袁家村,想到的仍只是“小吃”。
有個強大的網紅IP固然是好事,但隨著體量的不斷增大,依然靠單個IP驅動,很容易陷入危險境地。就像飛機如果壞了一個發動機,就會立即尋求迫降。
當然,袁家村人也注意到了這個問題。小吃街引爆之后,陸續上馬了回民街、祠堂街、書院街、關中古鎮等項目。非遺文創、酒吧咖啡、民宿、親子游樂等業態也不斷完善。
理論上講,這些內容極大豐富了袁家村的業態布局,讓袁家村從單純的“美食網紅地”升級為“一站式鄉村休閑目的地”。
但實際上,一方面這些新項目的上馬,很多并沒有和小吃街形成鮮明的定位差異,甚至造成內部競爭;另一方面,這些新項目看似繁多,但都是在享受小吃街的流量紅利,并沒有形成新的流量爆點。
比如書院街、祠堂街雖然在吃的花樣上有所創新,但基本上除了吃還是吃。一個游客在小吃街吃飽了,總不能到祠堂街再去吃一頓吧。
其次,不管是書院街、祠堂街,還是突出游樂的關中古鎮;不管是非遺文創,還是民宿,雖然外在形式上很好滴延續了關中文化的肌理,但在內容上,幾乎沒有任何創新。和國內其他小鎮相比,同質化也都相當明顯,并沒有優勢可言。
沒有太多優勢,就意味著這些項目是在消耗“小吃街”的人流,并非獨立IP,不能形成袁家村流量的新增長極。
沒有新的增長點,僅僅靠“小吃街”單核驅動,那么已經“飽和”的小吃街能夠帶動多大體量的袁家村?
更何況,小吃街拉動的人流,和酒吧、民宿的消費群體是否一致呢?實際上,在咸陽袁家村之外的項目,哪怕在節假日,小吃街的火爆和其他街區的冷清,都形成了鮮明對比。
袁家村,缺少像烏鎮戲劇節一樣的升級IP
高鐵和普通火車的根本區別,并不是高鐵車頭的牽引力多么強,而是每節車廂都有驅動力。
對任何項目而言,再強的單一 “爆點”驅動都不能保證流量持續穩定,更勿論品牌升級。
這一點,烏鎮就是個極好的正面案例。從東柵的觀光,到西柵的度假,再到木心美術館、戲劇節、互聯網大會,烏鎮的每個新業態的打造,都是在進行流量升級、品牌升級。最終讓烏鎮一步步從傳統休閑古鎮轉型為度假小鎮,再蝶變為國際級文化小鎮。
而袁家村,看似也在升級,其實更像是在攤大餅式“補缺”。看似業態在不斷豐富,其實更多是因為缺乏頂層設計和遠期戰略,被動地為了規模和收益,進行的項目擴張。
從這個角度看,袁家村不僅需要小吃街之外的“第二爆點”、“第三爆點”,更需要進行一輪頂層設計,明確自己的未來在哪里,進行超前的謀劃,而不是被動地“缺啥補啥”。
小吃街的“爆點”,還能“網紅”多久?
靠小吃街的引爆,袁家村坐穩了全國鄉村旅游第一的寶座。然而問題是,雖然民以食為天,但“小吃街”能紅多久?
任何一個產品都是獨特時代的產物,也都有一定的生命周期。能夠做到百年的品牌,精神堅守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產品隨著消費趨勢不斷迭代升級。
而恰恰,“小吃”是個很難迭代的物種。要想保持吸引力,保持“原汁原味”就是最好的升級。
這就會造成兩個問題。一個是“傳統名小吃”數量有限,并且不會快速增長。大量引進所謂的“網紅餐飲”,其實不是升級,而是降級。稍微控制不當,就會降低整體項目的調性。
另一個是,隨著古村鎮項目的泛濫,“小吃街”已經是標配項目。雖然袁家村的管理模式有一定的“先進性”,但是同質化問題,已經刻不容緩。
還有更重要的一點,現在休閑游的消費者,90后年輕群體占了相當大比重。這部分群體,是否對傳統的“小吃”有特別的粘性熱衷呢?
從袁家村在青海、山西、河南的三個項目調研看,袁家村的年輕消費群體比例,要遠遠低于烏鎮、古北水鎮等項目。
陳向宏說,旅游行業“年輕人喜歡的就是對的”。這話不一定嚴謹,但年輕人是消費主力——這個觀點誰也無法反駁。
那么,堅持年輕人并不熱衷的“傳統小吃引爆”,未來風險會有多高?
