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戶登錄后自動創建賬號
登錄幾年前,我從Google出來創業,做團購。花了900萬美元,把嘀嗒團做到市場前十。但在千團大戰里,我們失敗了。現在看起來,我們犯了八大錯誤。這些錯誤對于現在做嘀嗒拼車,都是珍貴的教訓。
第一,我們對當時整個市場最終格局的判斷是錯誤的。我們覺得,團購是一個地域性很強的市場,你這邊強點,我那邊強點,所以不會是寡頭格局,可能是多頭格局,十幾家百花齊放,那么大家都有生存空間,規模不是那么重要。
現在來看,在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的時代,如果你以技術作為產品和業務模式的支撐,就一定會是寡頭格局,而且形成寡頭的時間會越來越短。第三名只有10%,第二名也一直量往下掉——當然它們都有價值,但老大的價值才會越來越大。
作為公司的老大,這是我當時犯的最大的錯誤。這是最核心的錯誤,帶來后面一系列的問題。
第二,我們精細化偏重了,總想著少花錢多辦事。當我的速度、成本控制和我的精細化控制產生矛盾的時候,我偏向于慢一點,效率更高一點,成本更優化一點。當你這么去運營的時候,規模一定越來越小。當你小到連融資都很難,沒人愿意來看你的時候,就不存在小而美的空間了。
任何一個創始人,他對錢都是很敬畏的,要負責任的。撒錢撒得嘩嘩的,大家都覺得心疼得不得了,在批預算的時候都會想想。剛開始,都會說“沒事,砸,沖,咱們一天把它打下去,誰怕誰啊,拼刺刀干唄”,誰都會這么說。可是等到下面把預算報上來,你會想半天,真要花這個錢嗎?你會痛苦地思考半天。很多人可能花了兩三筆之后就會說“哎呀,咱們收一收吧,看看情況怎么樣”。
現在,雖然我每次批錢的時候還是再三思考,還是膽顫,但到了最后,前面的經驗教訓還是提醒我:“應該花,這時候的錢是成本最低的錢,效率最高的錢。”如果沒有那次經驗教訓的話,我就不會這么做。所以,大指導思想定完之后,真正操作的時候我們的膽量更大,內心也強大了許多。
打撲克的時候,你玩的是籌碼,誰都能充大頭,誰都英雄好漢、豪氣沖天。但是真金白銀放在那兒的時候,就不一樣了。只有經歷過,你才可能那么堅強,那么堅定。
第三,在這個生態系統里,到底是用戶重要還是商戶重要?雙邊都很重要,但要真那什么的時候,誰優先?我們在團購的時候認為,商戶第一,用戶第二。因為我們覺得,最終的服務是由商家提供的,只要商家的服務好,我就不愁用戶。所以,我們很偏向于商家的服務和支持。
那時候,王興明確說了,“用戶第一,商家第二,團隊第三”。現在看,他是對的。用戶是上帝,他花錢消費,你只有滿足他,讓他的體驗最好,你才能夠獲得用戶,他才愿意在你這兒花錢。你有了這些用戶,商家一定還愿意跟你合作。
當時我們犯了錯誤,花了很多時間做商戶這一塊。我們找了一些做提案的人,為商戶做市場方案,用戶群體啊、定位啊、怎么吸引人流啊,弄一大堆。早期的時候,我量不是最大的,只是六七名,但商戶都愿意跟我合作。可是,合作了一兩個星期之后,他們就不愿意跟我玩了,因為我的量太小了。人家還是愿意跟量大的合作,說你確實給了我一點價值,但是那么多團購平臺我都去弄,多煩啊,服務員得培訓記住這個是嘀嗒團來的、那個是美團來的,四五個下來他就記不住,混了。
到今天做拼車,這個事情就變成是,乘客更重要還是車主更重要?我們的態度是,一定要讓乘客能打到車,讓乘客的利益能夠得到最好的保障。這個觀念并不是每個人都認同,或者認同了也不是這么執行的。但我們很多決定都是按照這個來的。
比如說,在嘀嗒的系統里,乘客有權隨時取消訂單。原先,我們規定半小時之后就不許取消了,后來想想,既然都可以取消了,何必還半小時不半小時的呢?只是說,車主這邊可能跑冤枉路了,我平臺再補償他就完了嘛。這么著,我連30分鐘的限制都沒了。
于是,會有車主向我們表達不滿,說我都開那兒去了,干嗎給我取消啊;或者說,憑啥乘客可以取消訂單,車主不能取消訂單啊。我們都聽進去了,就是車主被用戶放鴿子了白跑路,這個問題怎么解決?我們在產品上提了無數次方案,無數次被否定。因為一評估,整個流程走下來,還是會造成很多交付上的問題,讓很多正常的情況變得非常復雜。所以,現在我們只能提供人工服務,力所能及地對車主進行補償和安撫。
第四,我們以前在技術上投入不夠,用人堆。那會兒人最多的時候1300人,比起三五千人的還是毛毛雨,但是對于一個小團隊來說還是挺多的了。當時的思路是說,哎呀,為了快對吧,上人唄,不行起碼先弄起來。我的客服、支付、運營、編輯,人用得都挺多,全國有小兩百個編輯。
