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戶登錄后自動創建賬號
登錄南海正在轉型為大灣區文旅新高地,藝術正在成為西樵鎮的門面和內在。
日前,2023攜程文旅產業聯盟南海大會暨佛山精品民宿產業招商會在佛山南海區西樵鎮的樵山文化中心落下帷幕,為這個嶺南小鎮的文旅事業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大會期間,全國文旅領域“大咖”齊聚南海西樵,沉浸式體驗南海文旅魅力和資源,實地考察廣東南海大地藝術節所在的太平墟、平沙島,點亮城市夜經濟的千燈湖片區等。
2022年11月,首屆廣東南海大地藝術節以 “藝術在樵山”為主線,以“最初的灣區”為主題,邀請來自全球15個國家的藝術家,呈現了73個藝術項目,串聯起南海西樵鎮176平方公里地域上的8個鄉村區塊。這是南海結合國際經驗、塑造文化IP,推動在地文化走向世界的先驅嘗試。
據統計,2023年春節期間,南海游客量達到181萬,旅游收入超過9.5億,同比增長52.5%。盡管當中包含疫情低基數影響,但另有數據顯示,僅僅在藝術節開幕后首個周末里,西樵鎮藝術區域就接待游客超3萬人次,足見大地藝術節的引流能力。
作為一種鄉建方法論,大地藝術節本身起源于上世紀末的日本。出生于新潟縣的策展人北川富朗自1996年開始,著手以當代藝術拯救行將凋敝的鄉村,他于2000年初次發起的越后妻有大地藝術祭,如今已沉淀為“以藝術帶動地域振興”的成熟模式。20年后,每三年一屆的藝術節仍在為當地創造上百億日元的年均經濟效益,有效扭轉了地區經濟衰落與人口空心化局面。聯合國旅游組(UNWTO)將之評為“2017-2035世界旅游可持續發展國際示范項目”。
而廣東南海大地藝術節,作為國內首個全域性、地域型藝術節,在以藝術推動鄉村振興實踐中探索出了一種新的可能。
藝術落地,煥活鄉村
從西樵鎮四方竹站步行約3.7千米,就是藝術節景區了。
繼為期三個月的首屆廣東南海大地藝術節正展期之后,藝術節已于3月中旬開始進入跨越四季的全年常態化運營。
以藝術節為“觸媒”,西樵山的線路設計與傳統景點式的觀光旅游區別開來。
官方提供的行程建議以三天為期,這是一個將“吃、住、行、游、購、娛”一舉打包為整體的全域沉浸式休閑旅游產品。這樣的設計,首先是當地自然稟賦的內在生發,是渾然天成的“一山一島一灣、一水六組團、五墟五村十館”的歷史文化脈絡的彰顯;與此同時,全域式的線路設計也包含了促進地域文化經濟創生與發展的深遠用意。
“大地藝術節來到我們西樵,我們一方面希望利用西樵自身就豐富的自然資源,結合藝術作品,去給文旅產業創造一個新的增長點;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我們希望能夠用藝術節去帶動我們經濟上相對比較薄弱的村莊的振興。”南海區文廣旅體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說。
據第七次人口普查統計,南海區常住人口中60歲以上老年人口35.67萬人,占比9.73%。這意味著,南海即將進入中度老齡化社會。而南海藝術節選址的重點區域太平墟與平沙島,正是西樵老齡化最為嚴重、村委會收入與人均分紅相對較低的村居。
在期待以藝術節煥活鄉村的同時,鄉村也在以自身的生命力在反哺藝術。溪流中隨處可見的無篤螺、枝繁葉茂遮天蔽日的千年榕樹、紅磚青磚的雙層舊樓……西樵鎮獨有的風物作為文化意象全都融入在藝術家的呈現當中。
盡管大地藝術節的參與者皆為享譽海內外的知名藝術家,但當地人也在身體力行地踐行著文旅場景中的“文化在地性”。
在太平墟為游客進行導覽和講解的是兩位帶有濃厚南海口音的當地姐妹。她們年邁的母親至今還生活在這條老街,在義務投身于自己熱衷的文旅“事業”之余,她們也得到了更多的機會來陪伴母親。
