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戶登錄后自動創建賬號
登錄自1995年萌芽至今,在不到20年的時間,中國電子商務經歷了從“工具”(點)、“渠道”(線)到“基礎設施”(面)這三個不斷擴展和深化的發展過程。2013年,電子商務在“基礎設施”上進一步催生出新的商業生態和新的商業景觀,進一步影響和加速傳統產業的“電子商務化”,進一步擴展其經濟和社會影響,“電子商務經濟體”開始興起。
中美成為全球互聯網經濟體中最耀眼的“雙子星座”。據標普資本的數據顯示,當今全球互聯網10強企業中,美國占6家,中國占4家。在全球25大互聯網公司中,美國和中國互聯網公司所占席位比例是14∶6(數據來自KPCB)。美國的互聯網公司如蘋果、谷歌、亞馬遜和Facebook仍然是領導者,但中國互聯網公司如騰訊、百度、阿里巴巴、京東商城、唯品會等勢頭頗猛,正在迎頭趕上。
圖1:全球互聯網星球圖(來源:internet-map.net,2014年8月)
一、電子商務發展的四個階段
電子商務從工具、渠道、基礎設施到經濟體的演進,不是簡單的新舊替代的過程,而是不斷進化、擴展和豐富的生態演進過程。
圖2 中國電子商務演進示意:從工具、渠道、基礎設施到經濟體(來源:阿里研究院,2013年4月)
(一)工具階段(1995~2003年)
這個階段,是互聯網進入中國的探索期、啟蒙期。中國電子商務以企業間電子商務模式探索和發展為主。早期,應用電子商務的企業和個人主要把電子商務作為優化業務活動或商業流程的工具,如信息發布、信息搜尋和郵件溝通等,其應用僅局限于某個業務“點”。
從1995年5月9日,馬云創辦中國黃頁,成為最早為企業提供網頁創建服務的互聯網公司開始,到1997年垂直網站中國化工網的成立,再到1999年8848、攜程網、易趣網、阿里巴巴、當當網等一批電子商務網站先后創立。1999年底,正是互聯網高潮來臨的時候,國內誕生了370多家從事B2C的網絡公司,到2000年,變成了700家,但隨著2000年互聯網泡沫的破滅納斯達克急劇下挫,8848等一批電子商務企業倒閉,2001年,人們還有印象的只剩下三四家。隨后電子商務經歷了一個比較漫長的“冰河時期”。
(二)渠道階段(2003~2008年)
這個階段,電子商務應用由企業向個人延伸。2003年,非典的肆虐令許多行業在春天里感受到寒冬的冷意,但卻讓電子商務時來運轉。電子商務界經歷了一系列的重大事件,如2003年5月,阿里巴巴集團成立淘寶網,進軍C2C市場。2003年12月,慧聰網香港創業板上市,成為國內B2B電子商務首家上市公司。2004年1月京東涉足電子商務領域。2007年11月,阿里巴巴網絡有限公司成功在香港主板上市。國家也出臺了一系列重大文件為電子商務發展帶來深遠影響,2004年3月,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子簽名法(草案)》;2005年1月,國務院辦公廳下發《關于加快電子商務發展的若干意見》(國辦發〔2005〕2)(多稱“二號文件”)。2007年6月,國家發改委、國務院信息化工作辦公室聯合發布我國首部電子商務發展規劃——《電子商務發展“十一五”規劃》,我國首次提出發展電子商務服務業的戰略任務。2007年,商務部先后發布了《關于網上交易的指導意見(暫行)》、《商務部關于促進電子商務規范發展的意見》,構筑了電子商務發展的政策生態。
同時,隨著網民和電子商務交易的迅速增長,電子商務成為眾多企業和個人的新的交易渠道,如傳統商店的網上商店、傳統企業的電子商務部門以及傳統銀行的網絡銀行等,越來越多的企業在線下渠道之外開辟了線上渠道。2007年,我國網絡零售交易規模561億元。在網商隨之崛起,并逐步將電子商務延伸至供應鏈環節,促進了物流快遞和網上支付等電子商務支撐服務的興起。
(三)基礎設施階段(2008~2013年)
電子商務引發的經濟變革使信息這一核心生產要素日益廣泛運用于經濟活動,加快了信息在商業、工業和農業中的滲透速度,極大地改變了消費行為、企業形態和社會創造價值的方式,有效地降低了社會交易成本,促進了社會分工協作,引爆了社會創新,提高了社會資源的配置效率,深刻地影響著零售業、制造業和物流業等傳統行業,成為信息經濟重要的基礎設施或新的商業基礎設施。越來越多的企業和個人基于和通過以電子商務平臺為核心的新商業基礎設施降低交易成本、共享商業資源、創新商業服務,也極大地促進了電子商務的迅猛發展。
