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戶登錄后自動創建賬號
登錄新冠疫情已經持續7個月,暑假趨近結束,在困境中煎熬的各家旅行社,是否被報復性反彈給“報復”一下,是不少業者都在關注的。本文希望給包括我們在內的各家旅行社,拋磚引玉的一點啟發,祝各位同行明天會更好。
01
冰火兩重天
自7月14日晚文旅部發文取消跨省旅行限制后,國內旅游行業復蘇狀況究竟是什么樣子?
先看三亞,當地媒體報道提到,7月份,三亞市住宿設施接待過夜游客162.32萬人次,同比下降2.73%,環比卻增長32.51%。過夜旅游總收入39.29億元,同比增長5.70%,環比大增94.02%。
另有公開數據作為參考,德邦基金有研究認為,預計下半年國內旅游消費同比增長將達到20%左右,將迎來超5930億元的增量市場。
熱鬧中的變化
我們還應該在熱鬧中看到一些變化,最明顯的,不是旅行社的機構都開始在干旅行社的活。
①教培
教培機構違規經營旅游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本文并不進行監管執法討論。暑假中各類教育機構,以夏令營、研學、游學、親子培訓等花樣繁多的各種產品,在旅游市場分得一杯羹。
教培機構借助在客源端(學校和家長)的強大優勢,暑期產品賣得風生水起。除了專門從事這個領域的旅行社(有些旅行社本來就是教培機構注冊的),普通旅行社只能看著這個市場流口水。
②景區
廣州趣買票CEO張寒楓說:未來景區必須是綜合體,要滿足游客吃住游娛全方位的需求。作為專業的景區智能化系統服務提供商,他們對景區的認知是足夠的,我也贊同這個觀點。
酒店尤其是高端酒店如悅榕莊成了游客旅行目的地,具有景觀優勢和投資能力的景區也不傻,東部華僑城、珠海長隆等大5A就是景區綜合體很好的成功案例,一眾4A也在熱錢的刺激下,開始往這邊靠攏。
5月我在老家湖南考察過一個3A的鄉村旅游景區“向家村”,投資3億計劃打造成匯聚吃住行游購娛的旅游綜合體,硬件投入之高讓我這個深圳來的資深旅游人咋舌。
③司導
司導也在做旅行社的活?撇開是否違規不談,我們只討論商業。6月在西安,花兒戶外前CEO葉飛告訴我,在沒有疫情之前,作為西北最專業的戶外旅游運營商之一,花兒戶外在OTA的店鋪流量卻在逐年下降。
在遼闊的西北,游客大多選擇請司導包車出游,司導跟旅行社不是雇傭關系已經不是秘密,這些個體司導,但凡會拍照寫文字的(會玩無人機就更棒了),通過最簡單的工具:朋友圈+微信群就可以把服務過的客戶,變成自己的私域流量,自己成了一個小網紅。養活自己之余,自己接不下的活再交給其他司導賺差價。進入OTA的流量逐年在下降,并不是花兒戶外不行了,而是游客的消費決策途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以前的旅游產品中,景區提供游覽,酒店提供住宿,司導負責開車,就算稍微復雜的研學產品,教培也是輔助旅行社的角色,現在哪里還有旅行社的生存空間?
旅行社困局的成因
困局并不是疫情造成的,疫情只是加速器。
旅行社在產業鏈中是第三方身份,這個是無法改變的客觀事實。電子商務的終極目的是消滅渠道,當旅行社只是作為一個現成產品的渠道通路存在的時候,隨著上游資源方依靠電商工具對渠道不再依賴,它的存在價值隨之快速下降,10年前還有人要找旅行社訂機票,現在只能當個玩笑來看了。
旅行社也做了不少優秀的產品,由于進入門檻不高,旅行社越來越多,再優秀的產品也頂不住無數同行的模仿抄襲,最后只剩下客戶、友商、自家三方皆輸的同質化競爭。旅游業的標品屬性決定了它的命運,電商早期最火的品類是服裝和3C,是有原因的。消費者無法分清50元和200元一件的T恤區別到底在哪,但卻有不少消費者認為都是去海南玩5天,哪家便宜我買哪家,更別說去分清酒店里行政樓層和普通樓層的房間區別了。
便捷渠道對旅行社第三方身份的取代,同質化競爭和標品屬性帶來的極低毛利率,是當前困局的重要成因。順便說下,旅行社的毛利率有多低?
