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戶登錄后自動創建賬號
登錄有些成功,不可復制
滴滴出行可謂是共享經濟的典范,它通過技術手段,將供需雙方進行匹配,達到雙方收益最大化,其本質是利用互聯網將人的智慧、能力、經驗轉換成實際價值。在滴滴出行嶄露頭角后,各種圍繞衣、食、住、行、用等基本生活需求的創業項目紛紛效仿它的玩法 “活躍”起來,如美甲、家政、代駕、陪跑等。不考慮是否剛需、高頻、標準化服務,總以為只要建好平臺再匹配上社會閑散資源,就可以坐等 “金主”來買單了。但是,結果呢?
之前道哥在論證家政O2O能否復制嘀嘀出行的奇跡時,曾分析滴滴出行的成功源自天時、地利、人和,是不可復制的:①BAT巨頭為布局移動支付市場下了滴滴出行這步棋;②Uber當時緊逼促成資源整合戰略;③巨頭的現金流支撐補貼大戰。
今天,筆者拋開之前道哥論過的道,僅從滴滴出行的行業特征,再次談談它為何不可復制,分析垂直細分O2O創業項目復制的難點所在。希望能給那些在垂直細分領域渴望簡單復制就能成功的創業者們提供一杯“醒酒茶”。
小貼士:效仿的難點所在
是否剛需
剛需,就是適用于全民。比如打車,趕時間、不想擠公交、買不起汽車等,這時選擇打車就最方便。但相比之下,很多上門服務的創業項目就并非剛需,如上門廚師。因為吃飯可以通過叫外賣、去餐廳、自己動手等方式搞定,畢竟大部分人的需求是吃飽即可,上門廚師的需求不夠剛性,在高逼格宴會時才會選擇。
而如果連項目存在的需求都不屬于全民性,那就無法實現需求方與供給方的快速匹配。同時,如果失去了存量市場的優勢,那么在建立初就要不斷開拓自己的增量市場,又有多少創業公司能承擔這樣的重擔呢?
是否高頻
早在一年前,雕爺就在其文章《O2O的勝負手》中提出“低頻打不過高頻”的論斷,因為在APP時代,打開頻次高就是鐵律。比如代駕項目,相比于打車或專車,對于99%的普通人而言打車的頻次遠遠高過酒后代駕的頻次。更別提要是某天滴滴出行延伸出代駕服務,那代駕平臺還有多少存活空間?
是否標準化服務
標準化,一方面來自行業特性,另一方面來自供需雙方對服務的判斷標準。例如打車,因為服務提供者水準差距不大,所以打車屬于服務相對較標準化的行業。消費者對標準化的服務幾分鐘就可做出決策,而且即使決策失誤也不會引起較大的損失。
相反,服務提供者的水平、需求方的述求、服務效果的評判標準等差異較大的家政、美業等,都屬于很難標準化的行業,用戶不能迅速做出決策。同時,因為無法判別提供方的技能水準,用戶容易轉向對價格和平臺評價內容的關注。這意味著,平臺運營商需要花大量的精力建設平臺的評價體系,還要用燒錢方式獲取增量用戶和保有存量用戶。
當然,難點遠不止上述三點,還有巨頭的兼并、競爭下的擠兌、過度垂直的風險等等。
共享經濟的意義在于資源共享后提高了效率。因此,一個有價值的垂直細分O2O項目應為了效率而生,而且只有當商家與消費者雙方效率都提升后,才是真正具有意義的。如果每一個創業者以此為標準去檢驗項目,就會發現滴滴出行不是一個可以簡單照搬的模板。
筆者建議創業者們去真正了解共享經濟商業模式的精髓,再結合項目所在行業特征考慮其具體的應用價值。否則,一切的生搬硬套只會讓自己成為創業大潮中的一具“尸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