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戶登錄后自動創建賬號
登錄“人家抓的是囤貨上百萬、上千萬元的代購團伙,你想太多了。”
王麗(化名)聲稱“手頭有37個代購代理”。當筆者詢問“之前有代購團伙被打掉,現在再做代購生意會不會有風險”時,王麗如是“寬慰”說到。
8月17日,“海南打掉離島免稅商品套購團伙9個”的話題登上微博熱搜,“套購”二字旋即引發網友關注和討論。但筆者梳理發現,套購免稅額度,并非當前海南代購的唯一手段。而免稅銷售的捷報頻傳,也并不意味著海南“國際旅游消費中心”的建設會一帆風順。
海南代購的“千百種”姿態
“44天,海南免稅銷售額突破50億元,想想看我們代購貢獻了多少。”提起自己和團隊的“戰績”,王麗似有些許得意。與海南離島免稅額度“齊飛”的,或許是活躍在大眾朋友圈和社交平臺的海南代購們。
王麗是一名代購代理負責人,也是乘著今年2月份免稅店打折“東風”發展起來的第一批代購。據說,截至目前,王麗已發展了37名代理,每個代理的月收入在5000元到3萬元不等。
代購代理需要做些什么?在筆者表明“請教”意圖后,王麗詳細介紹了操作流程和分紅方式。一名代理的主要職責就是發展客戶群體,朋友圈、微博、豆瓣、百度貼吧等等都可以作為發展渠道,畢竟,“能掙多少錢取決于是否有優質的客戶圈子”。
有人買,下一步就是如何賣和怎么“算賬”。根據王麗的說法,代理需要向她告知客戶需求,并提前把款打給她,由她負責在免稅店官網下單。之后,貨品先統一寄給王麗,王麗再轉寄給各個代理的客戶,郵費由客戶本人自理。
整個過程中,代理可以足不出戶,扮演者“上傳下達”的角色,拿著“可自己把握”的酬勞。以蘭蔻粉水為例,王麗能通過“內部下單額度”以每瓶200元的價格拿到貨,再以230元的價格賣給代理,代理自己根據市面價格把握賣出價,可以賣到270-300元一瓶,“單純的游客下單肯定沒有這種價格”。
當筆者一再詢問“代購是否有風險”、“10萬元額度用完怎么辦”時,王麗“寬慰”到,“人家(海口海關緝私局)抓的是囤貨幾百萬、幾千萬元的團伙,等你能做到幾百萬元大單的時候再考慮這個問題好嗎?”?
此外,王麗還告訴筆者,完全不用擔心額度問題,“我們有一堆護照和本地人的身份證用不完,還有VIP補購的,能用完這些我們也發財了”。
與過去“人肉代購”、“肩扛手提”不同,在海南免稅線上商城和補購平臺的“助推”下,代購逐漸發展出“全線上流程”,以及由此衍生而來的“代理模式”。與此同時,“免稅品刷單”也成為了一些團隊的掙錢手段。
筆者聯系到一位刷單團隊的負責人,被告知,一單可以刷20-30個,一個單品10個,酬勞60-80元。但具體到刷單操作方式,對方并沒有透露具體信息。
盡管王麗一再表示“現在官網可以下單了,誰還跑去排隊,人擠人,熱死了”,但線下代購鏈條還是由于“成本不高”繼續存在著。
南南(化名)是一名海南本地人。她告訴筆者,坐船離島比較省事兒,往返船票只要80多元。“之前我們學校群里有打小廣告的,說是坐船往返湛江和海口/三亞,用身份證在免稅店買東西,就可以掙幾百塊錢”,南南告訴筆者,自己有同學就做過類似兼職,用個人額度幫買了上萬元化妝品,掙了幾百元。
筆者在各社交平臺看到,用自己的免稅額度幫忙帶貨,似乎成為了大學生賺外快的一種方式。在海南上大學的小韓(化名)告訴筆者,自己身邊的一些同學就從今年暑假開始嘗試代購業務,“家人、朋友、同學一般會在商品價格之外給點勞務費,也算是掙點外快”。
此外,對于半年內曾去過海南的游客們來說,“人走了,額度還沒用完”可謂一大憾事。為了彌補遺憾,也為了把額度換成錢,一些人開始在咸魚上“出售免稅額度”。
筆者在咸魚平臺搜索看到,出售額度的價格普遍在10元/次。一位賣家告訴筆者,幫買一件商品,酬勞10元,郵費由顧客自理。根據該賣家為筆者展示的額度截圖,還剩余8.8萬元。按照一件商品均價500元來算,他可以用剩余額度換回1760元。
10萬元免稅額度 然后呢?
