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戶登錄后自動創建賬號
登錄2016年不僅是資本寒冬,對中國旅游從業者來說,也是需求寒冬,這場洗禮目前還看不到盡頭。無論是梁建章所說“未來創業者不是20幾歲就能做”的創新環境、王興所說互聯網人口紅利消失的“下半場”、于敦德所說被多樣化客戶需求改變的“旅游產業鏈”、吳志祥所說在線旅游要闖的“第三關”,背后可以推導出相同的思路邏輯,那就是——接下來旅游行業的競爭,成敗的觀察指標已經不以GMV交易總額與消費人次為主,而將更偏向收入凈額與凈利。
市場天花板提前來臨,導致觀察指標轉向,這原因可能是市場增速放緩,可能是風投資金泡沫破裂引發假性需求消失,也可能互聯網滲透率已經開始飽和。無論如何,裸泳墜落的企業各有各的理由,成功上岸的企業則有相同的原因。
近期途牛發布較分析師預期為弱的2016年Q2財報與Q3指引,為何會有如此巨大的變化?是否途牛未來的方向將有重大改變?如果改變,會往什么方向變?爭奪二三四線城市市場的城市下沉戰略,對投資人估值相關公司重要嗎?對中國未來旅游度假(Package Tours)市場的合縱連橫有何影響?在旅游度假OTA三杰中,攜程(旅游)、途牛、同程,怎樣的戰和對奕會是最理性與最高可能性的結果?這篇文章我嘗試以理性的角度分析之。(注:本文的攜程(旅游)指的是攜程的旅游度假部門,在財報上對應的是Packaged Tours項目,非指整個攜程集團)。
圖一:途牛2016年Q2財報與Q3指引(單位:人民幣)
傳統旅行社與OTA的下半場
過往OTA相較于傳統旅行社更被投資人重視的原因在于,傳統旅行社基于地域限制與業務型態,業務增速一般比較有限。即使佼佼者如中青旅、中國旅、港中旅,近年增速多半在10%左右,負成長也不少;各地雖常有獨占一區強大的傳統旅行社,經過多年成長,增速大體也不出這個范圍。OTA通過在線與無線渠道收客,“理論上”能廣及所有的出發地,增速也高,這類行業的基礎知識不再細述。
圖二:中國國旅(601888)收入/凈利潤與年增率(單位:人民幣百萬)
圖三:中青旅(600138)收入/凈利潤與年增率(單位:人民幣百萬)
然而,隨著下半場的來臨,雙方的優缺點有了另一個觀點。傳統旅行社雖然增速低,但是線下渠道的銷售費用也不高,除非賭性堅強積極包銷資源,一般至少擁有不賠錢的能力,能更好的御寒過冬;而OTA為了鋪開出發地,各式渠道的投入費用每年水漲船高。
在線預定類的創業公司,在2016年上半年已有了一波落馬潮,如何解決投資人對公司燒錢過快的緊張感,成為當前OTA的關注重點。就連一直以來盈利的攜程,在財報將去哪兒并表后也深受影響,讓去哪兒轉盈也成為攜程在2016的重點。
旅游度假OTA的華東戰場困局
標品類(交通、住宿)的OTA,在攜程入股去哪兒后,戰場已見底定。但是非標品的OTA,在2016的上半年,正值需求冷卻后的另一波清洗潮。途牛上半年虧損約13億人民幣,其中10億元為營銷推廣費用,主要為背后代表兩個地域上的重大意義。
其一,在下沉的二三四線城市部分,途牛認為如電視類全國范圍的品牌投放,足以打通中國全境出發地,到資源直采目的地的鏈條;
