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戶登錄后自動創建賬號
登錄薄(kǔ)利(bī)的“特征”,讓每一家配備銷售團隊的酒店,在年度預算和計劃當中,幾乎都會有這一要求:營收同比增長×%(試每家酒店董事會的信心指數和狂妄指數),提高直銷比例,控制傭金增長。
言外之意:多聯系協議客戶,多簽Corperation(公司團客) ,多拉MICE團隊(會展團客)。都指著線上OTA引客,那還要你們銷售干嘛?
此刻,只想默默地為酒店一線銷售業務員們捏把汗。
確實,前些年酒店業還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賣方市場,享受的是旺盛需求的市場紅利,但是,隨著互聯網特別是移動互聯網的持續滲透、房地產政策導向、消費結構性調整升級以及市場競爭加劇,酒店業已經逐漸進入買方市場。也就是說銷售、渠道掃天下的時代已經過去,而符合市場特征的產品,占領消費者心智的品牌將變的無比重要。
當然,渠道仍然占據很重要的位置,只不過在移動互聯時代,OTA們也正在進行一些變革。
求人不如求己,我想從渠道、運營、品牌三個維度來講,酒店流量從哪里來。
“新零售”“賦能”滿天飛,美團旅行、飛豬:我們不是OTA
住宿領域相對于高頻消費(如餐飲、電影、娛樂等)是一個獨特的存在。
酒店實行的是庫存收益管理,價格浮動,庫存又無儲存功能的特性,再加之雙方數據與庫存無法理想化實時共享,線上預定服務鏈條長并且服務重。甚至可以說,OTA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互聯網線上業務,而是由上千個業務談判、千萬個Call Center、運營和幾千個技術組成的線上線下運營大軍,讓成本高居不下。沒錯,這一段描述的正是攜程。當然,難度有多大,門檻就有多高。10多年服務于酒店的專業積累,讓攜程在OTA酒店市場暫時遙遙領先。
顯然,作為具備技術和大數據優勢的阿里巴巴和美團點評來說,重服務模式不是它們切入市場的最優選擇路徑,單一的信息服務和傭金模式也不可能高效整合供應鏈。
誰都知道,作為苦心經營的酒店業來講,OTA在現有存量市場想再分一杯羹出去,相當于虎口奪食。但是如果能夠為酒店創造增量市場,比如吸引不同的消費客體,提高運營效率,降低人工成本,增值收益等,毫無疑問這些非常受酒店歡迎。圍繞自有的產業生態以及大數據優勢,來賦能于酒店成為了飛豬、美團旅行撬開市場的“利器”。
移動支付,線上商旅服務、hotel package、智能音箱,收益分析等酒店產品,都是當下OTA賦能酒店的產物,當然很多應用還不盡如人意,但這些確確實實切中了酒店的需求脈絡,也符合互聯網技術發展趨勢,因為OTA存在的本質在于tech play(技術游戲),所以,隨著移動互聯網技術的繼續演變,未來技術在酒店的應用會更加廣泛,譬如VR、深度算法、MICE平臺、物聯網等等。
關于賦能,馬化騰這樣理解:我覺得最終的格局是要看被賦能者的安全程度,如果以后我百分之百的渠道都在你的生態里,基本上命運就掌握在別人手上了,利潤也掌握在別人的手上,什么時候把你的利潤拿過來就是一句話。所以,賦能的本質是去中心化。所謂去中心化,就是我們不會讓你來我這租柜臺做生意,而是你自己建這個房子,建完以后就是你的,你的粉絲、你的客戶以后就是你的了,不需要再交月租,不需要每年漲價,這就是去中心化。一言以蔽之,我們不搶客戶。
關于“新零售”,馬云認為,新零售是 “線上線下的結合”、“人、貨、倉、配”的結合。一言以蔽之,馬云提出了“新零售”概念,其實是承認了電商不完美,電商也不是萬能的。“人、貨、倉、配”在酒店領域的結合,實際上是人工智能,物聯網,庫存直連和創新營銷(視頻、IP等)等。
經營“小數據”,酒店你挖了多少?
實際上,酒店眼睛里不能只盯渠道,而忘了酒店經營的本質,經營的本質在于能否解決更多的問題,滿足更多客戶的需求。所以,應該更多關注客戶,關注他們的需求。
拿便利店7-11舉例,它可以說把數據采集做到了淋漓精致,7-11一直沿用的一套經營小數據方法,就是在結賬的最后一刻,營業員會輸入顧客的性別、年齡、數量和品類等信息。
輸入的這些數據用于分析不同年齡、性別用戶群的購買偏好,來為未來經營做決策依據。經過長年小數據的積累和打磨,才造就了7-11在100平米左右的空間里面,幾乎不存在冷門產品。并且,針對周邊客戶群體小數據分析,重新組合店面產品組合,比如大家熟悉的關東煮、快餐、速食、一次性洗漱用具等都是根據多年經營積累的小數據,最終打造的便利店爆款產品。
這個難道需要很強的互聯網技術嗎?并沒有,你只要用心把你需要進行商品決策經營相關數據采集到,這個時候數據驅動經營就是有效的,不在于你是線上還是線下的。
回頭再看酒店經營也是一樣,仔細分析一個客人,每一份訂單的信息,什么樣的客戶類型光顧居多,什么樣的客戶需求頻次最高,然后再根據這些需求,反向優化酒店產品,以及產品組合,最終獲得收益最大化。
新物種酒店的“網紅”流量
電商流量成本水漲船高,互聯網所帶來的流量紅利已經消失,所以大家開始盯上了線下流量,從目前國內30%左右酒店互聯網滲透率來看,線下流量空間巨大。線下流量其實講的是場景、人群、位置。新零售領域,阿里巴巴已經扔下了一顆深水炸彈----盒馬生鮮,酒店領域也崛起了一眾生活方式新物種,如亞朵、皇家驛棧、宿源等。
拿亞朵酒店來說,文化與品牌跨界從亞朵創立之初就深深映入到其品牌創新血液里。亞朵圍繞住宿產品,附著“閱讀”、“屬地攝影”,再到三家炙手可熱的IP酒店,分別是與吳曉波合作的“吳酒店”,與SMG合作的源自于百老匯神劇《sleep no more》的THE DRAMA,與網易嚴選合作的亞朵·嚴選酒店。
另以皇家驛棧為例,其從誕生那天起,就是旨為傳播中國文化,人群精準聚焦入境外國人,品牌核心精髓在于,他們創造了一個讓外國人能夠輕易接受的中國文化,把改變不了的堅持西式,比如早餐、語言,但是客人愿意嘗試融入的部分,強化中國傳統文化元素,比如建筑,用品,外景(故宮一角),以及中西合璧的創世作品--泳池趴。
在酒店這一傳統行業,生活方式品牌的打造,需要的是跨維產品思考力和市場洞察力,精準鎖定一類人群,打磨針對固定人群的爆發力產品,實現生活方式酒店品牌的社會傳播效應,從而形成酒店獨特IP和自有流量的有機正循環。
當今的酒店產品究竟該如何打造?酒店經營還有哪些價值洼地我們還沒發現?對于酒店品牌和生活方式的理解還有哪些洞察?在這里做一些淺顯總結,歡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