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戶登錄后自動創建賬號
登錄2014年國務院發布的《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以及最近發布的《全民健身(2016-2020)、體育產業發展“十三五”規劃》,這些重要政策的發布,迎來了非常好的發展機遇,吸引了大量社會資本關注和投資。但如何進入,有哪些投資重點方向,需要相關政府部門、學術界、體育產業投資者和從業者進行探討的問題。
作為廣大的體育產業從業者之一,鑒于新時期的發展態勢,提出四個+的投資重點方向,以供參考。請各位批評指正。
1、衛星遙感+體育
衛星遙感的應用范圍極其廣泛,和各個行業尤其是體育有很多的結合點,如冬奧項目、休息體育、戶外項目等。不但保證了前期場地的勘察,通過大數據的應用,更能保證項目實施的安全問題等。
衛星遙感技術是一門綜合性的科學技術,它集中了空間、電子、光學、計算機通信和地學等學科的成就,是3S(RS、GIS、GPS)技術的主要組成成分。“遙感”字面上可以簡單地將遙感解釋為“遙遠的感知”;廣義地講,各種非接觸的、遠距離的探測和信息獲取技術就是遙感;狹義地講,遙感主要指從遠距離、高空,以至外層空間的平臺上,利用可見光、紅外、微波等探測儀器,通過攝影或掃描、信息感應、傳輸和處理,從而識別地面物質的性質和運動狀態的現代化技術系統。根據遙感傳感器所在平臺的不同,可以把遙感分為塔臺遙感、車載遙感、航空遙感和衛星遙感等不同類型。衛星遙感以人造衛星為平臺,根據作為平臺的衛星與地球的相對位置關系可將衛星分為靜止衛星(如靜止氣象衛星、靜止通信衛星)和極軌衛星,如極軌氣象衛星、地球觀測系統(EOS)、中巴資源衛星、艾科諾斯(IKONOS)、“快鳥”(QUICKBIRD)等。
衛星遙感技術已應用在政治、經濟、軍事和社會的眾多領域,成為改變現有生產和生活方式、創造新產業、推動現代化建設的有力手段。
2、互聯網+體育
互聯網+的核心是去中間化,我們需要考慮的是如何在這種核心的情況下提供高附加值的內容。
一個項目是否要進行互聯網+,要考慮兩個關鍵詞:剛需、高頻。
互聯網+”代表一種新的經濟形態,即充分發揮互聯網在生產要素配置中的優化和集成作用,將互聯網的創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經濟社會各領域之中,提升實體經濟的創新力和生產力,形成更廣泛的以互聯網為基礎設施和實現工具的經濟發展新形態。“
互聯網+”行動計劃將重點促進以云計算、物聯網、大數據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與現代制造業、生產性服務業等的融合創新,發展壯大新興業態,打造新的產業增長點,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提供環境,為產業智能化提供支撐,增強新的經濟發展動力,促進國民經濟提質增效升級。
3、體育+旅游
孿生兄弟,20萬億大市場,2025年相關總產值。
隨著全民健身成為國家戰略,體育資源和旅游資源加速融合,未來發展空間巨大,體育和旅游都是政策大力扶持的重點產業,是居民消費升級的重要體現,也是擴大內需、促進產業結構升級的重要驅動力,體育+旅游的發展有其內在的邏輯和現實需求。
集體驗性和觀賞性于一體的體育旅游,越來越受到大眾的喜愛,我國多地正在積極打造體育旅游個性名片,吸引海內外游客。
武術吸引游客、出境觀賽游、馬拉松旅游等體育旅游因其注重參與和體驗的特點而受到大眾的青睞。目前中國體育旅游產業每年增長30%以上,正成為亮點。當然我們要明白體育旅游的核心是體育。
4、人+資本
目前的現狀是體育產業從業者不太了解資本運作方式,資本方不太了解體育產業。所以集合人(體育產業專業人士)+資本(資本運營專業機構)的元素極其重要。
體育產業發展需要一撥人(專業人士)來推動,只要解決了人的問題,其他問題自然迎刃而解,所以投資到人(專業人士)是最優的投資手段和方法。
資本的投放有其專業性,所以看好體育產業發展的機構和個人完全可以投資到某個資本實體中,這樣會降低風險提高回報。
附:體育產業由“朝陽產業”往“支柱產業”的過渡
記得從99年寫論文的時候,當時論文的題目為中國體育產業的可行性方案,一轉眼,17年過去了。當年的一些原始想法(按照今天的表達為初心)逐步得到印證。
時間回到2014年10月,國務院印發了《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意見”明確了發展目標。