海南省新聞辦公室在8月19日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宣稱,7月1日至8月18日,海南4家離島免稅店銷售額突破50億元,同比增長2.5倍,日均銷售額超億元。
圖片來源: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總署官網
7月1日,也就是海南離島免稅政策經過第六次調整后正式實施的第一天。自當天起,離島免稅額度從每人每年3萬元調整至10萬元,取消單件商品8000元免稅限額規定,除個別品類外,其他免稅商品取消數量限制。
“當初中國香港地區就沒有放開免稅額度限制,現在海南能否靠增加額度達成建設‘國際旅游消費中心’的目標,或者該作用機制能否達到政策希望達到的效果,都還是有待觀察的。”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員陳經偉坦言,在他看來,短期內免稅政策的升級,對促進海南發展的作用可能不是特別大。
陳經偉告訴筆者,離島免稅只是海南自貿港“三區一中心”布局中很小的一部分,當前,過多宣傳免稅額度和免稅品銷售額,難免有些“夸大了”,是一種“短平快”“賺快錢”的“旅游思維”。
拋開免稅銷售業績,海南需要的是什么?
中國旅游研究院國際所所長楊勁松告訴筆者,要想成為真正的國際旅游消費中心,除了要在消費環境、旅游產品和配套服務上下功夫外,也需要提升對免稅品本身,以及國貨精品的認知。
“當前有些網友反映,‘不會專門為了買免稅品去海南,代購有其存在的土壤’,這恰巧和韓國形成鮮明對比。”楊勁松坦言,韓國的一些免稅品,往往是本國生產、其他國家買不到的,海南當前的免稅品則不然。“免稅品以及國貨精品的創新,不僅關乎我國免稅業的成長,也關系到中國制造、中國創造的整體環境。”
海南旅游不具備獨特吸引力,疊加免稅品打折、額度提升等因素,一定程度上為代購的發展提供了沃土。
陳經偉也告訴筆者,現在的海南“帶貨”有點像當初中國香港的“帶貨”,即沒有自己的產品,扮演類似于“免稅品倒賣”的角色,主要靠低價吸引消費者。“‘以購物帶動旅游’是否能行得通,還有待觀察。除此之外,旅游只能作為一個地方的輔助產業,最終還是要回歸供給側,即通過產品供給帶動本地資源的發展。”
10萬元免稅額度,對推動海南建成“國際旅游消費中心”有多大促進作用,還有待時間檢驗。但離島免稅額度的升級,從某種程度上看,為相關人員賺外快提供了一定途徑。
海南本地人小張(化名)曾向筆者表達過一種觀點,“作為海南人,我個人對海南代購業務的發展持開放態度,這能在一定程度上解決海南的就業,掙點外快。”
為此,北京市煒衡(南寧)律師事務所律師劉金鑫告訴筆者,《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對海南離島旅客免稅購物監管辦法》是特別針對海南免稅商品的監管規定。由于免稅額度提升了很多,監管也就特別嚴格,“是不允許任何以牟利為目的的代購行為的”。
除了嚴打代購,海南還需要做些什么?在陳經偉看來,回歸到中央12號文件,即《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指導意見》,海南需要的是切實發展現代產業體系,生產出產品來,“現在的海南還是沒有產業的”。
*本文來源:微信公眾號“中國經營報”(ID:chinabusinessjournal),作者:李丹,原標題:《代購月入上萬,10元出售免稅額度:海南離島免稅,究竟給了誰“免費午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