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戶登錄后自動創建賬號
登錄最近“互聯網大巴”融資特別火。除了嗒嗒巴士的4200萬A輪融資和都督巴士1200萬的pre-A融資,筆者注意到另一家“巴哥租車”的投資方還有上海申龍及廈門金龍等傳統客車企業。相比傳統出租車與專車屢屢死掐,在大巴領域,似乎創業公司與傳統公司一團和諧。
筆者認為,衣食住行是人們最基本的生活狀態,收入越高、時代越發展追求越多,互聯網的滲透幾乎是大勢所趨,而“行”作為使用頻次最高的場景,受到的關注也最大。而所謂的互聯網顛覆傳統行業,你可以接受,可以反彈,但最終都會走向融合,要相信市場化的力量。
大巴市場的和諧正是源于競爭對手多元化的激烈競爭。包括長途客運資質、旅游觀光資質,甚至也有企業自身班車資質,這使得其從一誕生競爭就很激烈,而一個激烈的行業永遠不會是停滯的行業。
相比廣州、上海的約租車平臺一直千呼萬喚未出來,專車大巴的試水,公交集團卻早于互聯網公司。2013年9月,北京公交集團試水“定制公交”,用戶發起路線,召喚小伙伴湊齊一車人就可發車,目前全北京共有144條路線。去年,深圳、杭州、嘉興等地也陸續開通“定制公交”平臺,這比互聯網公司快得多。
同時,激烈競爭的行業也不缺人才。巴哥租車、嗒嗒巴士、嘟嘟巴士等創業公司都有VP級高管來自傳統客車領域,而人是維系舊傳統與新勢力的最有效紐帶,在車輛與資本的合作上,人是建立信任的基礎。
雙方也能找到合作的契機。專車車輛來自傳統租賃公司,而定制大巴的司機與車輛都是由客車集團提供,其只是作為消費者與客車對接的平臺,這就是產業鏈上下游的關系。相比之下,小車領域“人的流動”更多是體現在執行層面的司機上。這是個松散的組織,對管理決策并沒有造成大的影響。
同時,這次傳統客車對互聯網大巴的投資,也表現了市場化資本的自由度。相比之下,出租車領域隸屬交委主管,國企的資本操作空間較小,層層審批的效率也慢,與互聯網公司順利牽手的障礙確實很高。
其實打車軟件最初切入的是出租車領域,某種程度上是一個上下游的合作關系,但無奈由于出租車公司管理決策的種種障礙,打車軟件從流動最頻繁的司機層切入,也由此奠定了雙方矛盾對立的格局。
上周,滴滴宣布推出“滴滴大巴”,其從出租車、專車、快車、順風車后,又增加了一條產品線。有趣的是,雖然互聯網大巴創業公司每次融資都會被問到“滴滴進來了怎么辦”,但數家企業宣布拿到融資正,是在滴滴確定了巴士業務之后,不管是出于宣傳目的還是搶占山頭目的,巴士確實是火了。很多時候,不是什么火滴滴做什么,而是滴滴做什么什么就火。
那么還有其他出行產品線可以做嗎?
筆者猜測,從海陸空來看,市場潛力最大的是天上的直升機與水里的快艇、郵輪。因為短途城內交通其實通過大巴與小車已經可以完全實現;長途的民航與鐵路又開放度低,投入大。中途是個有效的過渡手段。直升機、快艇可以大大提高城際交通的用戶體驗,又可以加入旅游與商務元素,可以延展的空間巨大。
而地面上,大巴依然是未飽和的領域,潛力也在中途市場。目前絕大部分的互聯網大巴都主推上下班通勤,因為其時間固定、路線固定,是一個典型模板項目;少部分公司開發了接機路線,班次較多,但路線依然固定。但筆者一直認為大巴使用頻次最高的還是城際交通,在這個領域,車站車少,私營車又有沿途兜客、價格不透明的弊端,儼然就是亟需顛覆的市場。
除了滴滴的橫向發展,Uber的縱向深化也是值得借鑒的創業切口。Uber圍繞一臺小車做了招聘、外賣、快遞等服務。除此之外,筆者認為只要存在“點-線-點”使用場景的任何服務都有可能成為車上將“發生”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