其二,在一線城市部分,雖然OTA可以突破購買地域的局限,但是牽涉到在各地不同的影響力,事實上OTA在自己所在的地區,明顯會有更好的銷售表現,籠統地說類似職業球賽的地主隊優勢,其實就是ROI要求引導出的執行力。
但攜程(旅游)在上海,途牛在南京,同程在蘇州,三者都在華東;即便華東區各城市GDP在全國名列前茅,高度競爭竭澤而漁,也促使著華東度假戰場在需求側極其脆弱的這一年,又推大了供給,讓華東成為一級戰區,從而削弱了這三杰在地主區的獲客/盈利能力。
圖四:中國城市TOP 20 GDP
OTA們不同的城市下沉戰略
旅游度假類OTA的長期價值(或估值),取決于旅游市場的在線滲透率預期,而滲透率從地域看,將隨著GDP較高的一線城市,逐步滲透到二三四線城市,跟團游業務也是如此。從這個角度看,城市下沉戰略是否得當,是這類OTA能否長期發展,估值能否水漲船高的基石。
攜程(旅游)、途牛、同程,雖然有著諸多的同質與共性,但面對出發地的擴張,三方在城市下沉戰略上,對ROI的評估,都有著根本上的不同,在2016年,彼此的路線差異更加懸殊,這也引導出三方的價值差異。從三方經理人層級的論戰,也可以看出執行下沉戰略的過程中,彼此定位的交集處與市場爭奪的核心觀點。
攜程(旅游) vs 途牛——“跟團游誰最大?”
攜程(旅游)與途牛的長期論戰焦點在于,“跟團游誰最大?” 。跟團游依消費能力的提升,區分為境內短線、境內長線、境外短線、境外長線,還可能轉化為自由行的客人?!案鷪F游誰最大”的答案,將引導出在跟團游下沉的過程中,誰能在下沉城市優先通過互聯網滲透率取得紅利。
事實上,分析調研機構的數據可以明白,跟團游到底是攜程旅游大還是途牛大?取決于口徑的不同,傳統上的半自助(含機酒的行程,部分日程跟團,部分日程自由行)到底是算在跟團游還是自由行,算在自由行是途牛大,算在跟團游則是攜程(旅游)大。但客觀來說,如果將途牛與攜程(旅游)整體體量相比,攜程(旅游)在境外,多了香港永安與臺灣易游;在境內,多了去哪兒的旅游度假,仍有差距。
同程 vs 途?!爱a品鏈條的打通怎么合理?”
同程與途牛的論戰焦點在于,“產品銷售鏈條的打通,是從境外非標(高單價)到境內標品(低單價)合理,還是境內標品(高頻)到境外非標(低頻)合理” 。
由于雙方都尚未盈利,這種合理性的證明,就更偏向對資本圈/股東/員工的證明。雙方都在很好的起點上,嘗試證明自己可以做到從境內到境外的完整供應鏈。
同程公告在2015年服務人次突破1億,是在證明擁有高頻流量;途牛二季度的跟團游消費人均約達1800元(計入跟團周邊游),不計跟團周邊游推估在4000元上下,則可以證明在高單價產品的銷售能力。
圖五:攜程(旅游)、途牛和同程的城市下沉戰略相關指標
同程下沉模式——地推偏重型
同程在去年開始,開啟對外的城市下沉布局。根據公告,同程計劃招募100位專線批發CEO、100位海外分公司CEO和1000位全國所有地級市的儲備總經理。
相較于攜程人員最精簡的開放平臺式合作,或是途牛以市場/服務為主,在地級城市出發地部署5人以下的團隊,同程的作法更為激進,人數也更多。
1000個城市相信是比較夸張的數字,實際下沉數推估在200城,同程在各地安排地推人員,承擔具體銷售職能。
同程遍地開花做法必須敦節成本,最合理的做法是,經過一段期間的試錯后,將后續投入集中于交易額投入產出比大的城市,將產出比低的城市斷腕或降低投入等級。
