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戶登錄后自動創建賬號
登錄暴風魔鏡的辦公樓在知春路附近。新官上任的黃曉杰選擇在這里,以CEO身份做第一次正式的對外專訪。
上午他剛和馮鑫開了很久的會。據說馮鑫一般很少會出現在公司里,但只要一出現“兩個人就會聊非常久”。9月中旬,黃曉杰加入暴風魔鏡,title還是COO。現在,馮鑫是真的把 VR 大旗全部交給這位被他視為“下一個雷軍”的人了。
而升任 CEO 的黃曉杰明顯很忙。我們按采訪約定時間到的時候,他在開完會又在外面見了客戶吃飯。等了一杯咖啡的時間,這位原天天動聽創始人終于到了。
“這個行業還很早期,靠一家公司是做不起來的,我們很樂意見到國外三大廠商能為這個行業吸引到更多的用戶和消費者。”明年3月份,Oculus、HTC以及索尼將會集中發布各自的 VR 設備。這對 VR 行業來說無疑是檢驗市場最有代表性的一個時刻。黃曉杰也把這樣一個時間節點稱為市場教育的最佳機會。
但黃曉杰對這三家國外頂尖公司并不抵觸的原因可能還是各自側重點不太一樣。“他們都是做的 PC 版的VR,我們專注的是移動VR。移動 VR 在我們看來一定會是未來的趨勢,如果未來市場夠大的話,我們相信移動 VR 可能會占到整個市場的90%。我們是認準了移動這個大方向和大趨勢,然后從頭一點一點開始做。”黃曉杰這樣告訴36氪。
此前他曾把暴風同樣在研發的一體機稱之為移動 VR 的補充方案。在他看來,現在需要一大堆數據線連著電腦的那些頭顯還只是過渡階段的產品,移動 VR 顯然更有潛力,因為它更方便,使用場景也更多。
“PC的性能當然比手機要好很多。但事實上大部分消費者都不是重度游戲的受眾,對計算資源的消耗也不需要那么多。移動時代興起的手游就是最好的例證。更輕量的交互、更簡單的游戲內容、更少的計算資源,這些對大部分用戶來說是足夠的。但很多人忽略了這一點——當然,重度游戲還是會有垂直的市場,那些發燒友級別的玩家們。不過話說回來,手機硬件的性能也一直在進步啊。”
把視角放得更宏大一些,黃曉杰口中的“移動 VR 的未來”或許會更具象一些。他談到虛擬現實作為下一個計算平臺,其中存在三個階段的機會:最早期的第一個階段是大平臺的機會。這是基礎結構。這時候成長起來的大都是一些工具類的產品;然后第二個階段是垂直類產品的機會,比如視頻、游戲等等;最后就是更深度的生活服務了,比如O2O。
PC到移動時代的演進過程很符合這三段式的進化論。而且這樣看,移動技術帶來的紅利現在已經用到了第三個階段。被寄予眾望想要取代手機的虛擬現實也剛好到了開始醞釀那批第一階段的平臺公司的階段。“現在大家一定都是做平臺,早期才有出現平臺的概率。而且平臺的潛力也更大,它能長出新的東西。”
黃曉杰給我舉了 PC 和移動時代的例子:瀏覽器是 PC 時代的大平臺,人們每天花費在瀏覽器上的時間最多。這里掌握著各類信息和服務的入口,所以后來這里陸續長出了搜索引擎、電商網站等等等。到了移動時代,Facebook、微信這樣的社交網絡抓走了人們原本花費在瀏覽器上的大部分注意力,因此他們也能長出新的平臺。未來的 VR 也是這樣。
不過從抓取主流群體的時間和注意力來看,主打沉浸式體驗的 VR 或許不如AR。你不可能在坐地鐵、走路的碎片時間里戴上 VR 頭盔。即使是無線版的眼鏡盒子,大部分的使用場景應該還是會在客廳這樣的室內場景上。所以,能讓你同時看到現實環境和數字內容的AR,或許才真正具有“移動”的屬性。黃曉杰同意使用時長這個問題,他簡單的說“暴風現在也有在做 AR 方面的東西”,但沒有具體透露更多的內容。
事實上,暴風真正在做的都是更宏觀層面的東西。我們在之前的采訪里寫過,暴風切 VR 市場的思路是緊抓先發優勢, 先用足夠低的門檻切足夠多的用戶,然后利用資本和大公司的優勢,通過更省力的方式來整合整個產業鏈上下游的資源,最終做 VR 大生態。
所以,作為國內最有知名度的一家 VR 公司,即使暴風被圈內人士吐槽過許多“技術不行”、“產品體驗不好”,他們或許仍然是國內最有希望做大的選手。鏡架的 VR 方案是 PC 版、一體機和移動版三種類型里技術含量最低的,也是用戶更愿意更換的低端方案。暴風選擇這種方案,是拿圈下主流用戶的先發優勢和拿資本做大生態的優勢,去換打磨產品升級技術的時間成本。
