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戶登錄后自動創建賬號
登錄覆巢之下,安有完卵?這句話用來形容當今地產與文旅的關系再恰當不過了。近期圍繞地產的關鍵詞被“暴雷”、“斷貸”所刷屏。一邊是眾多地產商心驚膽戰,破罐子破摔,另一邊是時代埃塵落在眾多個體與家庭如山般的重壓,經濟下行,眾生不易,可見一斑。
2021年下半年以來,暴雷房企可以說前赴后繼,據執惠不完全統計,目前暴雷房企已經超過60家,其中不乏響當當千億規模名企,恒大、佳兆業、碧桂園、世貿、建業、融創、寶能、奧園,陽光城、這個名單很長。這些巨型房企還有個共同點,他們幾乎都布局了文旅項目,童世界、文旅城、戲劇幻城、冰雪世界、電影小鎮、巧克力小鎮、深坑酒店等。
這其中,造成最大社會及行業影響力的當屬2021年8月10日暴雷的恒大,從出售名下資產到被央行與銀保監會約談;再債務違約、股票大跌,隨后政府無償收回8宗位于海口市的地塊、拆除海花島部分違法建筑。恒大的倒塌意味著地產企業“大而不倒”的破產,也代表著地產高杠桿模式的失敗。
最近這個風險開始進一步蔓延,自7月份起,多地爛尾樓業主發布集體公開信表示,所買樓盤若不盡快恢復開工將強制停貸。執惠根據網絡公開信息梳理,涉及樓盤數量已達106個,涉及河南、山西、江西、湖南、湖北、廣西等多個省份。
地產屋漏偏逢連夜雨,文旅地產更是皮之不存毛將焉附,文旅地產的模式演變也經歷了幾個不同的階段。
01
假文旅真地產(1994-2018年)
這個階段文旅地產的模式脫胎于地產發展的黃金二十年,這個歷程更是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波瀾壯闊的發展畫卷中的一部分。
1978年9月,鄧小平的指示傳達到了城市住宅建設會議上:“解決住房問題能不能路子寬些,譬如允許私人建房或者私建公助,分期付款……”此后房地產改革拉開序幕,熟悉中國旅游產業發展史的都記得1979年7月鄧小平黃山講話同樣拉開中國旅游業現代化發展的大幕。地產與文旅的發展早已草蛇灰線,埋下伏筆。
隨后1980~2001年間,一系列土地、金融、財稅政策改革接踵而至。學界將這段以住房商品化為主導特征的制度改革稱為“一次房改”。
1980年1月8日,深圳市房管局組建中國第一家房地產企業。此后數年,中國誕生了一大批房地產企業,“國家隊”、“民間隊”先后入場。1985年華僑城成立,1988年萬達成立,1992年碧桂園成立,1996年奧園成立,1997年恒大成立……
眾多地產商也基本誕生于彼時,日后也紛紛進軍文旅,入場順序有早晚,但地產與文旅的交集卻早已注定。當今文旅地產模式“始作俑者”華僑城集團就創立于1985年,華僑城明確定位“用旅游擴大社會影響,用地產收益反哺旅游,實現良性互動”。1994年深圳世界之窗的建成開業標志著這種模式的肇始。民營企業的先行者則是萬達,在文旅產業的初試牛刀,還要追溯到2009年8月,在長白山項目第一次嘗試文旅綜合體開發,建設占地21平方公里的長白山國際旅游度假區。當然在地產的黃金時期,這種假文旅真地產模式無論如何都容易成功,哪怕文旅再弱,地產大樹下,文旅好乘涼,只要算好總賬就行。
