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戶登錄后自動創建賬號
登錄目的地小交通肯定是剛需,只是哪種方式能最大地滿足1.2億人次的出境游人群,并能在海外快速規模化擴展,會是創業公司要面臨的考量。繼租車、包車兩種模式之后,蝸牛邦認為,仍有大部分人(diao)群(si)是不會選擇租車或包車的,而面對日漸增長的散客群體,蝸牛邦想打造串聯起目的地POI的巴士網絡。
就像現在我們乘坐的公交車,按照時間表發車,在城市內來回穿梭,只是蝸牛邦的每個站點是當地的熱門景點,路線沒那么多、系統也不過于復雜。用戶購票后,可以在規定的時間段內(比如3天)任意乘坐,從一個景點到下一個景點,一路上的景點站都可以上下。而且在用戶這端,用戶還能看到巴士到站的時間表,更好地掌控行程。
不光交通問題,蝸牛邦還能幫用戶解決行程規劃的痛點。創始人戚維懿表示,絕大多數出境游用戶會去的地方是有共性的,蝸牛邦的站點就是這些大部分人都會去的地方。當這些目的地POI用交通串聯,并且可視化地呈獻給用戶,那么在行前不用耗費大量時間做地點標注、時間規劃,用戶只要買張車票,就能跟隨路線玩到該玩的東西。未來如果可以,他們也會新造個性化的主題路線。
在滿足用戶需求這邊,蝸牛邦確實具有吸引力。但是整個項目落地,似乎也并不容易。
由點到線、線多了才能交織成網,而蝸牛邦尚處初期,目前只在泰國清邁、芭提雅、普吉島等地開設了1-2條城內巴士路線。這些巴士來源,戚維懿表示,第一輛中巴車是來由自己采購,接下來的幾輛巴士和司機是從在當地(按月)租賃來的。這樣一來,蝸牛邦不僅投入成本較高,路線怎么安排、車停在那兒、幾個小時發一班等,也都是需要考慮的問題——產品和服務都比較重,而且難以快速規模化。不過換個角度看,前期蝸牛邦只有參與到每一個環節的把控,在之后才能進行路線的迭代和調整,并且更好地復制到別的地區和國家。但有一點,巴士網絡在東南亞等公共交通不發達的地方或許受用,但在歐美等地或將面臨更大的阻礙。
關于商業模式,戚維懿目前是沒想通過車票來掙錢,而是將服務做扎實之后,通過目的地產品來盈利。即,巴士作為一個空間載體,鏈接到了這么多游客,在車內做景點周圍、或者城市內吃喝玩樂的推薦(廣告),蝸牛邦能賺取商家的返傭。
目前蝸牛邦在線上的流量主要來自窮游,它是窮游商家,接下來也將上線自己的移動端應用。團隊創始人戚維懿曾創建過本土服務設計公司,也曾是IBM高級顧問、SAP研究院高級工程師,聯合創始人朱偉華擁有16年旅游行業經驗,曾創辦過多家旅游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