2008年7月,中國成為全球“互聯網人口”第一大國。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統計,截至2008年6月底,我國網民數量達到了2.53億,互聯網用戶首次超過美國,躍居世界第一位。2010年兩會期間,溫家寶總理在2010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要加強商貿流通體系等基礎設施建設,積極發展電子商務,這也是首次在全國兩會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大力扶持電子商務。2010年10月,麥考林登陸納斯達克,成為中國內地首家B2C電子商務概念股,同年12月,當當網在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2011年,團購網站迅猛發展,上演千團大戰局面,中國團購用戶數超4220萬。2012年,淘寶商城更名“天貓”獨立運營,品牌折扣網站唯品會在紐交所掛牌交易,2012年度淘寶和天貓的交易額突破10000億元,“雙十一”當天交易規模362億元。2013年,阿里巴巴和銀泰集團、復星集團、富春集團、順豐速運等物流企業組建了“菜鳥”,計劃在8-10年內建立一張能支撐日均300億網絡零售額的智能物流骨干網絡,讓全中國任何一個地區做到24小時內送貨必達。
(四)經濟體階段(2013年以后)
圖3 中國網絡零售近幾年規模增長(資料來源:阿里研究院)
2013年中國超越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大網絡零售市場。2013年,我國電子商務交易規模突破10萬億元大關,網絡零售交易規模1.85萬億元,相當于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7.8%。2014年2月,中國就業促進會發布《網絡創業就業統計和社保研究項目報告》顯示,全國網店直接就業總計962萬人,間接就業超120萬,成為創業就業新的增長點。2014年6月,我國網絡購物用戶規模達到3.32億,我國網民使用網絡購物的比例為52.5%。2014年4月,聚美優品在紐交所掛牌上市。5月京東集團在美國納斯達克正式掛牌上市。9月,阿里巴巴正式在紐交所掛牌交易,發行價每股68美元,成為美國歷史上融資額最大規模的IPO。2014年,我國快遞業務量接近140億件,躍居世界第一。我國快遞業務量已經連續44個月同比、累計增長平均增幅均超過50%,李克強先后五次對快遞業點贊。2015年5月,國務院印發了《關于大力發展電子商務加快培育經濟新動力的意見》 (國發〔2015〕24號),將會進一步促進電子商務在中國的創新發展。
網絡零售的蓬勃發展促進了寬帶、云計算、IT外包、網絡第三方支付、網絡營銷、網店運營、物流快遞、咨詢服務等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形成龐大的電子商務生態系統。電子商務基礎設施日益完善,電子商務對經濟和社會影響日益強勁,電子商務在“基礎設施”之上進一步催生出新的商業生態和新的商業景觀,進一步影響和加速傳統產業的“電子商務化”,促進和帶動經濟整體轉型升級,電子商務經濟體開始興起。
二、電子商務快速發展的驅動因素
近幾年,我國電子商務的發展取得了顯著成就。從商品來看,從非主流商品拓展到了主流商品。從行業來看,從圖書、3C等擴展到了服裝、家居、機械等眾多行業。從人群來看,從非主流人群擴展到了主流人群。從地區來看,從大城市延伸到了中小城市和農村,從沿海發達地區擴展到了中西部地區。從交易規模來看,2012年我國網絡零售就突破了具有標志性意義的1萬億元。從模式和機制來看,諸如網絡信用體系、大規模定制的商業模式等都取得了一定的突破。從社會經濟影響來看,電子商務對于促進經濟增長、擴大就業、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等的價值也逐漸發揮出來。從全球來看,中國電子商務的發展已經全面超越歐盟、日本等經濟體,在部分領域已經比肩美國。
(一)消費升級、需求驅動、巨國效應培育了電子商務發展的沃土
2008年以來部分發達國家出現了金融危機,直接影響到了中國的外貿出口。推動消費升級、拉動內需增長,正在成為近年來中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來源,同時也為電子商務提供了豐厚的沃土。
中國龐大的人口與網民數量,具有著巨大的消費潛力,在電子商務領域已經顯示出了一種顯著的巨國效應。到2014年12月底,中國網民規模達6.48億人,移動互聯網用戶5.57億人,網購人數為3.61億人,網購使用率為55.7%。預計未來15-20年,中國網民人數將超過10億,是美國的4倍左右。
網絡消費對于消費的新增與替代
資料來源:麥肯錫《中國網絡零售革命:線上購物助推經濟增長》2013