同程創始人和CEO吳志祥說過一個很經典的公式“企業戰略=行業毛利×流量紅利”,他在最近的一堂課中提到,只有1%的利潤率(我猜是凈利率)是他今年疫情后下決心拿掉整個度假BU(同程國旅)的關鍵原因。其它旅行社,又會比同程國旅強多少呢?
旅行社的困獸之斗
到年中已有三分之一的旅行社倒下了,更多的同行仍在掙扎,沒人甘愿就此服輸。這次培訓中,深圳職業技術學院旅游研究中心副主任劉國強教授說,優惠是旅游企業應對疫情的第一招(第二招是創意、第三招是整合),可以快速吸粉和回籠資金,還列舉了一些成功案例。但劉教授不知道我們這一批學員,跟以往他培訓過的酒店\景區身份不同,旅行社不是資源方,不存在幾乎為零的邊際成本。酒店和景區,空著也是空著,面對疫情的影響,9.9元門票和99元住宿,確實可以吸粉并帶來現金流。
旅行社的第三方身份,如果上游資源方不優惠,旅行社除了零負團費如何給優惠?今年夏天最火的網紅目的地青海,正在變成零負團費的重災區,999元含雙飛的線路價格,市面上屢見不鮮。零負團費短期確實可以解決一些旅行社的生存,畢竟出個遠門要買一堆東西回來的人還不少,但長期來看,除了于法不符,零負團費是徹底“攬炒”旅行社的最后一劑砒霜。
受今年疫情的影響,我們自己也在轉戰國內游,年初我曾夸下“剩者為王”的海口,到現在覺得剩著也不一定就能活好,更不可能“為王”。剩者為王的邏輯,來自于2019年6萬億的旅游業GDP,一旦在疫情中撐住的商家,應該可以分得更多的市場份額。從疫情剛開始階段來看,確實不少同行倒下了。以我們專注的出境游碎片化產品的品類為例,幾個年GMV上億的頭部商家,其在OTA的店鋪已關掉,還有同行在找其結款而不得。
但對于剩下來的旅行社來說,一方面,出境游恢復遙遙無期,另一方面,國內游扎堆情況嚴重。6萬億GDP中,國內游只占一半,目前只恢復到6-7成,再加上前文說的所有業態都在干旅行社的活,而從出境游、簽證、游輪等細分品類轉到國內游的商家,正在形成新的僧多粥少的局面。如果只是照搬原來那一套,剩著也毫無價值,只是繼續消耗而已。今年網紅C位青海,得到了足夠多的關注度,據我了解做國內游其它板塊的旅行社,也全力聚焦在西北線的產品,這種竭澤而漁的收割方式,恐怕只會讓旅行社失去更多。
難以持續的優惠促銷,扎堆沖入國內游市場,這些救命稻草沒有多大用。
重塑價值鏈
困獸之斗沒有用,旅行社要成為夕陽產業被淘汰了么?個人從重塑旅游產業鏈的價值分工角度,提出一點拙見供大家參考。
傳統旅游產業鏈
傳統產業鏈上,承擔價值創造的有兩個角色,一個是提供吃住行游購娛體驗內容的資源方,另一個是將資源方進行整合的旅行社,整合后的產品稱之為“線路”。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游客自己對體驗內容去進行整合,需要較高的時間成本,所以一部分游客會選擇購買旅行社的“線路”。無論是提供體驗本身(旅游的實質)還是進行整合打包,對于消費者而言都存在足夠的價值,自然有生存空間。
除了價值創造,更多角色在進行價值傳遞。最早這個產業鏈條非常長,訂單傳遞要通過門店-組團社-批發商-地接社-資源方這么多個環節,OTA的出現改變了這個鏈條,當前大都是游客-OTA-商家-資源方這么個流程,OTA平臺和以旅行社身份參與的平臺商家,都是價值傳遞者。還有一類參與價值傳遞的角色,新美大(國內)和TripAdvisor(國外)這樣的消費評價網站,對資源方的價值按維度導向進行了篩選和排序(信息梳理),對于沒有足夠信息源的游客非常管用。
后疫情時代的產業鏈
攜程自1999年成立迄今已經超過20年,這20年也是OTA的20年。從2015年梁建章用資本解決“攜去藝”之爭一統天下,再到近年攜程、飛豬、美團再次上演三國殺,以及馬蜂窩、窮游等UGC網站(特殊的消費評價網站)崛起并加入OTA搏殺,旅游業的主要陣地基本上都在OTA,OTA還能繼續火下去嗎?