相對過往去哪兒的地推是階段性的鋪開,同程百花齊放的方式,成本仍屬高昂。在2016年寒冬年代,能否在出境游超車,值得觀察,后續還得看老客戶留存率與老客戶購買境外高價產品的轉化率。
途牛下沉模式——品牌偏重型
途牛的作法偏屬中庸,相對于同程來說保守,相對于攜程旅游則屬激進。根據公告,截至2016年二季度,途牛部署的城市達180城(2015年同期是75城),一線城市的交易額占比約為45%-50%,資本圈可能覺得不夠快,但是整體來說,一線城市占比逐漸降低的趨勢有體現。
途牛曾指出2014年到2016年為品牌投資年,因此,龐大的營銷費用,在收入占比與絕對值上,則是另一個重要議題,以攜程交通/住宿/商旅/旅游各業務整合來看,一直到2015年二季度,單季營銷費用都還維持6.8億的體量,途牛Q2單季的營銷費用確實過高。
本季度途牛財務長首次具體指出,利用公司的品牌的時間到了,未來途牛將降低電視投入等運營費用,提升公司的毛利率。運營費用降低的程度與對新客增速的影響,值得觀察。
圖六:途牛城市下沉信息
攜程(旅游)模式—開放平臺偏重型
相對于途牛與同程用不同但主動的方式面對城市下沉議題,攜程(旅游)目前看來對城市下沉的態度仍屬保守,主要是以開放平臺的方式豐富各出發地的產品。讓供應商藉由攜程(旅游)開放平臺出貨,對攜程(旅游)來說,可以在商品覆蓋上做到最大,在一線城市以攜程(旅游)的產品為優先,在攜程(旅游)尚無法高度覆蓋的下沉城市,則以合作旅行社的產品為主。
我認為這無法根本上解決城市下沉的需求,對從各地軍閥分據的傳統旅行社手上奪取分額較為困難,長期來說,二三四線城市出發地傳統旅行社的客源,固然可能被引流到攜程,但是以攜程作為渠道的旅行社,也可能切客或是在復購上直銷給出發地消費者。
攜程(旅游)城市下沉戰略最大的好處是,省去在各線城市的投放費用,相信攜程(旅游)也會是單獨結算最為優秀的公司,結算后能盈利也不奇怪。但代價是,單就團隊游來看,很可能華東地區的占比在多年經營之后,不降反增,主要的業務地域以華東為主,從趨勢來看,對下沉城市的直客經營較為弱勢。
今年二季度攜程(旅游)在成都推行了 “移動互聯網+門店”戰略,號稱將旅行社“千店萬人”搬上APP,此外就無規模性的城市下沉投入。對攜程(旅游)來說,還是會面臨ROI要求的問題,ROI的要求若高,即便安排10億量級預算,也難以盡數投放;但如果ROI要求低,既不符合過往的政策,也會影響本身的盈利節奏。
途牛下半場資本路的三個可能
在華東度假市場爭霸的攜程(旅游)、途牛、同程三雄,高度競爭帶動整體市場的毛利率降低。這樣的狀況會持續多久?同程不用公告財報,不得而知;而從途牛帳上現金來看,二季度帳上現金儲備還有59億多,不靠再融資或資本合作,也可以繼續以年為單位的時間。
但從理性的角度來看,不管三雄本身經理人的意愿,未來不無可能有資本方推波助瀾,攜程/去哪兒、滴滴/Uber、美團/點評就是很好的例子。
近期途牛公告了二季度業績與未來方向,相信途牛三四季度的財報與下半場,是GMV導向還是毛利/凈利導向,將能決定未來資本整合的可能性與方向。
圖七:途牛近期現金儲備簡表(單位:千元人民幣)
GMV導向——途牛與同程合?