另一方面,電子商務也反向釋放、滿足了大量沒有被有效滿足的消費需求。麥肯錫全球研究院《中國網絡零售革命:線上購物助推經濟增長》研究報告顯示:約61%的線上消費確實取代了線下零售。剩余的39%則是如果沒有網絡零售就不會產生的新增消費,新增消費的比例在三四線城市甚至達到了57%。
(二)龐大、豐富的中國制造業資源,為電子商務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1800年時中國在全球制造業中占比高達33%,1900年這一數字降至6%。一個多世紀后的2011年,中國在全球制造業中的比重又恢復到了19.8%,美國則在一個多世紀的時間里第一次失去了制造業全球第一的桂冠。中國各地大量存在的產業集群,相當數量的外貿出口加工企業,甚至于一些行業里存在的過剩產能,都為電子商務的發展提供了最為豐厚的沃土。很多制造企業或是直接到網上開店,打造自身品牌,拓展渠道體系,或是為在線零售商供貨、代加工,顯示出了勃勃生機與活力。
以服裝業為例,就在2012年很多大中型服裝企業庫存高企、步履維艱的大環境下,服裝網購卻快速崛起為了中國網絡零售的第一大品類,一大批服裝生產加工企業也已經從中受益。電子商務所匯聚的“小品種、多批量、快翻新”的個性化需求,也已經開始倒逼服裝業生產方式的柔性化,對于服裝業的轉型升級起到了顯著的推動作用。
(三)巨型互聯網商業平臺及其生態系統,是推動中國電商發展的直接驅動力
當今全球互聯網10強企業中,美國占6家,中國占4家。而這些企業中,絕大部分都是平臺型企業。平臺企業已經成為了新經濟增長的引擎,同時也是信息時代最為突出和重要的產業組織形態,并開始實質性地重塑當代市場經濟的微觀基礎。與工業時代以線性、垂直的供應鏈為主要形態的產業組織方式不同,信息時代的平臺模式,是一種以“大平臺+小前端+富生態”為原型結構、網狀的產業組織方式。今天已經成為現實的“云+端”、“共享平臺+多元應用”或“大平臺+小前端”、“基礎平臺+增值業務”等,即是平臺模式的典型代表。
就中國電子商務領域來看,阿里巴巴、支付寶等平臺企業、以及京東和當當等具有平臺屬性的企業,自身就是電子商務服務業的重要主體,它們同時還集成了、IT、金融、物流、信用體系、商品體系、咨詢、營銷等眾多服務流程、模塊與服務商,在過去10多年來它們已經成為了推動電子商務發展最為重要的驅動力。
(四)傳統商業體系的不完善,是中國電子商務趕超式發展的背景
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的互聯網基礎設施仍不完善,城鄉及東西部經濟發展仍不均衡,傳統流通業、物流業等商業體系也很不發達。這些相對的不完善、不均衡、不發達,反而為互聯網創造新商業價值,也為中國的一整套商業體系實現對發達國家的趕超,提供了絕好的機會。相比之下,美國現代零售業非常發達,美國企業在進入互聯網時代之前就已經實現了較高水平的信息化,互聯網要在此基礎上創造新的價值,其空間反而相對較小。
從地區來看,盡管與城鎮相比農村互聯網普及率依然較低,但中國廣大農村地區和三四線城市里的網絡購物反而顯示出了巨大潛力。網絡零售彌補了三四線城市和鄉鎮實體零售相對落后的局面,與一二線城市消費者的同等待遇和機會,實現“無差別消費”。
(五)寬松、靈活、市場化的政策環境,是電子商務發展的前提和保障
在政策的基本取向和政策環境營造方面,面對電子商務這一全新事物,過去10多年來的一個基本經驗是,尊重互聯網創業者的首創精神,相信和依靠電子商務市場的自我管理與凈化能力;秉持“先發展、后管理,在發展中逐步規范”的思路,致力于營造一個較為寬松的政策環境。對于電子商務領域出現的一些糾紛和問題,更多運用市場手段、行業自律去引導和規范,而不是全由政府部門去做行政裁決。同時,地方政府因地制宜出臺鼓勵性政策。如2008年12月底,浙江省工商局出臺《關于大力推進網上市場快速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明確規定對于個人網上開店不強制辦理執照。2012年廣東省工商局《關于鼓勵支持我省網絡商品交易及有關服務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 “鼓勵自然人開辦網店”,支持創業就業。
總體來看,這種開放、積極、靈活、創新的政策取向,是過去較長一段時間里電子商務領域的政策基調,一些地方政府和行業主管部門,甚至明確地提出了對于網絡經濟和電子商務要“高看一眼、網開一面”,正是這種務實、前瞻的取向和行動,對于中國電子商務的發展起到了至為重要的保障和引導作用。
(六)大眾創業創新精神,是電子商務的重要精神力量