這個問題下文再敘,我們先看下疫情后攜程大BOSS梁建章做了什么,直播20多場,為酒店帶貨7個億。成年人最大的成熟,就是能夠豁得出去,放下面子去賺錢,就此而言我要為梁博士獻上膝蓋。但我們同時也要看到,OTA的模式已經走入末路,大BOSS用各種cosplay形象引流帶貨,攜程還是我們熟悉的那個OTA嗎?它和抖音小紅書快手,在功能上有何區別?不都是通過信任背書承擔資源方(主要是酒店)的價值傳遞者嗎?
流量被各種新物種碎片化分食,是OTA繼續充當產業鏈主要價值傳遞者的最大難題。后疫情時代,價值傳遞或渠道通路的角色,已經在重組。
從價值創造來說,資源提供方永遠“為王”這個無須討論,而產品整合方則不再是一條旅游線路那么簡單。前文已經說過,從角色上來說,教培、景區、司導都在蠶食市場;最關鍵的是,真正能做出市場叫座的產品,越來越難了,沒有足夠產品力的旅行社,還能配得上這個價值創造者不?
重塑旅行社價值
被疫情加速的旅游產業價值鏈重構已無法改變,旅行社除了認命,難道沒有出路了么?我也不知道,問3個問題,看看大家有沒有啟發。
①賣產品還是做產品?
這個問題比較簡單,傳統渠道價值急劇下降,OTA渠道也在被新物種打碎,旅行社如果還做銷售渠道,可以洗洗睡了。推薦旅行社負責人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這個公眾號,CEO必須是公司第一產品經理,做不了產品,做出來的產品缺乏足夠競爭力,老板要擔責。我個人是運營出身,在運營崗十幾年我深諳“3分運營、7分產品”的道理,一個產品力強的商品真的不需要運營,就可以成為爆款。
②往上游還是往下游靠?
這個問題就不那么好回答了。按理說,任何時候都要跟客戶在一起,但我個人認為,往下游靠攏客戶是一個政治正確的偽概念。你靠攏客戶可以,客戶為何要靠攏你?對品牌力不那么強的旅行社而言,你對上游資源的掌控力,決定了你的客戶忠誠度。
旅行社作為第三方不占有資源,不等于我們不可以想辦法。前文提到,N多資源方都在主動干旅行社的活,但畢竟是少數佼佼者,大部分還在靠天吃飯、等客上門。從沒有動這個腦筋的資源方里,找到條件相對優秀的,通過深度捆綁的方式進行合作,拿出旅行社應該最拿手的產品策劃能力和市場營銷能力,基于資源方給游客提供total solution,這本來就是旅行社擅長的活。
資源方為何要跟旅行社合作呢?第一,投資能力強的不一定運營能力強,人性都是圖省事的;第二,引入帶時限的對賭條款,讓資源方安心睡大覺。只要能做出1-2個經典案例,后面的資源方就好忽悠了。做不了1道販子也要做1.5道販子,2道販子沒有出路。
③差異化到底要怎么做?
這是最難回答的,幾乎沒有正解,一千個人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我個人的理解,有這么三句話。
——未對資源方有足夠掌控力的差異化產品,避免不了被同行抄襲,甚至被資源方搞得“教會徒弟、餓死師傅”。
——市場已足夠細分,好的產品只需找到一個被市場接受的差異化切入點,好產品=差異化+有需求。
——品類創新是差異化的主要方法之一。P.S:這句話怎么理解?
舉個栗子,我們小時候上體育課穿的叫“運動鞋”,后來開始有了“足球鞋”、“籃球鞋”這些差異化產品。現在再去體育用品店,就像劉姥姥進了大觀園,“登山鞋”和“慢跑鞋”還好理解,“網球鞋”、“羽毛球鞋”實在看不出跟別的運動鞋的區別,不過是商家為了說服我們多買一雙鞋,通過品類創新做的營銷方法。
這方法同樣可以用于旅游產品設計,上次跟朋友閑聊,我發現有個品類沒有被覆蓋的市場需求。《爸爸去哪兒》這個綜藝節目已經很多年了,作為一個父親,我覺得在一二線城市,中產白領家庭的有一個痛點很突出,但沒有被滿足,就是父親和孩子的親子關系建設。
大城市的絕大多數家庭跟我家類似,爸爸太忙,沒有時間陪孩子,而孩子卻在一天天長大,爸爸很痛苦也很無奈,媽媽也諸多抱怨。就算周末爸爸休息在家,在原生家庭環境中,有媽媽的角色,有些還有爺爺奶奶的角色,很難真正改善父親和孩子的關系。
我看了幾季的《爸爸去哪兒》,不管是不是節目效果,男嘉賓跟自己孩子的關系,在旅途中或多或少在逐漸恢復。
我看到很成熟的親子游產品中,購買產品有一家三口但更多的是媽媽,甚至很多媽媽社群專門組織媽媽團的旅游產品,那為啥不可以創新一個品類叫爸爸團?讓爸爸和孩子在旅行中單獨相處,請兒童教育和心理專家結合旅途場景,針對性的設計體驗內容和活動環節,每天晚上進行疏導性的父子溝通,我相信應該是有家長感興趣的。哪怕圖個假期沒有神獸在的清靜日子,不少媽媽也會自己掏錢買單,把老公和孩子送走吧?假設這次旅行還真的能改善親子關系呢?有改善的話還要不要下一次呢?
