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戶登錄后自動創建賬號
登錄又有一對冤家有握手言和的可能了。有消息稱,Uber的投資者正在督促管理層結束在中國市場和滴滴的燒錢戰爭,希望雙方達成合作甚至是“探索交易的可能性”。
據彭博社今日援引消息人士報道稱,數名機構投資者都在向Uber的管理層施壓,讓其與中國出行市場老大滴滴簽署“停火協議”,以停止在這個地區的沒有止境的巨額補貼。
投資者甚至希望促成Uber中國區與滴滴之間的潛在交易的可能性,比如“合并”,一個Uber的投資者稱,他們與滴滴的股東已經有超過十次的會面和電話,希望促成交易。
彭博社通過一些細節在證明這樁交易的真實性,報道指出,在數個月前于加州Rancho Palos Verdes舉辦的Code Conference上,Uber著名的投資者以及董事會成員Bill Gurley和滴滴總裁柳青有過交流。
而這名促成蘋果投資滴滴十億美元的前高盛職員柳青,因為熟悉海外資本環境以及英語流利,被外界認為是潛在交易的重要促成因子。彭博社指出,柳青今年和Uber的高級副總裁Emil Michael有過會面。
界面新聞向雙方公司求證時,滴滴表示,“我們并無類似計劃,也不對市場流言做過多評論”,而Uber中國區掌門人柳甄在朋友圈表示,“純屬謠言”,而且稱Uber在中國區增長良好。就中國區來看,滴滴在自家大本營的確處于主導地位——有1400萬注冊司機,業務也普及400個城市,而Uber今年在這個市場的目標是達到100個城市。
但一個無法否認的事實是,雙方在中國的戰爭讓兩家公司都不可能賺錢。
就在今年1月,Uber創始人卡蘭尼克爆料稱,滴滴每周補貼7000萬-8000萬美元,一年補貼40億美元。
滴滴也毫不示弱,副總裁陶然對媒體表示,“Uber全球去年一共開銷25億美元,其中15億美元甚至更多是在中國通過巨額補貼的方式虧損掉的。中國Uber過去一年的GMV(總收入)尚不到8億美元,入不敷出。也就是說,Uber在中國市場砸了超過60%的開銷。”
卡蘭尼克也并不否認在中國市場上的補貼,他表示,Uber的現金較多,并且投入更加高效:“關鍵在于補貼更加有效,而不在于補貼的多少。我們現金比較多,會把在其他城市的盈利投入到中國市場,希望在中國有長期發展。”
而早前柳青在接受彭博社采訪時表示,“現在還是一個高度競爭的階段,市場還有很大的空間讓每個人去成長,我們現在更愿意專注于我們自己的目標,而不是四處觀望。”彭博社指出,對于管理層而言,他們必須要向外表達獨立發展的決心,否則會削弱他們在對其他公開交易中的談判能力。
一個問題是,Uber是否缺錢?其管理層一直向外強調,他們現金流充足,但他們一直在迅猛地融資發債。
Uber為了中國市場以及吸引中國資本,2015年10月8日在上海自貿區注冊資本;就在今年1月,這個名為“中國優步”的中國子公司向界面新聞證實稱,其B輪融資已于2015年底前完成。而根據公開資料,A輪時百度參與,而海航集團、中信證券、中國太平以及萬科等公司都有參與B輪融資。6月,《華爾街日報》援引消息人士報道,Uber已經雇傭了摩根史丹利和巴克萊公司向機構投資者銷售杠桿貸款,規模在10億美元至20億美元之間。
6月初,Uber宣布獲得沙特主權財富基金(Public Investment Fund)提供的融資35億美元,這也是全球私營企業獲得的最大單筆投資,而這家來自中東石油國的基金將因此獲得Uber 5%的股權。加上沙特主權基金的這筆投資之后,Uber的G輪融資總規模達至少60億美元。
