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戶登錄后自動創建賬號
登錄大數據是個很熱也很大的話題,但我想從一個冷門的事兒說起,NGLY1基因變異。
一位美國的父親Matt,他的兒子Bertrand是首位確診的NGLY1基因變異患者。由于沒有任何關于這種病癥的資料,Matt通過社交媒體網站找到了斯克里普斯研究所的生物信息學家們,他們正在建立一個關于罕見病的資料庫,需要招募志愿者來完成這個工作。Matt本身也是計算機科學教授,非常渴望能通過這種共享數據的方式發現治療兒子疾病的方案,并且能夠以此幫助到更多的NGLY1患者。功夫不負有心人,Matt關于Bertrand的診斷經歷的文章在確認新的NGLY1患者方面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另外一位來自密蘇里州的母親Eileen,她的兒子Benjamin也是一個NGLY1患者。盡管醫生們給Benjamin提出過多種治療方案, 但仍沒有康復的可能,Eileen因此加入到這個收集NGLY1病癥相關數據的隊伍里。現在這個志愿者的隊伍不斷地擴大,并建立了一個網站以觸達更多的人。他們所處理的數據能夠幫助到醫學界盡快找到關于此種罕見病的治療方案,也使得這些患病的孩子們得到更好的生活。這個故事告訴了我們數據的力量,數據的共享對于罕見病人,可能意味著生命的希望。
誠然,大數據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尤其在商業領域。2015年初在麻省理工學院舉辦的技術年會上,我應邀在“未來的工作”專題討論會上發言,演講者來自多個科技公司。與會嘉賓們一致認為未來科技的進步會使工作更有效率。大數據作為一個大家關注的話題,在未來的工作中已經成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會上我分享了自己對大數據價值的理解:從大數據中提煉出知識,并由此幫助制定精細化的行業策略。說到知識,每個人都不陌生,但是從數據中產生知識,對大家來說可能是一個相對陌生的概念。舉個例子,傳統企業長期做市場營銷,會對用戶有大致的畫像,即什么樣的群體大致有怎樣的需求。相較之下,通過大數據驅動的畫像能更精準地做到這一點,對客戶的理解不再是千人一面。根據不同的行為和交易特征,企業能夠對各種客戶有了更精準更個性化的認識,從而能夠更好地為他們服務。具體來說,關于客戶的知識在大數據系統中不停地生成,并用于業務中,來提升客戶的體驗。這是一個閉環的數據分析和運營優化的流程。基于大數據的方法,區別于模糊的定性的認識,對客戶的洞察和知識可以做到比較精確的描述,并由此制定個性化、精細化的策略。麥肯錫估計過由此帶來的直接收益,在全球大約是2000億美金。美國營銷界曾有一個論述:“mad men vs. math men”。意思是說,現在的廣告營銷已經不能只憑創意贏得客戶了,基于數據的決策無處不在,并且經常是取勝的關鍵之一,在這一點上很好地說明了大數據的價值。
年會上嘉賓們討論了大數據在各個行業中的機遇,從較早的搜索、廣告、電商行業,延伸到大數據運用在相對傳統的行業里。與此同時,大數據也在許多方面影響著人們日常的工作:
第一,大數據可以提高人們的工作效率。以前在數據匱乏的環境中費時的任務,現在能夠通過大數據較快地完成,人們可以從事更加創新型的工作;
第二,大數據既能支持戰術層面的決定,又能輔助戰略的制定和實施。數據驅動和行業經驗相結合,這個趨勢會越來越明顯;
第三,大數據變革也帶來了新型的工作機會,例如大量創新型公司的崛起會產生很大一批具有挑戰和創新的崗位。
在各個行業,人們在長期的實踐中積累了大量的知識。數據經過處理得到信息,而信息提煉沉淀為知識。人們從各種渠道獲得知識,文明由此而延續。然而面對浩海般的數據,傳統的方法和技術,無論在處理效果還是效率上,都顯得有些力不從心。全球企業的數據一年有2000EB(注:1EB等于一百萬TB)并快速增長,一個人的基因組有30億個堿基對。基于大數據的創新,讓我們能夠有效地擁抱海量的數據,并從中提取持續的價值。
“千百支蠟燭可以被一支蠟燭點燃,而那支蠟燭的生命不會因此縮短”。在大數據時代,每個人的數據都可以轉化為知識,就像Matt做的那樣,幫助別人并由此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