電商和旅業
電商早已完全滲入各行各業,疫情后不少同行向我咨詢運營OTA的經驗,這里對電商和旅業的關系和發展做一點個人分析。
電商發展三階段
1.0搜索門戶時代:10多年前我還在電商公司從業時,那個時代的主流是搜索引擎+企業商城,當時公司接到的也都是獨立建站和SEO的單子。早期的電商就是這樣簡單,但也很低效和無序,這個時代的結束以百度“魏則西”事件作為標志。
魏則西是1.0時代最大的硬傷,作為流量入口的搜索引擎不對結果負責,不能只怪百度和莆田系作惡,這是那個時代的宿命。現在我們大家手機上每天打開百度的次數是幾呢?選0的不少吧。
2.0平臺電商時代:后來馬爸爸來了,他從信任機制、支付工具、物流體系三個方面搞定了1.0電商的全部硬傷,所以他成了馬爸爸。這10年平臺電商最火,一個平臺無外乎買家和賣家,賣家賺買家的錢,平臺賺賣家的錢,只要買家信任和依賴平臺,匯聚成足夠流量,就解決了先有雞還是蛋的矛盾。作為最忠實踐行平臺電商模式的我們,10年來也熟悉了所有OTA,我經常跟朋友介紹,買旅游產品找平臺商家不會錯,能在嚴苛的平臺規則下還能生存,基本靠譜。近幾年平臺之間的競爭趨于激烈,為了搶流量平臺更加一邊倒,“退一賠三”這樣的規則完全可以被有心人利用。
平臺模式的硬傷在哪?平臺有3類角色:買家、賣家、平臺,買家不歸屬于任何一個賣家,為了從平臺的公域流量搶客源,賣家不惜投入巨額的推廣費(平臺核心收益)甚至刷單,競爭過度時勢必影響到商家獲得合理的利潤,更不能全心全意去做好產品和服務。從買家來說,平臺為了引入競爭導致賣家泛濫,誰都不會覺得去1000條搜索結果里找商品的體驗好,用銷量和評價排序就正中了商家用刷單埋下的坑。看上去唯一賺得盆滿缽滿的是平臺,除去平臺之間有競爭不說,賣家經營不下去被流失,買家流量被碎片化,平臺的日子也不好過。不燒錢引入更多買家,賣家少了沒有人投推廣費,燒錢多了結果還是虧損。2019年上市OTA的年報,利潤率都不高(傭金率最高的攜程只有19%,2018年才14%),疫情后坊間屢有傳出某UGC起家的OTA要倒下的傳聞。
3.0網紅個體時代:直播在今年有多火就不復述了,網紅時代的優勢在哪?2.0時代顛覆1.0時代靠的是信任機制、支付工具、物流體系,3.0時代還是靠更優的信任機制和流量邏輯。為何地方農產品直播都需要一個政府官員來站臺?還不是靠他的職務來做信任背書,市長縣長不會坑我。李佳琦和薇婭不用刷單,就解決了信任機制。為何在他們直播里我們買到的商品價格最低?商家不傻,高轉化率和零推廣費,還能吸粉獲客,誰不想要。隨便找一家平臺電商大KA問下,每年用在推廣和刷單上花了多少錢,就知道商品價格很大一部分是相關的成本。
網紅的流量邏輯跟藝人類似,愛豆對粉絲自帶流量屬性,不需要投推廣費,粉絲自然會跟著走。這時候平臺不再作為流量來源而是交易工具,網紅選擇什么平臺粉絲就去哪里下單,反之亦然。除了自帶流量屬性,大V也特別珍惜自己的羽毛,在選品上非常小心,粉絲不需要在搜索結果中挑選避坑,也不用怕會不會買貴了,這些又進一步反哺了它的信任度,網紅取代平臺理所當然。平臺也不會就此放棄,都在培養自己的網紅(攜程直接上大BOSS),兩者過渡可能還要持續較長一段時間。
我預測還有一個重大的變化,超級大V比如雙李一薇,會逐漸被按行業、地域、人群三個維度去細分出的N個小V蠶食份額,比如青海湖自行車神,深圳最會拍娃媽媽,武夷山老茶客等,在他們各自的細分領域內,擁有固定粉絲一樣可以存活得很好。