途??梢赃x擇比照過去的去哪兒,繼續在營銷層面往死里打,再沖高交易額與人次。這樣做的風險是,在需求是否回升還不明朗的狀態下,單位客人獲取成本,還會繼續拉升。在這樣的狀態下,途牛跟同程的合作應該更會合理。
途牛做機酒業務相對于沖擊攜程,不如說是更嘗試去做同程能做到的事;攜程與去哪兒做機酒業務的邏輯是流量變現,機票與酒店標品作為龐大的流量入口,引導用戶預定旅行相關產品;途牛的出境用戶流量則屬于低頻,自然不是期待做到像是攜程單季10億量級傭金收入的程度,操作上更像是先把產品線做到損益兩平,做好出境游入口的邊際效益。長期來說,這一個打通的鏈條,會更適合與同程這類大流量的企業產生資本合作。
毛利/凈利導向——途牛與攜程合?
途牛也可以選擇結束高額的電視投放,提早迎接提升傭金率及新客降低的挑戰。途牛三季度30%-35%的增長預期,是否意味著途牛ROI指標將調整為重視毛利/凈利,值得觀察。
在這樣的狀態下,途牛跟攜程旅游的合作應該更會合理。途牛帳上的現金加上短期投資超過59億,如果一個季度維持7-8億的虧損,確實會造成重大影響,但如果虧損可以止損到3億上下,任何以途牛為競爭對手的戰爭會可能變成類似斯大林格勒的慘烈消耗戰,對攜程(旅游)的壓力也越大。
畢竟市場若未有良性整合,對攜程(旅游)的上市估值也是個挑戰,合作后至少華東戰區的傭金率有望回歸國際市場旅游度假的正常傭金率,就如同攜程入股去哪兒后在住宿傭金率的提升,這是馬上可以看到的效益。
而途牛在二三四線城市,相對同程屬于有限制的下沉,與攜程“有節制的創新”邏輯較符合,在資本圈也適足以協助攜程(旅游)加大在二線城市的收入預期,提高未來的估值天花板。近期途牛遇到不少公關層面的負面抨擊,恰與過往每年攜程去哪兒談合并前的聲勢若合符節,也是有趣之處。
第三條路—退市再行整合借殼上市?
日前有媒體傳聞指出,海航(Bohai Harvest RST (Shanghai) Equity Investment Fund)入股途牛后,控有30,300,000股ADS(約為24%股權),途牛可能憑依海航旅游集團資源回A股借殼上市。但若要淡馬錫、京東、戈壁、紅杉和DCM等多數美元為主的股東同意方案,操作上應該并不容易,且隨之而來的低價退市風險,也讓人有聚美再現之感,后續值得觀察。
1.5億回購后怎么用?
近期途牛公告將用1.5億美金的資本市場回購股份,若以8.5美元算且將全數使用1.5億美金,共可回購約1765萬股美股ADS,占稀釋后總股數的14%(依二季度公告普通股378,120,850股測算,3股普通股換1股美股ADS),這14%的老股怎么用,或許會在途牛未來的資本路扮演關鍵角色。
整合后就是世界和平嗎?
產生資本合作后,市場就世界和平河清海宴了嗎?攜程并表去哪兒,美團并購大眾點評,滴滴合并Uber后,就是坐等搖錢樹掉錢嗎?
并不是,需求端的問題依舊緊繃,從團隊游的角度看,長線需求層面,伊斯蘭國不會因為中國的兩間旅游公司有資本合作,就停止無差別的恐怖攻擊;短線中國人高頻出行的日韓泰,基數已高的問題,也已經逐漸突顯。
資本合作只是讓OTA們有喘息的空間,回歸合理的傭金率,開始在旅游產業上做到質變,在出發地做好下沉的合作綜效,并在目的地做好批發到直采的拓展與分配。
作者簡介:
羅海資,海擇資本創始人。曾于2012年加盟攜程旅行網,同時也以鯨濤為筆名于財經媒體發表機票、酒店、旅游相關的批發商與渠道生態圈的觀察評論。羅海資擁有臺灣證券暨期貨市場發展基金會(證基會)企業發言人班、財報分析班學程,并曾在臺灣嘉實財經任職資深記者,負責上市公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