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戶登錄后自動創建賬號
登錄最近朋友圈刷著一篇10w+的文章《摩拜單車在上海運營3個月后,創始人哭了》,我把鏈接轉給了Davis,摩拜(mobike)單車CEO王曉峰先生,他很淡然地回復:發展中必經的困難,一定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逐步解決的。就在上周日下午,我去M50采訪了他,這個創始人的風格,有點冷,有點深。他當天穿著摩拜單車的文化衫,上面有個摩斯碼。我一直認為,神秘感始終跟這個時代的思考者有著一種莫名的聯系。
面對這個城市的難題,比如擁堵,其實很多人是冷漠的
我們約了三點半見面。那會他還沒有吃午飯。
他是騎摩拜單車來的,給我看了他停車的照片,他跟我說,如果我剛才是坐出租車或者專車來的,我就占了10個平方米的路面,但是我騎自行車來,只占了1個平方米,這樣我就節省了9個平方米的道路占用,如果有100萬個上海人跟我一樣做了,就有900萬平方米的道路被空出來。上海市的人均道路面積本來就比其他發達城市少很多,這樣做的效果可能比修更多的路來得更簡單有效。此外,汽車每公里會產生400多克碳排放,而自行車只會排放十幾克,汽車出行帶來的廢熱、尾氣排放是大家都意識得到的環境問題,從自己做起,騎車是個美好的選擇。
生活在大城市的人,都能感覺到交通擁堵、空氣污染等問題的困擾。而面對這些問題,大多人是無奈的、冷漠的。這是一個公共問題、社會問題。這個問題的解決,不能僅僅靠運動式、活動式的倡導,也不能僅僅靠政府的規劃制約甚至強制,也不能靠感動這種不持久的思維模式,而是要切切實實地引領一場生活方式的變革。王曉峰說,經歷過寶潔、谷歌(Google)、騰訊、優步(Uber)等二十多年的職業生涯,他想要更刺激而冷峻地解決一些實際問題,選擇了這樣的自行車項目創業,他覺得是很自然,且很積極努力的過程。
前期他們做了很多調研,研究人們為什么不再騎自行車了。怕丟怕偷、車丑、車貴、怕掉鏈子、怕生銹、怕經常要打氣、上下車較為困難等等。他們都一一解決細節問題,生產出了目前投放出來的產品,工廠也是自建的,保障了產品各方面改進的要求,所以他們能夠做成全球首家無樁智能共享單車。無樁,用起來就便利,流轉率就能提高。幾個月前,筆者第一次在小區附近看到他們的車時,第一印象就覺得,人性化,讓人心頭感覺到莫名的自由。只要用手機APP開鎖就能騎走,歸還時只要還到路邊白線以內即可。簡單,高效,自由。
人類歷史上第一次,把自行車出行軌跡畫出來了
王曉峰說,現在政府有汽車出行數據、也有步行數據,但還有沒有自行車出行數據,他們第一次針對上海做了一張自行車出行軌跡圖。他的語言風格,能讓人始終感覺得到他內心的抱負和堅定信念,不是浮夸的“人類意義”、“國家意義”,而是能夠填補空白的自我實現的道德感和興奮。推動一些事情真實的發生,是他關注的意義。所以,我問的現在投放的數量、周轉率、違規率、融資狀況、團隊人員狀況等等運營數據他都沒有回答,他說這些數據有意義嗎?知道答案之后又能怎么樣?讀者們看了就會去騎自行車嗎?會影響事情推進的進程嗎?他說,用車文明,這個社會的實際的文明狀態,才是癥結。
人活著一輩子有什么意義?他估計常問自己這樣的話,因為采訪中就說了兩遍。他說他想做的就是做好短途出行好的改變發生的最重要的民間力量,讓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變得友善一些,讓人不自私些,多為別人考慮一些。
他說,他經常想象一個畫面,在巴黎他騎著摩拜單車,從盧浮宮到香榭麗舍大街,每一景點之間都能有摩拜單車接駁多好。他沒有說起他的國際化計劃,只跟我描述起他想要的場景。他也說,他想看到三十年后的上海,自行車已經較為普及了,人們的表情不是僵化的而是生動的。他并不是一看上去就像大多數喜歡自行車國際騎行那種文藝范兒十足的人,我從來沒有見過一個人把這么美好的場景描述得如此冷靜,面無表情,但是很真實。真實,比夢想有時候,更讓人印象深刻。