網紅時代的旅行社
在3.0時代,旅行社要怎么做?我把全文章散落的信息點整理成行動建議。個人司導用新媒體搶走了OTA的碎片化流量,資源方都在自己打包但還未品牌化的仍需要有人背書,旅行社需要與資源方捆綁去做自己的差異化產品,電商3.0時代是網紅的天下,他們手握粉絲信任、自帶流量屬性,對上游具有極強談判籌碼……
個人認為,未來旅行社要做旅游網紅的集合體,集聚一群愛旅行、懂旅行、擅于組織人旅行的玩家。不管之前身份是導游、領隊甚至是跨界愛好者,你首先得成為一個細分領域的小網紅,比如前文提到的“青海湖自行車神”,環青海湖騎行是很多老驢的夢想,這就有足夠的粉絲基礎。基于足夠粉絲,可以跟資源方拿到較好的合作條件,基于資源做自己的差異化旅游產品,再把這些產品通過新媒體賣出去,不但不需要大額推廣費用,粉絲體驗過程又是一輪新的自傳播,可以吸來更多“臭味相投”的粉絲,如此良性循環。
我從不懷疑未來社會逐漸走向個體經營的方向,未來還需要旅行社這樣的公司架構嗎?細分后的旅游網紅,在一個特定領域體量做不大,幾個不同領域的小V在一起,容易發生碰撞和粉絲共享。再就是財務人事行政設計等事務性工作,公司化管理更高效。旅行社成為旅游網紅的經紀公司,就可以在產業價值鏈上找到一個位置生存下來。
從社群到部落
社群和私域流量是這兩年最火的名詞,我也上了不少這方面的課程。才疏學淺不敢妄言,從旅游行業角度討論2句。
①公域流量和私域流量
與私域流量對應的是公域流量,我把它聚焦到OTA平臺的天量用戶。疫情后才準備轉型OTA的同業們,我做了10年OTA,確實每年能帶來不低的GMV,不過我要問一句,這些客戶,真的是我們的嗎?淘寶的流量,攜程的流量都是平臺的。我斗膽總結一句,公域流量未來沒有太大價值,一個私域流量如10年來一直信任本旅行社,年年下單并轉推薦好友的客戶,足以強于OTA上每天數千次的點擊。
私域流量怎么做?這話題于我而言太大,但公域流量大家真的可以不要惦記了。你在惦記它,它在惦記你的推廣費和傭金。
②社群經濟和部落文化
談這個之前,先提經常聽到的一個詞消費分級。中國泱泱14億人口,僅用一種維度也就是購買力來做消費分級,并據此作為客戶人群定位的依據,個人覺得不夠全面。前文提到按行業(品類)、地域、人群加上消費層級四個維度,才足以組合出N種社群,這也是我認為細分網紅小V能存在的基礎。
上個月在南岳衡山,跟當地旅游主管部門領導聊天,聊到一個詞“部落”。我們認為,未來消費者會圍繞某些特定產品價值和消費訴求(比如黑暗系二次元女仆裝),產生多個志趣相投的“部落”,我們應該主動把他們細分出來,不斷去同潛在客戶產生連接進而建立信任,最終形成我們自己的“部落文化”,部落首領就是我們這個領域的網紅小V。
尾聲
疫情還沒有結束,在常態化防控體系下,加上教育部門的過渡解讀(梁建章也在批不準家長和孩子暑假出游的奇葩規定),旅游業體量要恢復到疫情前,還需要很長時間,旅行社的苦日子還會持續。
疫情一定會結束,但我們已無法回到從前。更早去積極解讀疫情后,宏觀經濟、旅游產業、消費需求正在發生的變化,找到自己企業所能生存的那個切入點,已是所有旅行社的當務之急。
套用一句老話:留給中國隊的時間,已經不多了。
(本文為作者投稿,執惠對內容略做編輯,作者微信:paolo_wen。歡迎投稿,可加微信:tripvivid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