1997年前后,在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下,中國的進出口、外商投資都受到了嚴重的沖擊。彼時,房地產對經濟的拉動作用開始凸顯,房地產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開始快速上升。2003年8月,國務院下發《關于促進房地產市場持續健康發展的通知》,正式將房地產界定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還有個大的背景是,1998~2018年,中國城鎮化率從33.4%上升至59.6%,中國城鎮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11%。這兩大因素給房地產企業創造了歷史性的發展機遇,2004年,“百億房企誕生”。整個房地產的市場在管控與調整中瘋狂發展十年,這十年也是房價上漲最快的十年,一直到2017年,史無前例的房地產調控全面降臨,為了實現“房住不炒”,中國樓市調控全面升級,“限購、限貸、限售、限簽、限離、限價、限商”等政策層出不窮,地產基本進入了寒冬期。
02
真文旅真地產(2018年-2021年)
在嚴管控下,地產商紛紛轉型,文旅成了最好的包裝手段,各大地產商紛紛進入了真文旅真地產階段。嗅覺敏銳的早幾年就做了布局。
在業界看來,2017年是地產行業規模戰起勢之年,2018年是規模戰決戰之年,而2019年則是規模戰的塵埃落定之年。千億規模是參與頭部競爭的最低門檻,沒有上1000億銷售業績的,基本上已經繳械投降。因為在頭部競爭里,沒有規模就沒有機會。2018年有個更神奇的現象,地產企業改名大戰,多元化發展以維持企業規模之心,躍然紙上,文旅地產勾地模式也登峰造極。
在這場改名易幟,破釜沉舟的規模戰中,文旅行業成了不謀而合的突破方向。紛紛美其名曰“走向美好生活”。恒大文旅2015年成立,建業文旅2012年成立,融創文旅2018成立,碧桂園文旅2018年成立,萬科文旅2018年成立,富力文旅2018年成立,佳兆業文旅2018年成立,偉光匯通文旅2016年成立,復星旅文2018年成立,其他各種地產企業紛紛效仿,幾乎全部成立了文旅公司,有的甚至直接加個文旅后綴。
這些文旅地產商在真文旅真地產時期,文旅項目有些還是認真做的,但最大的謀求點依然是地產,從獲取低價土地,資金支持及政府扶持層面,文旅成了他們口中的常用詞匯,但不管怎么包裝,這個文旅依然要加引號,無論從投資規模,還是運營保障,哪怕最基本的產品打造上,這些文旅地產商可以說基本都不及格。買IP、攢團隊、講故事,假模假樣的運營,腦子里惦記的基本還是怎么賣房子,一旦去化完成,管他身后洪水滔天,留給地方政府一個爛攤子去收拾。
這些現象都是文旅地產披著文旅的外衣艱難尋求轉型的寫照,當然這些文旅地商的轉型鮮有成功者,有個別成功項目的,在規模化復制中都遇到了不小的難題和挑戰,復星旅文自亞特蘭蒂斯項目成功后,無論是麗江復游城還是太倉復游城,都不能說已經成功,融創旅游城模式承接于萬達衣缽,老項目運營后勁不足,問題百出,新增項目難度極大,暴雷后更將難以為繼,建業文旅基本賣掉了文旅項目斷臂求生,某種意義上也是種解脫,偉光匯通古鎮模式同樣面臨運營、資金及模式的巨大挑戰, 奧園旗下的中國文旅集團四次沖擊上市未果,解散文旅團隊也是無奈之舉,佳兆業文旅項目300億被國資接盤,世貿暴雷文旅項目基本難以持續。其實萬達賣掉所有的文旅項目提前抽身是極其幸運的,不僅躲過了疫情,更陰差陽錯完成了輕量化轉型。世事弄人,造化無常,其中驚險也許只有當事人能體會了。
2019年底疫情爆發,2020年8月20日,央行、住建部出臺了重點房地產企業資金監測和融資管理的“三道紅線”政策。分別是:剔除預收款項后資產負債率不超過70%、凈負債率不超過100%、現金短債比大于1。這三道緊箍咒,緊緊束住了文旅地產商。按照監管要求,到2023年6月底,12家試點房企的“三道紅線”指標必須全部達標,2023年底所有房企實現達標。在“三道紅線”政策要求下,“降檔”已經成為了房企規避風險的頭等大事。其實從結果來看,這些文旅地產商暴雷早有危險伏筆,暴雷只是早晚的事。
