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戶登錄后自動創建賬號
登錄據國家發展改革委10月21日消息,國家發展改革委、文化和旅游部發布關于印發《太行山旅游業發展規劃(2020-2035年)》的通知。
規劃指出,到2025年,太行山旅游形象初步樹立,多樣化旅游產品體系基本形成,區域協調發展機制逐步完善,太行山東西部重點旅游交通通道全面暢通,產業競爭力進一步增強,旅游業在促進鄉村振興、資源型地區轉型和生態功能區建設中的作用更加突出。力爭實現旅游總收入年均增長12%以上。
到2035年,太行山成為弘揚中華民族精神、展示國家形象、彰顯文化自信的標志性山脈和國際知名的山岳型旅游目的地。太行山東西部安全暢達旅游交通網絡全面形成,成為交通旅游融合發展和國家旅游風景道建設樣板。旅游產品體系和旅游產業體系不斷健全,旅游業成為太行山區最重要的生態產業、富民產業和幸福產業。力爭實現旅游總收入年均增長10%以上。
規劃提出了六大主要任務:
(一)大力傳承弘揚太行精神
完善全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建設。加強全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建設,強化景區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功能,創新工作模式,引導社會參與,增強紅色旅游發展活力。做好現有紅色旅游資源有效保護和合理開發,規劃太行紅色旅游精品線路,建設中華民族精神的體驗基地和傳承弘揚高地。
(二)豐富特色旅游多元供給。
1.加快發展生態觀光旅游。以國家 5A 級旅游景區為重點,按照世界水準、國際一流、國內領先的要求,完善提升旅游景區公共服務設施、旅游服務環境和智慧旅游管理體系,加快建立景區門票預約制度,加強景區游客最大承載量控制,全面提升旅游景區品質,形成具有國際吸引力和競爭力的生態觀光旅游產品。
2.開發山地休閑度假旅游。充分發揮太行山區位優勢,依托適宜的避暑氣候、森林、溫泉和中草藥等資源優勢,圍繞核心景區,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開發精品民宿和度假酒店等山地度假旅游產品,積極引入醫療、康養、保健等新業態,推動國家級和省級旅游度假區創建,打造全國知名的山地康養旅游基地和華北地區山地避暑康養度假勝地。
3.創新文化遺產旅游。加強文化遺產的保護利用,依托太行山傳統村落、古堡群、古建筑群等文化遺產資源,打造集旅游、居住于一體的新型太行特色旅游文化社區。推進各地開展特色節慶文化活動,促進文化和旅游產業深度融合,開發具有人文特色的體驗式文化旅游產品。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旅游活動相結合,大力發展非遺體驗游。
4.提檔升級太行鄉村旅游。建成一批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推動“景區依托型”鄉村旅游連點成線、連線成片,實現鄉村旅游規模化、產業化、標準化發展。推動重點鄉村旅游精品民宿建設試點示范,引領鄉村旅游產品轉型升級。推動國家文化生態實驗區、特色農副產品生產基地和鄉村旅游目的地建設。引導鄉村旅游創意產品設計和返鄉入鄉就業創業,培育鄉村旅游創客示范基地。
5.拓展山地運動旅游。依托核心景區,重點發展山地越野、登山、攀巖、漂流、溯溪、野營露宿、拓展訓練、洞穴探險、峽谷探險等運動休閑產品,豐富山地運動旅游產品。鼓勵開發小型飛機、直升機、熱氣球、滑翔傘體驗等低空體育旅游產品,支持汽車自駕運動營地、戶外運動營地建設,以產品和設施為依托推出一批體育旅游精品路線,支持以市場化方式舉辦山地戶外運動公開賽、徒步大賽、攀巖賽、武術節和汽車拉力賽、汽車集結賽、汽車越野體驗等國內外各級各類體育賽事和活動。
6.發展研學旅游。結合中小學素質教育,依托古人類古生物遺址、太行民俗文化博物館、國家地質公園、國家森林公園、國家重點古建筑保護文物等,開發科普教育、紅色文化、森林公園、歷史文化、文物古建等系列主題研學課程和路線,建設我國北方夏令營、冬令營實踐基地。
(三)培育現代旅游產業體系。