小吃的“體量”天花板怎么破?袁家村人給出的解決方案是,廣度不夠,深度來湊——打通產業鏈。
袁家村小吃所用的食材多數來自內部自產,這個做法被外界廣為稱贊。一方面能夠控制食品安全,這也是袁家村主打的招牌。另一方面“肥水不流外人田”,能夠增加內部收益。
這還遠遠不夠。據報道,袁家村正在謀劃農業產業園,意圖把前端的消費和后端的生產連接起來,徹底實現三產大融合。
想法很完美,但并不算創新。早些年便有很多大型餐飲企業自建食材供應基地,目的和袁家村如出一轍,但很快就集體偃旗息鼓。今天,海底撈、西貝這樣的巨頭最多也就是和供應企業戰略合作而已。
為何?答案也很簡單,專業度和效率。反映到終端,就是自建的價格比外面采購還要高出很多。其實就現在,袁家村的很多商鋪已經在抱怨村里配送的食材價格太高。
在社會分工專業化成為趨勢的今天,很多所謂閉環,其實都是給外行投資者的一張大餅。
當然,在農業領域,這個餅更多是畫給政府的。
別人復制不了袁家村
袁家村,自己能復制自己嗎?
袁家村之所以備受推崇,小吃街引爆帶動的超高客流只是一方面。業界更看重的,是其村民共同參與的鄉村振興“新模式”。
但問題是,這個讓人眼前一亮的新模式,在袁家村對外輸出時,能夠復制到其他地方嗎?
如果不能,那么袁家村的模式,還能叫“模式”嗎?如果不能,在外地復制的袁家村,除了算是不錯的旅游項目外,還值得我們趨之若鶩去學習嗎?
在鄉村振興的大背景下,一個沒有地域優勢、沒有名勝資源加持的普通村落能火,給了很多鄉建者極大震撼和信心。
客觀講,袁家村的新型集體經濟模式、三產融合模式、運營管理模式都可謂教科書般經典。但這種經典,都和村落背景、時代背景、人物背景等等有著極大的關系。換言之,這種經典模式,換一個地方、換一個時間點、換一個村支書,大概率就無法復制。
所以,袁家村在青海、山西、河南等地的項目,名字都叫袁家村,風格也都接近,內容大差不差,但根本上只能算是一個正常的商業項目,跟“鄉村振興新模式”沒有半毛錢關系。
如果沒有了“鄉村振興新模式”這個靈魂,甚至再和地產商“綁定”,那么這樣的袁家村,還值得我們頂禮膜拜嗎?
更何況,脫離了在地化優勢的袁家村,對外輸出后,就要和當地項目在一個起跑線競爭。這時,他們并不見得有太大優勢。
比如在河南新鄉的同盟古鎮·袁家村項目,“小吃街”上仍以陜西特色為主,連當地最有名氣的“獲嘉饸饹面”都沒有引入。倒是河南的建業足球小鎮里面的美食街,云集了河南十八地市特色小吃,相當火爆。
希望袁家村未來更好
希望中國鄉村有一個能復制的模板
給一個“網紅明星”提點意見,不僅當事人會不舒服,粉絲也會不樂意:不管怎么說,袁家村現在也是人山人海啊!
沒錯,袁家村依然人山人海,一些做得很不入流的休閑農莊和鄉村旅游點也都人山人海。但捫心自問,這是因為我們做得好,還是中國的人口紅利太大?
2019,中國經濟已經開始進入下半場。經濟新常態下,農旅項目將從資源渠道驅動,向創新驅動轉型。考驗項目操盤者的,將從“紅利把握”轉向“精細運營”。
未來,一個組織的基業長青,不是靠一招鮮和一個牛逼人物就能承載。歷史一再告訴我們,大搞偶像崇拜,是要被打臉的。
真正的基業長青,是尊重規律、尊重常識、主動創新、主動變化。而不是盲從“成功者永遠是對的”。
巨無霸的恐龍曾經統治全球,但氣候變化,一夜之間不復存在。
*本文來源:微信公眾號“尖椒農旅”(ID:nonglv999),作者:徐志毅,原標題:《袁家村還能“火”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