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戶登錄后自動創建賬號
登錄深刻認識互聯網革命將引發傳統業態的深刻變革的趨勢特征,在加速形成“五個下一代”業態變革中掌握主動權。
互聯網對傳統業態的改變將成為泛在,當信息和其他的產業交融的時候,便成為傳統產業變革的引領性力量,從重塑產業結構、推動產業組織形態演進、改變產業市場結構、提升產業市場績效和調整企業組織形態等維度,深刻影響產業結構升級和產業組織演進。互聯網的滲透與融合使得傳統產業業態發生一系列化學變化,在平臺和大數據的支持下,線上線下的分工合作更加緊密,一系列新興業態正在快速興起。互聯網革命形成五個下一代業態,即下一代制造業業態、下一代貿易業態、下一代服務業態、下一代農業業態和下一代大數據集成協同與市場交易業態。
(一)下一代制造業業態——主要特征是智能化、柔性化、服務化、即時傳輸、流程再造。
互聯網革命導致若干領域傳統業態發生根本性的變革,產生下一代制造業的業態。從全球來看,德國的“工業4.0”,美國的“互聯網工業”,中國的“中國制造2025”已經體現這一趨勢。2015年底,中德兩國已簽署協議共同推進制造業的智能化和互聯網化,對接“中國制造2025”和“德國制造4.0”。隨著“中國制造2025”的推進,到2025年,我國整個制造業業態將發生重大變革,制造業將以智能化、柔性化、即時傳輸和通過流程再造實現全過程服務化為主要特征。
(二)下一代貿易業態——E國際貿易與其他貿易形式并存,并成為主要貿易方式
互聯網革命還會產生下一代的貿易業態。阿里巴巴提出“E國際貿易”,實際上就是跨境電子商務在國際貿易的應用。國際貿易有一般貿易、加工貿易、小額邊境貿易和本課題組提出的采購貿易,這4種貿易形式是當前主要貿易形式。未來最有生命力的是“E國際貿易”,2015年底的時候,李克強總理在召開中國與中東歐16國會議期間,視察了鄭州跨境國際貿易的試點。2016年1月,國務院出臺了在12個城市進行跨境電子商務的試點。未來像“E國際貿易”這種下一代貿易形態的增長速度,將大大高于其他4種貿易方式的增速,逐漸會成為一種主要的國際貿易方式。
(三)下一代服務業態——服務智能化、需求個性化、移動互聯網成為消費主流。
下一代服務業態已經在互聯網的影響下在很多領域開始呈現,未來還將會發生更大的變化。服務業態的智能化、需求的個性化、移動互聯網化和基于移動終端的消費需求將決定消費市場的集成,成為消費的主流方式。第四,新的實體經濟在國際貿易和現在流通的業態變化方面表現也會非常突出。例如,通過改變信息獲取、產品展示、市場鏈接的方式,推動整個社會向新一代國際貿易和現代流通體系加速演化,一是線上線下流通的立體化和混沌化。二是形成若干個新型公共服務平臺,或者叫準公共服務平臺。平臺雖然是最大的,成交額是最大的,但是成交者是分散的,它是為若干個在平臺上運行的若干個群體或者是個人提供準公共服務。三是場景化、社區化、移動化,并且移動化將會發揮巨大的作用,這種場景化、社區化、移動化可能要決定零售業態的變革。
(四)下一代農業業態——訂單生產、信息可追溯、農村電商成為主渠道。
下一代的農業業態也會發生非常重大的變化,農業會形成訂單農業,會使食品安全成為業態革命的方向,農產品的生產流通全過程信息的透明化和可追溯體系,將使農業業態發生革命性變化。農村電商將成為農民買、賣的重要流通通道。
(五)下一代大數據集成協同與市場交易業態——大數據存儲、大數據交易與消費、數據生產和增值
下一代的數據集成、協同的新業態,發端于互聯網,繼而形成數據集成,再進一步發展到云服務、云計算,統稱為大數據。未來大數據的存儲,大數據的交易,大數據的生產和對數據的分析,將生產出激增的數據產品,這種數據產品將成為可以創造價值和附加值的交易品,直接交易數據將成為一種趨勢,形成巨大的交易市場,數據將從儲存、應用轉向市場交易要素稟賦,誰占領了數據協同集成和交易的高端,誰就能創造巨大的數據消費需求。
應深入研究互聯網革命的基礎理論,對互聯網革命與傳統業態變革的實踐進行提升提煉,提出一系列嶄新的理論、理念與概括。
現有的經濟學理論誕生于工業經濟社會,傳統經濟學理論對于生產要素的構成、生產函數的形式以及市場均衡的實現等基本問題的認識都是基于工業化的生產方式所形成的經濟系統。然而在互聯網革命的推動下,全球已經從工業時代進入到信息時代,社會的生產、生活方式及運行機制已經發生改變,工業時代下作為經濟學理論基石的部分基本假設和基本規律被打破。這些基本假設與規律的打破或顛覆使得傳統的經濟學理論體系暴露出諸多缺陷,已經難以解釋和指導互聯網時代下經濟的運行,必須通過深入研究提出新的理論概括。