1.實施“大景區”提升計劃。以國家 4A 級及以上旅游景區為重點,推進“景區+特色村落”“景區+特色城鎮”“景區+溝域生態綜合整治”,實現景區與周邊地區的聯動發展,提升景區輻射帶動能力,實現景區主導產業集聚。
2.有序推進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以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單位為重點,大力推進創建工作,按照產業集聚、要素集約、產城融合、功能集成、社會共建共享要求,搭建縣域旅游產業集聚大平臺,推進以旅游業為優勢產業的縣域經濟社會發展模式創新。
3.推進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按照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要求,依托 4 省(市)交通條件便利、保存較為完整、景觀組合度較高、旅游開發前景較好的長城區段,區分管控保護區、核心展示區、文旅融合區和傳統利用區等功能定位,實施一批標志性基礎設施工程,打造文旅融合發展新標桿。
4.推進旅游產業集聚帶建設。結合汾河、漳河、桑干河、滹沱河、拒馬河、唐河、大沙河等流域綜合治理,以及太行山國家旅游風景道、國家森林步道等旅游基礎設施建設,以沿線核心精品旅游景區(點)、重點旅游城市、旅游村鎮等為節點,完善旅游公共服務體系,規劃建設觀景平臺、汽車營地等,培育旅游新業態新產品,打造線性旅游產業集聚區。
(四)完善公共服務和市場體系。
1.改造提升旅游交通基礎設施。統籌推進鐵路、公路、機場等重大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推進太行山跨省市高速公路、普通國省道等路段貫通。做好車站、機場等交通基礎設施到主要景區(點)的公共交通銜接換乘,暢通游客到達景區(點)的“最后一公里”。以高等級交通線網為基礎,在嚴格保護生態環境和人文景觀的前提下,推動煤炭等大宗貨物運輸和游客出行有序分流,打造旅游風景道。持續完善道路、服務、保障、景觀、教育等設施和功能。優化經營管理模式,推動太行山森林步道建設。
2.完善旅游公共服務體系。圍繞重要交通集散樞紐、主要旅游通道關鍵節點,合理規劃設立游客集散中心、分中心和信息咨詢中心,提供一體化的信息咨詢服務。推廣“互聯網+”旅游服務,培育一批智慧景區、智慧酒店、智慧旅行社、智慧交通。結合旅游風景道建設,規范跨區域旅游交通標識,提升機場、火車站、汽車站、旅游景區和公共活動場所旅游標識系統識別度。大力推進“廁所革命”,提升游客密集區域旅游廁所的建設管理水平。
3.建立健全跨區域旅游安全保障體系。建立跨區域旅游安全救援機制和山地戶外探險救援救助機制,健全旅游安全風險監測、評估和預警制度。研究制定重點旅游景區地質災害、氣象災害等自然災害風險目錄,實施旅行社責任保險統保示范項目,完善山地旅游保險體系。
4.進一步規范旅游市場秩序。
(五)助推鄉村振興和城市轉型。
1.實施鄉村旅游振興行動。以原國家級貧困縣重點旅游景區建設扶持為重點,圍繞核心景區,鼓勵周邊鄉村社區積極開發“食、住、行、游、購、娛”配套產品,大力推動旅游與農業、林業、健康、養老等多產業融合發展,培育鄉村旅游、山地避暑、森林康養等多類型旅游產品新業態,推動建設一批鄉村旅游村落或特色旅游村鎮,實現一個龍頭景區帶動一片鄉村、帶富一方百姓的鄉村振興目標。
2.助推資源型地區轉型發展。以列入全國資源型地區名錄的縣(市、區)為重點,加大旅游推動工業遺址改造與更新的力度,鼓勵探索工業博物館、礦山公園、創意產業園、現代藝術區、綜合購物場所等模式,發展工業遺產游、地質科普游等特色旅游,推動資源型地區通過發展旅游業實現綠色轉型。
(六)嚴格保護各類資源和生態環境。建立生態旅游發展機制,樹立綠色發展理念,實施綠色旅游開發,推動綠色技術開發應用,建立完善旅游產品標準、服務標準
和管理標準,構建生態旅游產品產業體系。探索建立旅游區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監測預警等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