實際上,據界面新聞了解到,在此次沙特入股之前,Uber的融資并不容易。這一輪融資是從2015年開始的,而彼時正值硅谷資本寒冬,許多創業公司死亡,大公司裁員,但像Uber這樣的熱門獨角獸公司價格仍然居高不下,融資至第七以及第八輪,在往常應該走向公開市場上市,但彼時公開市場科技股表現糟糕。作為全球最貴的初創公司——Uber估值達625億美元,成立以來所有外部融資總額達107億美元,在私有市場銷售并不是很順利。
據界面新聞了解到,在獲得沙特融資之前,公司在向機構投資者兜售自己股票時,獲得很多投資者問詢,但最終“買得起”的并不多。
而Uber選擇接納沙特投資者,也證明了這種融資上的困境,在硅谷,來自石油國手持大筆現金的投資者并不是創業公司的最優選擇,他們更傾向于能夠帶來資源的主流風投公司或者企業。而中東資本介入的一般都是在上市之前的最后一輪融資,中東資本一般以出價高入局(比如Twitter上市之前,許多早期投資者都把股票賣給了中東資本),這也意味著接下來難以找到接盤俠,通常這些公司都走向公開市場融資。
而此次Uber在沙特融資之后運用了杠桿貸款這一方式也側面證明了這一猜測,相比私有市場融資,杠桿貸款是一種更容易的融資渠道,但對于企業而言,加大了其金融風險。這也純屬無奈之舉,迄今為止,美國IPO市場仍未復蘇。CB Insights指出,科技公司從創立到IPO需花費的年限從2011年的5.8年延長到了2015年的7.7年,如果此時強行上市,估值可能面臨大幅折扣。
而根據福布斯網站今年早些時候報道,日前外泄的一份秘密財務文件顯示,基于美國通用會計準則(GAAP),Uber 2014年全年的虧損為6.714億美元,但2015年上半年的虧損達到了9.872億美元。
不僅僅是Uber要融資,滴滴也要融資,雙方爭奪得不僅僅是市場,還有投資者。
滴滴非常注重對融資消息的曝光,與Uber的軍備賽不言而喻。5月13號,滴滴宣布獲得蘋果公司10億美元投資;5月25號,阿里發布2016財年年報,媒體挖出阿里巴巴和螞蟻金服將分別認購滴滴出行2億美元優先股,總計4億美元;6月13號,滴滴出行宣布獲得中國人壽超6億美元戰略投資,其中包括3億美元股權投資及20億元人民幣(約合3億美元)的長期債權投資。滴滴還特地強調,招商銀行還將為滴滴牽頭安排達25億美元的銀團貸款。股權債權投資加一塊,這輪滴滴一共融了73億美元。
據熟悉交易的人士介紹,至少在中國市場,滴滴融資要比Uber容易。
雖然目前雙方公司都出面否認交易,但這種可能性并非不存在,在IPO市場沉寂的情況下,加之全球經濟前景不明朗,非公眾公司上市無門,而風險投資者日趨謹慎,越來越越多的并購交易一定會發生——比如Linkedin最終賣給了微軟,而在硅谷,更多中國市場并不熟悉的公司的并購交易都在不斷進行。
在出行市場,也到了一個停止戰爭的時候了,這意味著并購有可能發生——投資者們在前景不明朗的時候一定會希望盡快退出而促成交易。
Uber在美國市場的一個競爭對手Lyft就正在釋放出售的信號——已聘請在幫助科技公司尋求買家方面最有名的投資銀行Qatalyst Partners LP,這家公司剛剛促成了微軟和Linkedin的交易。硅谷投資者普遍認為,聘請這家公司就意味著插上了“出售”的牌子。
滴滴在去年入股Lyft之后,一直被外界認為是這家公司一個潛在收購者——無需理清楚誰會被誰收購,一個明顯的趨勢是,更多并購會發生。而在出行行業,市場上會有多個潛在的出售對象,對于這個行業的公司本身而言,他們的議價能力正在走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