(一)信息時代打破傳統經濟學的基本假設和規律,打破了傳統西方經濟學的“理性人假設”。
首先是“社會人”假設日益取代“理性人”假設。傳統經濟學的核心是“理性人假設”,即每一個從事經濟活動的人所采取的經濟行為都是力圖以自己的最小代價去獲得最大經濟利益。但在互聯網時代下,人類的“社會性”特征日益凸顯。互聯網使個體之間的溝通更加便捷,個人成為真正意義的“社會人”。互聯網使人們共享社會信息的程度大大提高,在社會活動的各個階段或環節博弈中,所有參與人的行為信息日趨共享。
二是打破“資源稀缺”假設。在傳統經濟學理論中,資源的稀缺性和“理性人”假設一樣,是經濟學的基本假設。無論農業經濟時代還是工業經濟時代,人類在經濟活動中所利用的土地、勞動、資本、企業家才能等都是稀缺資源。在信息經濟時代,互聯網革命衍生出的新要素信息,具有非獨占,易復制、非損耗性等特征,致使信息資源不再稀缺而是極其豐富。三是顛覆了部分傳統經濟學規律,包括邊際效用遞減規律和邊際成本遞增規律。傳統經濟學認為,隨著所消費物品數量增加,其邊際效用具有遞減的;隨者生產要素不斷投入,其邊際成本是遞增的;在信息經濟時代,隨著占有的信息資源越來越多,其帶來的效用是遞增的;此外,在互聯網背景件下,不斷擴大生產規模。
(二)互聯網革命打破傳統信息經濟學與博弈論等表述,賦予信息要素以全新的內涵,這是重建和拓展這一經濟理論體系核心概念。
信息經濟時代的革命性新變化與新現象需要新理論的詮釋,本報告在理論創新方面進行了重大探索,提出了包括信息進入流通領域將產生顯著地價值倍增效應,信息本身成為獨特的重要資源,信息使虛擬經濟成為與實體經濟并駕齊驅的兩種基本經濟形態等重要觀點。進而從經濟增長、產業經濟、社會分工和治理體系等四大領域提出了互聯網時代下的相關理論的應用與拓展,以期為中國互聯網的發展實踐提供理論層面的指導。
互聯網驅動經濟增長的動力來源于三方面:
一是信息自身作為新要素投入所帶來的經濟增長;信息新要素間接作用于資本、勞動力、技術等其他生產要素驅動經濟增長;通過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促進經濟增長。
二是在產業經濟方面,互聯網具有影響產業結構升級與產業組織演進的機理。信息具有滲透性、融入性與嵌入性,是資本等傳統要素所不可比擬的。當信息和其他的產業交融的時候,便成為傳統產業變革的引領性力量,從重塑產業結構、推動產業組織形態演進、改變產業市場結構、提升產業市場績效和調整企業組織形態等緯度,深刻影響產業結構升級和產業組織演進。
三是在社會分工方面,互聯網重構了社會分工演進的理論基礎。與以往社會分工網絡不同,互聯網主導型社會分工網絡呈現出范圍經濟、邊際成本遞減、實時協同、級數擴張、長尾效應等運行特征。
四是在社會治理方面,互聯網驅動社會治理模式變革的機理是,互聯網革命通過變革社會治理體系的各項基本要素而對其實施全方位改造。社會治理理念正在受到革新,治理主體日益多元化,治理結構趨向扁平化,治理手段日益現代化,同時由于互聯網在社會發展中所具有的戰略基礎性地位,其本身也成為一國乃至全球社會治理關注的核心與焦點。
(三)互聯網革命引發的業態變革,打破了基于一般均衡的理論結構的經濟理論,代之以以非均衡為特征的新常態。
均衡是主流經濟學理論的一個核心基石,從瓦爾拉斯提出一般均衡的數學模型并論證其存在性起,均衡就被視為經濟過程必然導致的一個結果。到阿羅-德布魯范式時一般均衡已經形成一個完備的理論體系。新古典經濟學認為,當市場完全競爭且資源存在稀缺性時,一般均衡解的存在性能夠得到論證,并且形成一個有效率的結果。
然而,當互聯網革命所帶來的信息要素進入生產流通過程時,信息要素的可復制性、無損性已經打破了資源稀缺的前提假設。均衡理論已經難以解釋互聯網時代的很多經濟現象,信息要素的增殖性、共享性和外部性特征推動了經濟活動更多呈現出非均衡、自組織、自適應和動態性特征,不均衡狀態長期存在,社會經濟體系不再以優化和均衡為主要調整方向,而是走向動態的演化與調適。相應經濟政策的設計也更多著眼于如何設計新的協調機制以推動經濟系統的演化與適應,實現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阿里商業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