到2025年,基本建立布局合理、功能完善、門類齊全的體育產業體系,體育產品和服務更加豐富,市場機制不斷完善,消費需求愈加旺盛,對其他產業帶動作用明顯提升,體育產業總規模超過5萬億元,成為推動經濟社會持續發展的重要力量(從各省的規劃統計預計到2025年達到7萬億的目標值)。很是鼓舞了體育產業從業者。
將近兩年的時間。在相關政策的推動下,體育產業發展環境和態勢呈現積極變化,體育產業正式邁入“黃金時代”。迎來黃金十年。
2014年的統計數據GDP約63萬億,財政收入約11萬億。經濟總量世界排名第二。(按照美國人的實際購買力計算,我們2014年的總產值為18萬億美元,超過美國,當然這些數據我們可以一笑而過,不必太當真)
每年按6.5%的增長,預計到2025年GDP130萬億左右,預計財政收入25萬億左右。
原定的目標為5萬億產值,約占2025年預估GDP3.846%;目前歐美發達國家的體育產業占比在3-4%左右,比較好的國家和地區能達到6-7%左右。預計在2025年大概能達到6.5萬億--7萬億左右的總產值。
從2013年的3376億(當年還沒有提到增加值,2013年的相關總產值為1.1萬億)到5萬億(或更多),預示著從體育產業由新興產業(朝陽產業)往支柱產業的過渡。支柱產業衡量的標準(成為推動經濟社會持續發展的重要力量)
支柱產業(the pillar of economy),是指在國民經濟中生產發展速度較快,對整個經濟起引導和推動作用的先導性產業。支柱產業具有較強的連鎖效應,誘導新產業崛起;對為其提供生產資料的各部門、所處地區的經濟結構和發展變化,有深刻而廣泛的影響。
支柱產業發展、壯大的"原動力"是市場作用,但并不等于作為市場宏觀調控主體的政府可以放手不管,"無為而治"。
政府必須采取相應的調節、引導措施以補救市場本身的缺陷,促進支柱產業形成規模,優化結構。
尤其在我國,市場機制尚不健全,市場本身的盲目性和滯后性,市場信息的屏蔽以及政治、軍事和各種非經濟因素影響客觀存在,政府更有必要通過產業政策的規范作用和行政干預來引導支柱產業發展。
實施有利于支柱產業發展的投資政策來擴大和改善投資、融資機制;加強能源、交通和信息等基礎產業建設,改善基礎設施,保證生產正常運行;擴大外貿經營自主權,鼓勵企業向境外發展,盡快形成跨國大集團和公司。
需求:調結構,促銷費,補短板。
從國務院不斷發射的信號來看,調結構是勢在必行的大趨勢。
調結構就是要進一步優化三個產業比例,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優化工業支柱結構,優化傳統服務業與現代服務業結構,優化財政結構。"調結構"意味著市場的重新組織和利潤模式的轉換。
促消費擴大內需、增加居民消費需求、增加投資特別是優化投資結構的動力所在,把長期依靠外需來拉動經濟的模式變成依靠內需來拉動經濟。
所以在傳統的“三駕馬車”投資、消費、出口動力逐漸減弱后,需要提出的是新的經濟增長動力在什么地方。有人提出未來新的“三駕馬車”,分別是城鎮化、信息化以及民生建設。這些有很多和公共產品及公共服務是分不開。
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的供給是民生發展的“短板”,還存在巨大的發展空間,我們應抓住這樣的市場機遇。
那么體育還有什么作用呢?這里就得強調它強大的融合功能(社會屬性)
比如青少年體質的問題!這可是牽扯到一個國家未來命運的群體!
中國青少年體質連續多年下降,近幾年來,跟鄰國日本、韓國相比,在身高差方面越拉越大。
中日韓孩子身高差距,讓許多人始料未及。中國青少年體質連續多年下降,力量、速度、爆發力、耐力等身體素質全面下滑。身高差距,只是個縮影。盡管說,身高等問題會受多重因素影響,可它投射出的學生體質問題,亟須正視。
青少年體質的問題,主要是體育的問題,針對的是不敢鍛煉問題。
青少年體質差的原因,一是不愿鍛煉,二是缺乏鍛煉的外圍環境保障。就像輿論所指的,它牽涉到有些教育問題。比如說,青少年無法從應考指揮棒的牽引下被解放出來,一些學校,尤其是農村落后地區課程設計中,也沒把體育擺在重要位置……
試想下,當青少年都忙著上補習班、拼成績時,體育鍛煉怎能不被忽略?而缺乏強鍛煉與體質羸弱,只是鏈式反應上難免的結果。
別讓青少年“身子已在新世紀,體質還留在舊社會”。孩子體質問題,確實該置于教改的語境下,去好好審視。
青少年體質,民族團結、中老年人群醫保,等問題都可以通過發展體育產業得到緩解。當然體育還有很多融合功能(社會屬性),這里就不一一敘述了!
滿足新形式下的發展需求,盡快達到發展目標是我們這代體育產業人的義務和使命!
發展體育產業的大門已經敞開,投資體育產業的機遇是千載難逢的!我們的時代來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