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戶登錄后自動創建賬號
登錄6月6日,由執惠、旅游百人會、景域驢媽媽大學聯合主辦的《“兩會”之后的文旅行業未來》線上研討會暨《旅游行思錄》網絡首發式,如期舉辦。本次線上研討會邀請到參加過“兩會”的文旅界全國人大代表、政府機構主管領導、行業協會和旅游企業的業界精英等,多維度、立體解碼和研判中國文旅業疫后發展邏輯、路徑和新機遇。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原旅游研究所所長王興斌發表主題演講《旅游業界要準備過幾年緊日子與苦日子》。
王興斌表示,從供給側的服務市場看,就旅行社而言,接待出境旅游和入境旅游的業務基本中止,省際、國內旅游只占旅行社業務的很小一部分。整個旅行社行業面臨大洗牌局面。少數適者生存、發展,部分會僵死或轉讓,一部分會倒斃。
王興斌認為,準備過緊日子、苦日子,這是總體而言的,一部分創新有方的企業肯定會繼續輝煌,但這是少數。誰能危中覓機、險中求生,就會苦盡甘來。挺過去的企業與企業家會成為旅游新業態的領軍者。一場殘酷的洗牌之后,站得住腳的企業必定是行業的精英、產業的標桿。
在王興斌看來,全國旅游業何時全面復蘇取決于三個因素。一看國內疫情會否反復、經濟何時止滑趨穩;二看世界性疫情如何延續;三看下一步中美冷戰如何進行。
以下為王興斌分享全文
(本文根據演講實錄而來,執惠略作編輯)
新冠疫情發生以來中,業界的朋友們都在思考:旅游業何時能夠恢復?
今年兩會的報告核心,就是“六保”“六穩”4個字,“把做好“六保”作為“六穩”工作的著力點,穩住經濟基本盤”。旅游業在不在“經濟基本盤”之內?在今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沒有一句話專門講旅游,只在一句話中有“旅游”兩個字:“支持餐飲、商場、文化、旅游、家政等生活服務業恢復發展,推動線上線下融合” 。我認為旅游又在又不在“基本盤”里。說它在,因為5個“生活服務業”有“旅游”;說它不在,因為“經濟基本盤”里不會有“旅游”。在常態情況下,旅游業占GDP的4%點多。在非常態的疫情下,旅游業在GDP中只有“0”點幾了。
兩會的精神是重點保民生、穩就業。雖然也附帶提了“旅游”,但在我看來,旅游不是基本的、生存性的民生,14億人的吃飯和9億人就業才是最基本的民生。旅游在經濟社會常態之下是就業的重要渠道、是經濟重要部分,但在目前的“非常態”下,旅游并非是穩就業的重要部分,2017年全國星級酒店職工112.4萬,旅行社職工35.9萬,A級景區職工130.1,總計278.4萬職工。加上非星級酒店、非A級景區、旅游網店及餐飲、購物、娛樂業的職員,我看總共不會超過1000萬。民生分為生活性的和享受性的兩類,旅游業不是基本的、生存性的民生,而是非基本的、享受型的民生。對此旅游業者應該有清的認識。
李總理在會后的記者招待會上說了一段話,引起國內外議論紛紛:目前“人均年收入是3萬元人民幣,但是有6億人每個月的收入也就1000元”。從旅游消費的角度解讀這句話,月收入1000元的6億人是與旅游無緣的。即使人均年收入3萬元、月收入2500元,這些人也是不可能真正享受旅游的。2018年人均旅游花費是930元,2019年我猜是1000元。請問:能用小半個月的工薪收入去國內旅游一次的人,在14億人口中能占多少?2018年中國內地出境游客消費2611億美元,游客1.5億人次,人均消費1740美元,合人民幣1.2萬元。有這種消費能力的人在全國人口中不到1/10的人。
請注意:這是經濟常態情況下中國人參加旅游消費的常態。
在“六保”、“六穩”的“經濟基本盤”下,尤其在國內防疫、國際抗疫的形勢下,中國的旅游業進入了“非常態”。這是每一個旅游業者必須認真考慮的。