這對那些低著頭一心專研技術的小公司來說幾乎是殘忍的,它意味著——即使小公司花費大量的時間精力最終研究出了頂級的技術和產品,也許仍然沒有辦法阻止利用先發優勢和資本優勢去吸引上下游資源的暴風。在商業世界的規則里,技術對這家大體量的公司來說只是一件現階段并不那么著急的事情。
所以當我問道,如果同樣是鏡架類型的三星 Gear VR 進軍國內市場,暴風會怎樣反應時,黃曉杰先是坦率的承認暴風在技術上的劣勢。“三星 Gear VR 因為有 Oculus 為他們做底層技術上的修補和調整,所以它現階段的體驗確實比較出色”,但他臉上并沒有多少擔憂的神色,“不過我們相信中國市場一定會需要本土化的 VR 廠商。特別是 VR 這種跟內容強相關的平臺。硬件性能和產品體驗上的東西,我們會慢慢迭代。”
暴風更急的事情在于生態的建設和產業鏈上下游的整合。他們自己做完基礎的硬件后,試圖用更省力的方式去完成這件更大的事情。這種更省力的辦法是合伙人模式和戰略投資。
合伙人模式就是之前馮鑫說過的“沒有老板,包產到戶”。“其實有點像孵化器吧,這里會入駐很多團隊,做的事情各種各樣,都跟 VR 相關,硬件、軟件和內容,定位解決方案,手勢識別這些輸入輸出方案等等,都有。每個團隊他們自己的項目自己負責,直接向 CEO 匯報就行了。”黃曉杰告訴記者。
至于戰略投資,就是更常見的一種方式了。暴風此前和松禾成立了一支 1000 萬人民幣的獨立于暴風魔鏡之外的 VR 投資基金,主要投資游戲內容。在被問道 1000 萬人民幣用來投內容會不會太少時,黃曉杰表示,“對國內大部分 VR 游戲團隊來說,最主要的困難就是資金。我們投的這些項目基本都很早期,所以對金額的要求其實不會太高。當然,現在才剛開始,我們后面會肯定會投入更多的金額來扶持更多的內容團隊。”而除了游戲基金,暴風也會向合作方提供流量和技術支持。
VR是一塊太大的市場,整個產業鏈很長,中間環節多且復雜。我問暴風用什么樣的思路去選擇并整合硬件、軟件、內容這些多方資源和生態,黃曉杰給了我一個很簡單的答案。
“核心邏輯只有一條:對平臺的UV、用戶增長到底有多少好處。當然,很多基礎性的工具和產品,比如播放器,沒辦法用這個標準來衡量,但對內容來說,我們主要就看接入相應的團隊后,到底對平臺的增長效果怎么樣。公司每個獨立的部門和團隊,對平臺的貢獻都是可以通過數據量化的。”
這種更省力的平臺型做法,好處在于能夠跑得更快。最直觀的表現在人員增長速度上。年初從母公司拆分獨立出來后,暴風魔鏡到現在已經有三百多個人了。因為工作人員太多,沒有空余的會議室,我們采訪時只好在一個不大的體驗室里進行。“這一層樓現在都是人,已經坐不下了,隔壁那棟樓里也有我們的人”。
在今年年初采訪馮鑫的時候,馮鑫曾有不小的擔憂。因為做 VR 生態這事,小米、愛奇藝這些大玩家也瞄上了,他擔心暴風會失去先發的優勢。
隨著這一年過去大半,現在往市面上一看,真正在做生態、整合產業鏈的其實還是只有暴風一家。這里有很大的一個原因可能是小米今年因為自己出貨量的問題,沒有太多的精力顧及到 VR 這塊。或許也因此,黃曉杰對小米等手機廠商的擔憂也比年初的馮鑫稍微減少了一些。
“手機廠商去做 VR 這件事,本質上的訴求還是集中在手機產品上。他們更多的是希望 VR 能帶一帶自己手機的出貨量。但我們不一樣。我們是完全寄希望于 VR 這個新興的技術。我們想做的事情更純粹更徹底。”這也是黃曉杰并不擔心三星 Gear VR 的另一個原因。
但暴風現在有足夠的理由需要跑得更快。明年國外三大廠商發布自己頭顯的同時,很有可能也會選擇國內的某些廠商進行合作。Oculus據說已經在和小米接觸了,在高端機有不錯成績的華米和三星 Gear VR 也有可能會擦出火花。
對暴風來說,今年也許會是還能喘息的最后一年。在這段空白的時間窗口,他們必須抓緊時間做出點什么。18號暴風將發布第四代鏡架,但除了產品,生態上的動作可能更重要。明年,大戰或許真的要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