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戶登錄后自動創建賬號
登錄谷歌選擇了離開,Facebook尚未進入中國,而亞馬遜的情況也不容樂觀。如果還想進一步證明,中國科技行業是個完全不同的市場,本周或許已經可以做出最終結論。全球估值最高的創業公司Uber決定將中國業務出售給滴滴出行,即中國市場的競爭對手。與許多其他科技巨頭類似,該公司的中國市場計劃宣告了結束。
對許多人來說,這起事件帶來的經驗顯而易見。中國是“科技行業的加拉帕戈斯群島”,即一個獨立而特別的環境。在這里,本土公司獲得了繁榮發展。由于國家網絡管理,中國公司較少面對外部競爭。這也意味著,他們不需要自主創新,只要學習和復制歐美公司的商業模式也能成功。簡而言之,中國是個獨立運作的市場,其中的公司受到保護,而這里的人才更擅長借鑒西方經驗。
第一眼看來,Uber退出中國市場與這樣的市場環境有關。Uber將中國市場拱手讓給了滴滴,并專注于本土和其他市場。Uber的這一選擇部分是由于監管。今年7月底,中國政府發布了專車市場的監管規定,從實際上確認了補貼并不合乎規定。Uber每年花10億美元用于補貼中國的司機和乘客。而目前,滴滴將可以從中獲利。不過,如果更深入地去了解,那么我們可以看到更積極的未來。這不僅僅是對滴滴,也是對中國科技公司整體。
關于中國市場,一般說法是,外國公司要么被徹底屏蔽,要么將受到監管的阻礙。這也可以解釋為何部分中國公司要弱于美國的同行,例如搜索領域的百度,以及模仿Facebook的人人網。不過,中國市場并不像批評人士所說的一樣難于突破。
全球最熱門的消息應用、Facebook旗下的WhatsApp,在中國可以自由使用。不過,這款應用目前的發展不及中國市場的領先者微信(微信也擊敗了本土競爭對手阿里巴巴)。
中國是蘋果iPhone最大的市場。
Uber也采取了大膽的舉措,在中國建立起了業務,而中國是全球最大的打車市場。此外,獲得17.7%的滴滴股份對Uber來說并不是很壞的結局。
中國科技巨頭并沒有與世界隔絕。他們投資了多家美國創業公司,例如Snapchat和Lyft,并收購了多家手游公司,例如芬蘭的Supercell和以色列的Playtika。
參與中國市場是件好事,但如果你在中國市場的發展受到挑戰,那么情況又不一樣。與許多互聯網行業類似,打車也是個競爭激烈、贏家通吃的市場。滴滴本身由兩家本土公司在2015年合并而來,目前領先于Uber。在全球范圍內,Uber到2015年底才完成了10億次打車訂單,距離公司成立已有5年。滴滴僅2015年就在中國完成了14億次出行訂單。Uber很難將中國市場的份額提升至10%。滴滴了解本土文化,更好地與社交媒體平臺整合,從一開始就將出租車司機引入至服務之中。盡管宣布補貼不合法,但監管部門實際上終結的只是一場Uber已經失敗的競爭。
類似地,中國國外并沒有任何一款應用能涵蓋微信提供的所有功能。微信擁有超過7億的月活躍用戶,集成了消息、語音通話、瀏覽、游戲和支付功能。微信可以被用于所有一切,無論是支付停車費,還是預約醫生、訂餐,以及購買咖啡。微信就像是一整個移動操作系統,占中國移動用戶在線花費時間的超過1/3。匯豐銀行對微信的估值超過800億美元。對中國用戶來說,美國的應用看起來非常落后。
微信是回擊美國優越感的最佳案例。這種優越感認為,中國互聯網公司只是美國同行的模仿者,沒有能力自主創新。不過微信并不是唯一的案例。
阿里巴巴在發展電商平臺時采取了聰明的做法。阿里巴巴提供了第三方支付功能,幫助買家和賣家建立起信任。目前,阿里巴巴利用海量數據提供了更多種服務,例如信用評分、數字營銷,以及審查簽證申請和交友網站的用戶。
滴滴的打車應用也提供了創新功能,例如按需的巴士服務,以及向用戶提供新車試駕服務。
新浪微博,即Twitter的中國版,內建了支付系統,并支持付費內容。而這些都是Twitter所欠缺的功能。利用來自支付、虛擬禮品和游戲的收入,與美國公司相比,中國互聯網公司對網絡廣告的依賴更少。
因此,中國和美國互聯網行業思想的交流目前是雙向的。
Facebook正在向Messenger應用中集成支付和商務功能,而這一思路來自于微信。
Snapchat則試圖將消息應用拓展為媒體門戶。
突然之間,谷歌、Facebook和微軟就對聊天機器人非常感興趣。美國用戶獲得的移動互聯網體驗來自中國的成功故事。
如果希望在移動商務的未來發展中占據一席之地,那么相關公司不僅應當關注硅谷,也應當關注太平洋的彼岸。
一條經驗已經非常明確:與人人網和百度相比,滴滴和微信在激烈的競爭中逐漸變得更強。如果中國科技公司希望成為真正的全球領先者,那么競爭是他們的朋友。請注意了,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