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戶登錄后自動創建賬號
登錄1、不是所有的燒錢都是有效的。
燒錢能拉來客戶,但真的能拉來用戶嗎?燒錢的方式和針對的人群不對,即使花了再多錢,也是在交學費。
為什么呢?答案很簡單,拿美甲舉例,一分錢做美甲,是個女生就會想做,但她們全部是會定期消費美甲項目的核心用戶嗎?人是抓來了,但怎么找到真正的用戶?
免費之外多一種可能:付費業務
免費模式為你帶來了足夠多的客戶,現在就需要在他們當中甄選出你真正的用戶是誰,用一個你們精心策劃的用戶大禮包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用戶是否有下次下單的沖動?
2、選好地點,提高效率
這里最值得舉例的就是滴滴打車了,還記得它剛開始做推廣的時候,也就是兩三年前,那個時候我們的手機還沒有4G,司機也沒有在車上裝一些七七八八的東西,用一次滴滴打車在使用現金付款的人看來,簡直有點怪異……而且因為網絡不太好,大家還頻頻掉線,黑馬哥有幾次就因為支付進度緩慢和司機大叔瞪眼互望若干分鐘。(據說,滴滴CEO程維在早期推廣滴滴的時候也遇到過這種尷尬的時刻,在展示產品的時候手機十秒鐘都沒反應,后來他想到一個小妙招:帶兩個手機做展示,哪個先響就用哪個。)
隨著時間推移,滴滴在司機群體中逐漸普及開來。后在滴滴地推秘籍之類的文章中,黑馬哥發現他們早期的推廣策略就是,在機場,火車站,南站,堵司機,做宣傳,現場演示,你有沒有見過他們拿著電腦向司機們宣傳“打車軟件好”的場景?當然,今天我們是看不到了。
前幾天,黑馬哥在家附近重溫了類似場景。這次創業公司是向我們小區的大爺大媽們推廣“兼職做飯”的好處,邀請你當兼職大廚,充分利用退休時間,在家就能賺錢云云。附近一位大爺還跟老伴游說,你也甭每天廣場舞了,搞搞這個項目我看行,而在創業一哥黑馬哥的眼里看來,這豈止是個小的兼職項目,這要是做大了,那又是一個分享經濟。
可見他們的推廣策略就是:小區門口,先做平臺一端,即大爺大媽,等他們來了,再喊人來吃飯。
你要找什么人群?找到他們經常出沒的地點,逮住他們。
3 、看看互聯網老兵們,早期都是如何做地推的?
業內傳美團有一支地推鐵軍,他們從阿里挖人的案例也早被津津樂道。美團地推做得好,其實想想道理很簡單:早期餐飲消費類的商家并沒有太多聯網意識,互聯網公司從業人員只有拿著機器一家家上門游說,當然,現在互聯網公司們再做地推的時候不用這么費勁了,也不用向奶奶解釋說自己真的不是在“小區里、一群人,幾臺電腦,大家都像打雞血一樣興奮”的傳銷公司了。感謝拓荒者。
滴滴打車程維:師傅,你有智能手機嗎?
(程維語)在北京西客站,嘀嘀打車花了3000元租了一小塊地方做站點,出租車流水一般地慢慢駛過,司機不能長時間停留。地推帶著筆記本電腦沖上去,敲著玻璃窗,問:師傅,你有智能手機嗎?司機說,沒有、沒有;地推就塞一張傳單進去,有智能手機就打這個電話給我,我幫你裝叫車軟件。有智能手機的,就直接從筆記本里拷貝安裝包,用戶名就是司機的手機號,密碼是原始密碼,讓司機照著傳單上的步驟回家學。
大眾點評聯合創始人李璟:火鍋的平均毛利是多少,你造嗎?