很多人騎自行車,并不是刻意環保,而是真正的方便有效,環保這個事情某種程度上需要偏執,天天干這個意識的普及,至少還要很多很多年。但這件事情的正外部性很強烈。學過微觀經濟學的人都知道,根據社會資源的生產與消費、成本與收益的分析角度,可以將社會資源分為私人物品與公共物品兩類。私人物品和公共物品還可以按照有無排他性和競爭性做進一步的細分,即純私人物品、俱樂部物品(私有局部公益物品)、公共池塘資源(公有私益物品)、共有公益物品等。從這個意義上,這個共享自行車更有俱樂部物品的屬性。
所以這個俱樂部,需要有一些文明公約。《摩拜單車在上海運營3個月后,創始人哭了》里面提到了很多問題,隨意堆放、二維碼被毀、車身遍布小廣告、放在自己辦公室或小區、加了另一把鎖、車座損壞、蓄意破壞、隨意噴漆。公共自行車的命運,需要整個城市的文明素質來維護。整個社會的文明程度,每個人的價值觀念、道德水平是隨著代際變化的。替別人多著想一點點,其實也是為了自己的將來及下一代。太多的人,慢慢意識到自己不該這么冷漠地對待城市的社會問題。
沒有推廣,好產品自己會說話
王曉峰說,他們一直致力于這樣的交通工具的改善:即一個自我運行,極少人工因素參與的承載相當多人出行的交通工具。他不想讓他的孩子去管理自行車的安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他也不希望別人的孩子去管理。未來的效率靠的是運籌帷幄,而不是再靠大規模人工投入。我問他學的是什么專業,他說是工商管理,看得出來,這個項目一定是一個微妙的管理的活兒。
摩拜自今年4月22日(世界地球日)推出以來,沒有做過推廣,但用戶接受率很高,政府的歡迎度也很大。王曉峰說,他們目前沒有正式進入浦東,浦東目前有上千輛車都是用戶自己從浦西騎過去的;他們成立一個月的時候,街道領導來訪;兩個月后,區領導就重視了;四五個月之后,在上海管理交通的副市長蔣卓慶來調研。上海臨汾街道,一口氣就建了16個推薦停車點,幾乎每個小區門口都有一處;在虹口和長寧等政府支持下,針對摩拜免停車費的地鐵站點增至71個(截至2016年8月5日);楊浦區李躍旗書記和謝堅鋼區長、崇明縣唐海龍縣長和吳召忠副縣長等等都試騎了摩拜單車。9月1日,中央政治局委員、上海市委書記韓正也聽取了摩拜單車的介紹,并談起他年輕的時候會花上一整天的時間拆裝研究一輛自行車。
上海71個地鐵站與周邊部分區域非機動車收費停車點對摩拜單車免費開放
這個項目是一個運籌學、社會心理學,甚至哲學層面上的可持續發展項目。每個人其實很少想,自己離開這個世界之前,能給這個城市、這個國家、這個地球帶來什么。同濟大學可持續發展與管理研究所所長諸大建在其微博上寫道:自行車共享或公共自行車系統從1960年代問世以來已經有過三代:第一代是荷蘭1967年;第二代是丹麥1995年;第三代是法國2005年。歐美城市的自行車共享基本上是第三代的技術與體制模式。國內的杭州2008年開始搞公共自行車,基本上也是第三代模式。摩拜單車的創新有可能開啟第四代模式。預感摩拜單車有很好的發展前景,理由有三:一是從世界看,在自行車技術創新與商業運營上是第四代意義的自行車共享模式;二是中國城市地鐵的大規模發展,圍繞地鐵站需要形成“騎-乘-騎”的出行模式;三是中國城市人口多、密度高,特別適合發展共享經濟,摩拜單車非常符合中國的國情。
說回那個摩斯碼,王曉峰說,這是好久以前摩拜單車一萬輛的紀念衫,這個摩斯碼是一萬的意思。這個始終讓人覺得有點神秘的男人,在他人生如花的四十幾歲,想要做些不一樣的事情,愿社會上這樣倡導文明的時代思考者并且付出行動的創業者越來越多。
*本文轉載自秦朔的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