后來我們發現,從中長遠來看,成本又高,效率又低,出錯比例還大——人嘛,免不了出問題。我們的后臺在所有團購里面是最弱的,也很難規模化。
現在,我們能用技術和產品解決的事情,決不用人。以前我們1300人的公司,技術就十幾個人。現在公司60多人,技術有20多個,遠遠不夠,還要加,加大技術投入才有效率保障。只有技術不可能解決的,比如地推,我們才會毫不猶豫用人。
第五,以前我們比較偏重于規范和流程,因為我們外企出來的比較擅長這個。但是后來發現,如果你剛開始規模小的時候,特別是發展快的時候,過于規范和嚴謹,反倒是一個掣肘。
這不光是影響你圈地的問題。其實,你要規范和嚴謹,無非是希望效率高、少出錯。實際上,在高速發展、規模不大的時候,你過于規范的話,不光是把速度拉下去了,就連高效率也沒看到。你得在合適的階段配以合適的規范、合適的流程。這個沒有一二三,很難很難,但至少我們意識明確了,不能照原來那么干。
第六,我們原來什么都是自己搞,好控制嘛,客服也是自建的。折騰半天,速度也不夠快,也不夠專業,亂七八糟的。
現在,我們干脆把客服外包(注:截至2015年4月底)。如果外面能夠提供很專業的服務,又不是我們十分核心的,就盡量用外部資源,以合作的方式去做。我們自己的人就可以更加精干,管理得更好,也更加高效。
第七,千萬別到沒錢了再去融資。那時候你可能有點抓瞎,就不從容了。應該在子彈還比較富裕的時候就去融資。
當然了,你的估值和融資到底怎么平衡啊?非得要一個高估值,還是說隨行就市,錢拿到再說?這不是個新鮮事兒,大家都在說,但是呢,這些事發生在你身上了,想法肯定就沒那么從容了,就沒那么聰明睿智,說好我就拍了——我也會那樣啊,當然拿錢最重要,我不在乎估值什么的。但事情真擺到眼前的時候,又不一樣。這就是人性,誰都想利益最大化,誰都想估值高稀釋少。
原先,我們預估團購這個市場競爭沒那么激烈,發展沒那么迅速。所以,我們設想的融資節奏是,2010年7月拿TERM,10月CLOSE,然后到2011年底再融一筆錢。等融到這筆錢,就把原本的代理商收回,改成直銷的模式。
結果,人家拉手網在2010年12月底就完成了兩輪,到2011年1月,人家宣布10億美元的估值融了1億。當時我們覺得,吹牛吹得還挺大,太離譜了。結果人家是真的啊,想著下半年就上市了。所以你看,我們當時對于競爭強度的估計,對于發展速度的估計,都太那什么了。
知道人家是真融了1億,我們就開始緊鑼密鼓地去找錢,那當然手忙腳亂了。人家拿到了,你就沒有了,而且人家拿到了,發展速度噌就上去了。2010年12月的時候,我們的交易量還是第二,有14個城市。但人家融到錢之后嘩一下就弄到100個城市。我們就瞎了,規模一下子也拉開距離了。
原本有一家要投我們,三千萬美元,都談好了,就差簽字,最后一哆嗦了,又沒有了。最后IDG給了我們600萬美元的貨銷貸款,所以前前后后加起來,我們一共就900萬美元。
這也是之前一個很大的經驗。如果沒有這個經驗,我再去做的時候還得犯錯誤,還得糾結,快慢啊、節奏啊、老那么快干嘛啊??你想想我們現在,嘀嗒拼車去年7、8月份A輪,今年1月B輪,5月C輪,D輪我們也得這么干。
O2O拼的就是產品、執行力和錢。你前面兩個再優秀,沒有子彈你也會死。當然,很少看到前面兩個不行還拿到錢做成了的,那是烏雞變鳳凰,沒有。本來就是鳳凰,再弄來兩個金翅膀,就助力飛起來了。
大戰在即,幾乎每個周末,嘀嗒拼車的辦公室里都有人
最后,這幾年,我對速度、規模和效率的理解是有變化的。以前剛開始做的時候,肯定是效率第一,其他兩個跑后面去了。現在,我們肯定說速度第一,規模也是第一,要以最快的速度達到最大的規模,效率要擺在后面。你會發現,在這個時間段里效率可能是低的,但在更長的階段里,這個效率是最高的。
這幾年,從千團大戰到拼車大戰,從一個風口走到另一個風口,感觸還是很深得。這個行業規模大不大?是不是能夠迅速地做起來?這兩個判斷成立的話,所有創業者和投資者都會蜂擁而入,激烈拼殺。這里面,團隊要足夠拼,要足夠冷靜,別到時候被一個勝利沖昏了頭腦,犯多元化的錯誤,犯驕傲自滿、固步自封的錯誤,或者別人出了一個什么招,你亂了、慌了,拍板拍錯了。
當所有這些問題都發生的時候,壓力最大的人是我。那時候,我就一個人去爬香山,把腦袋放空,什么都不想。因為你一想就腦袋疼,天旋地轉的,好家伙,怎么想也想不出解決方式了。你要在公司待著呢,反倒還受影響,讓大家看到你臉色不好,可能又要出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