從需求側的客源市場角度看:
國內旅游:目前只放開省內游,不提倡跨省游、全國游。
入境旅游:目前只有少量的公務商務等事務性旅行,觀光度假型的休閑旅游實際上已中斷。出境旅游也是如此。
大規模的商務會議展覽型的旅行實際上已經停止,正在創新用網絡會議代替,預示著商務會議這種既省時、又省錢的新方式的開始興起。
從供給側的服務市場看:
景區:限時、限量、限域開放,室內觀賞、娛樂型的基本停止。主題公園絕大多數停業,部分暫時勉強生存,部分易主重組。
住宿:星級飯店只少量事務性住宿客人,幾乎沒有會議和休閑客人。景區、郊野、鄉村的住宿地也只有少量住客。
旅行社:接待出境旅游和入境旅游的業務基本中止,省際、國內旅游只占旅行社業務的很小一部分。整個旅行社行業面臨大洗牌局面。少數適者生存、發展,部分會僵死或轉讓,一部分會倒斃。
網絡服務商:幾大網絡旅行商基本停盤,面臨或維持、或轉讓、或倒閉3種選擇。
旅游投資商:各類大項目投資或推遲、或暫停、或轉讓、放棄。浙江鹽山山水六鎮樂園被融創集團接手是疫情爆發后的全國第一家,但不是最后一家。多年來的旅游投資熱進入了冷卻期。
再從世界范圍看,UNWTO所說的“國際旅游業面臨最嚴重危機”。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2001年的“9·11”事件、2003年的非典、2004年的東南亞海嘯、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和埃博拉病毒等,都是區域性的危機。
新冠肺炎疫情正在全世界蔓延,現在看不到盡頭。4月底UNWTO對全部217個旅游目的地進行調查后稱,83%的旅游目的地(180個)已經實施了4周或4周以上與新冠疫情有關的限制措施,是“史上最嚴的國際旅行限制令”。2020年跨境旅游規模可能縮減60%到80%。
今年最后一個季度會看到旅游業復蘇跡象,大多數地區要到2021年才會復蘇。
總去,自托馬斯.庫克旅行社創辦以來,世界旅游業經歷170年中,二戰以來75年中,旅游業正在經歷最艱難的煎熬。
全國的旅游業何時全面復蘇?
國內游:今年五一是小心翼翼的試探,暑假后會有區別放開跨省游,國慶節有可能部分恢復。出入境游今年基本停止,明年到時再說。
全國旅游業何時全面復蘇?一看國內疫情會否反復、經濟何時止滑趨穩?二看世界性疫情如何延續?三看下一步中美冷戰如何進行?
多年來,我國游界只講大好形勢,很少講險情與危機。現在又講危機會較快過去,很少講要長期難熬。今年初疫情突發后使我想起了前年底,本人曾寫了一篇《2019年:旅游人也要準備過緊日子與苦日子》文章。去年底又寫了一篇《2020年:旅游業者要繼續準備過緊日子與苦日子》,文中末尾寫道:
“過緊日子主要是政府,過苦日子主要是企業。優勝劣汰是市場的鐵律,幾家歡樂幾家愁是企業的常態。在宏觀經濟上行期,企業歡多愁少,日子比較好過;在宏觀經濟下行期,則愁多歡少,日子比較難熬。對行業企業而言,苦日子與其想得輕微一點,不如想得嚴重一點;與其想得短一些,不如想得長一些。未雨綢繆未必一定如愿,有備無患是化險為夷的良方。”
當然,對旅游業的前景,我依然堅持疫情爆發前寫的這段文字:
“準備過緊日子、苦日子,這是總體而言的,一部分創新有方的企業肯定會繼續輝煌,但這是少數。艱難困苦,玉汝于成。誰能危中覓機、險中求生,就會苦盡甘來。挺過去的企業與企業家會成為旅游新業態的領軍者。一場殘酷的洗牌之后,站得住腳的企業必定是行業的精英、產業的標桿。說了多年的旅游供給側改革、產業轉型升級蹣跚而行,也許在苦日子中會加速推進。從這個意義上說,緊日子、苦日子也是倒逼改革轉型、創新創新之機”。
我以為,旅游企業最艱難的日子尚在前面,要有這個精神和物質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