藝術節項目相關負責人意外地發現,游客對當地村民“非專業”的志愿講解有非常大的包容性。“大家非常樂于去和這些講解員交流,這樣他們也能更直觀地感受當地文化。”
藝術節照亮夜經濟
大地藝術節一方面喚醒著南海鄉村沉睡的文化資源,一方面也為照亮城市“夜間經濟”留出了想象空間。
南海區于2022年6月印發了《關于進一步推動夜間經濟發展的實施意見 》,計劃將南海建設為廣佛都市商圈夜生活地標集聚區。
自2023年4月“樵湖夜色晚8點”首場晚會在西樵聽音湖畔舉行以來,未來8個月的每周六晚,西樵都將如期舉行一場晚會。隨著宋城演藝佛山項目的開業,聽音湖將可能成為西樵夜間經濟的成長引擎。眼下,在千燈湖市民廣場,一座高達12.8米的夜光醒獅頭占據了C位,一個城市新IP和潮玩新地標呼之欲出;酒店湖景房的陽臺下環繞著湖邊小夜市,燈火璀璨、悅音不斷。
與此同時,敏銳地與年輕人的生活方式進行密切鏈接,也可能給人文與商業的深度融合爭取更多時間。據統計,2022年,南海舉辦的千燈湖環宇城啤酒節在3天之內的客流量突破30萬人,銷售額達至1500萬元。
放眼中國,藝術鄉建已經不是新鮮概念,而以大地藝術節為支點,撬動全域文旅產業的成功案例卻不多見。大地藝術節未來能在多大程度上促進城產人文融合、服務于建設嶺南文旅產業集聚區發展的目標,值得期待和想象。
“如果能將 ‘南海大地藝術節’轉化為‘藝術的南海’,將大地藝術打造為全域旅游和一種生活方式,以藝術娛樂體驗、藝術酒店、民宿、藝術美食、藝術巴士提升整個南海區的藝術調性,可能會成為南海的核心競爭力。”在日前舉行的2023攜程文旅產業聯盟南海大會上,時代文旅首席戰略顧問熊曉杰做出了這樣的建議。
展望:地產文旅新業態
“藝術節進來了之后,我們還想在平沙島引進一些消費型的業態和商業業態,現在平沙最大的問題它其實是有一定的自然客流量,也有一定的內容的,但是它沒有消費場景。”平沙島項目負責人如是說。
平沙島是宛若一片葉子的小島,與城市喧囂隔江相望,全島身處生態紅線范圍之內,在這里僅有的20畝點狀地塊,稱得上平沙島上最為稀缺的資源。而要以此為基開發出真正的給平沙島的村民帶來收益的生態景觀項目并不容易。
“點狀供地的模式如果能夠探索成功,后續能夠持續推廣,相信可以給平沙帶來一個質的改變。” 與此同時,平沙島上聚集了25間青磚房的三條傳統民居巷,也在可以暢想的藍圖之內。
疫情之后,國內文旅行業正在進入復蘇與變革重生的窗口期。與此同時,一路高歌猛進的地產項目進入冷靜期。
在此背景下,地產與文旅如何能夠長期交融,如何整合產業上下游資源,賦能目的地文旅產業投資能力提質增效、迭代創新也是未來留給南海的待解命題。
自2019年,國辦發41號文件《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激發文化和旅游消費潛力的意見》中明確提出:順應文化和旅游消費提質轉型升級新趨勢,深化文化和旅游領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這方面,南海區正在思考探索一條以三產帶動一產的路徑。從2021年“桑園圍水脈”復興計劃,到2023年4月的“水上南海”,都清晰指向廣東南海目標視野中的文旅新業態。
按照規劃,南海大地藝術節計劃舉辦5屆,每兩年為一屆,從小全域逐步擴展為全區所有鄉鎮街道,深挖資源稟賦,以期形成具有南海特色的全域性地域型藝術節。未來十年當中,藝術品如何更新、疊加和維護,如何維系和提高鄉村、景區的復游率,人流與商業的增加會否影響藝術節的后續表現力……都將是未來主辦方和南海政府需要面對的問題。
不過,“最終我們還是要把文旅事業的發展跟鄉村振興中國式的現代化推動共同富裕結合起來,使人人都是文化的承載者,文明的傳播者,人人都在文旅事業中得到切切實實的意義。通過文化振興推動整個鄉村振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