2021年上半年,在持續疫情和密集政策調控下,房地產逐漸進入小寒冬,9月30日,國家發改委、商務部、文化和旅游部等十部門聯合整治特色小鎮。國家統計局公布了全國70城房價數據,根據結果顯示,一線城市小幅度領漲,其他城市房價上漲的數量不僅在持續減少,而且房價漲幅也在持續收窄。
文旅地產的好日子終于到了頭。如果再看當下受疫情沖擊、中美貿易摩擦、全球地緣政治動蕩不安的今天,是不是驚嘆于歷史的輪回和戲劇性,但不同的是地產“國民經濟支柱性地位”已經不復存在,文旅地產20年的高速發展也戛然而止,未來文旅地產即將進入一個新的階段。
03
地產不會消亡,但文旅必須回歸本質
近二十年來,地產在國計民生的地位僅次于制造業,地產文旅模式也一直支撐著中國文旅業的不小部分,以至于衍生出獨特地產加文旅模式:星級酒店+地產、度假村+地產、主題公園+地產、特色小鎮+地產。好的一面是文旅項目開發獲得了比較強的資金支持,但另一面是這種中國特色的模式讓文旅徹底變成了地產的附庸,文旅基本成了地產勾地的工具,地產成了文旅平衡現金流的遮羞布,被“包養”的文旅徹底喪失了獨立的精神和地位,兩個商業模式規律完全不同的產業因為土地要素、資金支持及與目的地資源結合的緊密度而被捆綁在一起。
文旅的大投資、長周期、慢回報、注重產品體驗和服務,本質上是一種消費品;而地產大投資、短周期、高杠桿、慢回報,注重效率和周轉去化,本質上是一種金融產品。如果說文旅地產與單純地產的聯系與區別,最大的共同點是都需要大投資,但文旅地產更會考驗幾大核心能力:
1、土地、空間稀缺資源的獲取能力;
2、文化挖掘,內容業態設計,塑造核心吸引物的綜合能力;
3、產品打造、服務體系構建能力;
4、運營管理能力;
5、人才支撐能力;
6、從品牌到IP的進化能力。
從這六個方面的能力上去衡量,我們會發現,文旅地產商真正完全具備的可能寥寥無幾。但不加地產的文旅還能做嗎?文旅的投資邏輯既然如此,就必須考慮投資回報率,考慮資金平衡的問題,但隨著國家對地產政策的收緊,從銀行貸款,到土地供給,到去化限制,地產的好日子很難再持續,文旅地產勾地的套路和打法也基本被目的地政府熟知,層層限制,比如要求文旅地產企業明確出資主體,是地產企業還是文旅性質,明確資金來源,是自有資金還是銀行貸款,以及運營邏輯的論證,土地供給上還要層層審批,分效果供給,這就極大加大了文旅地產企業獲取低價土地的難度,更對文旅招商帶來極大的影響。
未來文旅如何去做?我認為還是要回歸產業的本質和基本規律,一是控制投資體量,文旅一定需要較大的投資,但真的需要動輒幾十億上百億嗎?如果沒有了地產的念想,是否要回歸理性?二是認真打造產品及服務,文旅的本質是消費品,是打動人心的產品,豪華的硬件如果沒有了靈魂很難獲得真正的生命力;三是文旅文旅要持續運營迭代產品,才能在長達平均十年的時間里獲得長遠的收益,這個收益不會很快,更不會像地產般暴利,細水長流,但帶給目的地的是綜合收益,是投資方與目的地的長期共贏。
地產支撐的文旅模式經歷了假文旅真地產、真文旅真地產,以后會到真文旅半地產,一定配套的地產用以更好的支持文旅發展及資源要素升值,形成真正良性的共贏局面才能長久。
文旅地產“壽終不正寢”,是時候換個活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