創業和創新水平是一個國家經濟社會活躍程度的重要標志?;ヂ摼W和電子商務為創業者們所帶來的機會,可能是人類社會歷史上門檻最低、最大眾化、最沒有歧視性的創業和經商機會。馬云、李彥宏、馬化騰、丁磊、陳天橋、劉強東等企業家在這輪浪潮中,體現出了一種推動互聯網發展的強烈的使命感和創新意識,他們自身迅速地實現了過去要幾十年才能實現的商業夢想。但這些著名企業家,也僅是這輪創業浪潮中極小的一部分,在他們背后,還存在著數量龐大的創業者群體。
過去10多年來,在互聯網的促動下,繼90年代初的下海熱潮之后,一輪大規模的集體創業浪潮已經在電子商務領域出現,“到網上開店”成為了今天最為普遍化的創業形態之一。千千萬萬個求發展的中小企業,千千萬萬個求發展的個人,在電子商務這個全新的領域,用他們的勇氣和智慧,展現出了電子商務的無限想象力。在電子商務領域發生的這種海量化的創業創新,是中國經濟活力的重要來源之一,值得高度肯定和鼓勵。
三、未來電子商務發展趨勢展望
未來幾年,我國電子商務應用總體規模將保持高增長態勢,預計到2020年將達到43.8萬億元。
到2020年中國網絡零售交易額將突破10萬億元,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中的比重將達到16.3%。
趨勢一:全球化,買全球、賣全球
跨境電子商務是外貿發展的新模式,也是擴大海外營銷渠道,實現外貿轉型升級的有效途徑。
跨境電子商務不僅沖破了國家間的障礙,使國際貿易走向無國界貿易,同時它也正在引發全球經濟貿易的巨大變革。對正在面臨轉型升級困境中的“中國制造”來說,跨境電子商務構建的開放、高效、便利的貿易環境,極大地拓寬了進入國際市場的路徑,優化了外貿產業鏈,為產品創新和品牌創立提供了便利的平臺和寶貴的機遇。隨著互聯網和跨境電子商務的發展,成千上萬的中小微企業涌入到外貿市場,并將誕生更多國際品牌,這將徹底改變中國外貿格局。幫助“中國制造”實現利潤回歸,還讓中國的消費者足不出戶盡享全球優質商品,享受人民幣匯率上升帶來的“實惠”。
趨勢二:個性化,C2B讓消費者成為中心
未來,生產與消費更加融合:信息(數據)作為一種柔性資源,縮短了迂回、低效的生產鏈條,促進了C2B方式的興起,生產與消費將更加融合。信息時代的商業模式將會是以客戶和消費者為中心、按需驅動、先消后產的大規模定制,乃至個性化定制。大規模定制的基石“柔性化生產”已經較為成熟;社會化的物流服務網絡,在發達國家也已經成為普遍化的現實;互聯網實現低成本、高效率的個性化營銷,使得個性化定制模式在經濟上成為了可能,實現個性化定制所需更高成本和群體采購所要求的低價格之間的平衡。
趨勢三:數據化,數據將成為核心生產要素
伴隨云計算能力的增強,無論是處理視頻、圖片、日志、網頁等非結構化的數據,還是常常高達上百TB的離線數據,抑或是實時處理數千萬乃至數億條記錄都將成為現實。與此相關的,數據將與資金、技術、土地、人力等一樣成為零售企業的生產要素。
趨勢四:移動化,指尖上的商務
我國移動電子商務呈現爆發性增長。2014年,我國移動購物市場交易規模達到8956.85億元,年增長率達234.3%。我國中西部、偏遠地區的消費者跨越PC互聯網支付,直接進入移動支付世界。支付寶的數據顯示:在2014年各省移動支付筆數占比的排名中,西藏、陜西、寧夏、內蒙古排名前4。
未來,隨著移動搜索、基于地理位置的服務(LBS)以及移動支付等業務的融合使本地服務市場更加豐富。用戶通過LBS自動識別地理位置后,可以及時發現周圍的商店、酒店、影院等服務設施,更加便捷地獲取有價值的信息,而且從預訂到支付的各個環節都可以直接通過移動終端進行,移動電子商務讓碎片化的需求、時間得到最大化利用。
結語
從過去20年電子商務的發展,電子商務逐步向實體經濟滲透,實體產業通過被網絡化被吸納入互聯網的經濟范疇,從而構成了一個全新的經濟形態——互聯網經濟體。
展望未來,隨著電子商務應用廣度、深度的不斷拓展,更多消費者、商品、交易和供應鏈將不斷數據化、在線化,電子商務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將更加明顯。2014年7月,麥肯錫全球研究院發布的《中國的數字化轉型:互聯網對生產力與增長的影響》預計,2013年至2025年,互聯網將幫助中國提升GDP增長率0.3-1.0個百分點。這就意味著,在這十幾年中,互聯網將有可能在中國GDP增長總量中貢獻7%-22%。在新的國際形勢下,中國有可能借助電子商務實現“換道超車”,成為“網上WTO”規則的制定者。中國企業在全球互聯網經濟版圖上話語權將會更大。
對于未來20年的中國電子商務,我們充滿信心與期待。踏遍全球電商,風景中國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