(李璟語)為什么需要地推呢?原因很簡單,服務業是做長尾的,客戶數量巨大。像做軟件的,幾十個客戶就能做(占)到(公司)業績的百分之五六十,但在服務業不行。上海有幾萬個餐廳,一兩個餐廳不(可)能占到總銷售額的百分之七八十,28原則在餐飲業并不是那么恰當。因為數量多,每一個商戶產生的業績和其他行業比相對比較小,必須要一個個去溝通,要很多人來做這件事情,必須要有大型的地推團隊,把整個長尾給抓緊。
在我們業務團隊內部,有一個龐大的組織叫做營銷學院,職責主要就是幫我們的員工進行專業化和職業化的培訓,盡快熟悉兩個方面的內容:一個是要熟悉互聯網知識。因為大眾點評有不同的產品線,不止有團購,還有廣告、優惠券。業務員就要清楚地知道,不同的產品在商戶的營銷、銷售行為中能夠發揮什么樣的作用,應該怎么來做一些安排。第二個就是熟悉相關行業的知識。比如說和火鍋店打交道的業務員,需要對這個行業的知識非常了解,比如火鍋的平均毛利是多少,旺季、淡季是什么,旺季什么菜可能比較緊俏,什么菜銷售不好,不同季節,哪些(產品)毛利高,哪些毛利低。還要清楚的知道,開店的時候做什么樣的促銷對產品有幫助,是打八折,還是打七折,還是送一個菜。這些知識業務員都是需要理解。
一個好的地推團隊,往往對行業環境和客戶的業務模式非常清楚,只有這樣,他才能和客戶進行有效直接的對話。大眾點評在這方面給出范例。
餓了么創始人張旭豪:地推團隊可以自己決定需要多少錢
2014年餓了么創業初期,400人的團隊,地推人員就占了50%,餓了么親身驗證一個成功的O2O項目就是靠強大的地推軍團搭建起來的。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候張旭豪表示,餓了么的地推法則之一即是:給予地推人員充分授權,同時每個人對自己的推廣效果負責。
(張旭豪語)我們給予了一線地推人員充分的授權,包括費用分配、后臺的整個系統操作等,每個人對自己負責任,我們建立起了很完整的內部數據平臺,對于整個推廣過程進行有效的控制。我們是從自己騎車給人跑外賣開始做起的,大家從來不怕麻煩不怕累。
黑馬哥還在網上看到早期用戶對餓了么的一則評價,用戶也觀察到了餓了么早期的推廣模式,其中還提到打dota太晚而忘記吃飯的用戶場景,十分有趣:
(某用戶語)餓了么主要還是通過覆蓋寫字樓和學校進行擴展的,當初讀大學時,幾乎每個月都能收到餓了么的傳單,這名字也挺好記的。有次打dota沒下去吃飯,真餓了,然后沒找到外賣傳單,就想起餓了么,打開網站訂了幾份外賣,體驗還不錯,就一直用下去了。沒想到發展速度這么快,只能說剛好趕上了移動互聯網的O2O大潮,上車了。
美團干嘉偉:美團地推鐵軍是怎么煉成的
2011年,王興6次拜訪干嘉偉,終于從阿里挖來了這位管理牛人。他到了美團之后,補齊了美團在人員管理上的短板。
(干嘉偉語)業務策略其實沒有什么太復雜的,無非是先抓拜訪量,然后再抓有效拜訪量,先有量再有質。我們每天早上拿出半個小時開晨會,然后晚上把大家叫回來,把一天碰到的問題去跟你的主管經理一個一個過,解決你第二天的問題。這些東西很多公司都在做,只不過做的質量和堅持的程度有差異。
總結,在創業早期,特別是O2O項目,地推的執行力,對于細節的考慮,往往成為制勝關鍵。就連一張傳單的發放也有著極其復雜的邏輯和技巧。請看下面一位推廣人員的自述:
用戶拿傳單的場景,需要再被拆分成三個細分場景:
選擇接受傳單的場景
閱讀傳單上的內容的場景
根據傳單上的內容做出行動的場景
在這三個場景中,第一個場景的優化可以提高發傳單的接受率;第二、第三個場景的優化可以提高傳單的轉化率。在每一個場景上提升3-5倍轉化率,最終就可以帶來20-40倍的轉化率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