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戶登錄后自動創建賬號
登錄1月20日,由執惠主辦,以“新經濟 新業態 新人才”為主題的2020第五屆CTCAS峰會暨“龍雀獎”頒獎盛典在上海成功舉辦。峰會匯聚了行業主管部門人士、國內外文旅專家學者、頭部機構與頭部旅企高層、知名項目操盤手等嘉賓同臺論道,多層次多角度縱深探討研判后疫情時代文旅發展走向,也為目的地、文旅企業等搭建富有成效的資源鏈接服務平臺,提供協同互促合作機會,形成鏈條性、生態圈的合作共同體。
在下午的圓桌研討環節,5位重量級嘉賓圍繞“產教融合,職業教育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議題展開關于培養文旅業高質量融合發展人才的深度探討,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主持嘉賓:
景域驢媽媽集團副總裁 任國才
研討嘉賓:
復星旅文集團副總裁兼服務及解決方案總經理 王越男
浙江省旅游協會副會長、浙江大學旅游學院院長 應天煜
山東旅游職業學院院長 閆向軍
四川旅游學院文旅產業研究院院長 晉超
以下為圓桌研討實錄
任國才:這個環節是本次峰會最后一個環節,今天來的都是旅游教育領域重量級的嘉賓。
今天環節的主題是新人才的培養。剛才所有討論的話題,是明確思路與方向,但重要的執行要靠人才。當有一堆執行人看不清方向的時候,也得靠人才。今天四位嘉賓圍繞新文旅人才培養的話題,也是針對旅游行業根子上的內容進行相關研討。下面先請嘉賓簡單做一個介紹。
景域驢媽媽集團副總裁 任國才
閆向軍:非常高興在這樣的場合與各位老朋友、新朋友進行交流,我現在新的崗位是在山東旅游職業學院,2019年以前在山東省文化和旅游廳、山東省旅游局,一直干旅游30多年,謝謝各位。
山東旅游職業學院院長 閆向軍
應天煜:首先簡單介紹一下,我叫應天煜,來自浙江大學管理學院旅游與酒店管理學系,我們還有一個名稱叫浙江大學旅游學院。我們從旅游管理專業教育歷史非常悠久,脫胎于1980年成立的杭州大學旅游經濟專業,上個月剛剛舉辦專業40周年慶。上世紀80年代設立全國首個旅游本科專業,以及全國首批碩士和博士點,1993年成立杭州大學旅游學院,1998年并入浙江大學管理學院。
浙江省旅游協會副會長、浙江大學旅游學院院長 應天煜
任國才:文旅行業缺人才,一方面文旅行業在蓬勃發展,數據顯示國內一千多個大學有旅游專業,但有個問題引發思考。很多學生考了旅游專業,讀第一學期就想申請轉專業,剛剛畢業進入社會,就想離開旅游行業。對旅游行業教育工作者來說,對文旅行業從業者來說,是我們很不想看到的現象。對這個問題,在閆向軍院長心目當中,什么樣的人才是今天中國文旅行業最需要的人才?
閆向軍:從個人感覺,有兩個標準,第一是專業能力,第二是創新能力。
專業能力,現在旅游邊界越來越寬泛,越來越延展。旅游發展幾十年歷史,現在我自己,尤其到職業學院以來,經常陷入這樣的困惑,所有各界人等都可以對旅游發表建議意見。但是旅游業覆蓋面這么寬泛,不可能保證在任何領域都是專業的,這是一個疑問。
第二,旅游發展幾十年歷史中,尤其發展到現在這樣一個狀態,不斷產生新技術、新模式、新場景,也需要各種新技能。從產業需要角度來講,能否培養出這些整個產業需要的人才,這就是一個時間維度的問題。無論從廣度還是時間維度看,專業能力都非常需要。
同樣,非常希望現在無論是各個院校,還是各個培訓班培養的人才,應該具備創新能力。有一個非常強大的創新跨界能力非常重要,所以說更需要大量具備創新能力的人才。
任國才:閆向軍院長剛才已經回答了一個問題。新文旅人才的標準是什么?什么樣的人才是符合企業或者行業發展的新文旅人才?閆向軍院長提到兩個關鍵詞:專業和創新能力,因為文旅行業越來越寬泛,新文旅人才要知道自己的專業屬性在哪里,又得有思維創新性。
應天煜院長認為文旅人才的標準是什么,您認為有哪幾條是新文旅人才應該具備和提高的?
應天煜:我來自浙江大學,如果在一個985高校談旅游管理或者旅游專業,往往有一個困惑。首先,同學們都非常優秀,往往會問,包括領導也會問我們,有時候想想看,到底是我們成就了學生,還是學生成就了我們。很多情況下,更愿意相信優秀學生成就了我們。優秀學生進入高校。尤其從2000年開始,旅游管理專業畢業學生在我們學校越來越少留到旅游專業里面。如果他們沒有去旅游,去了哪里,更多去了華為、房地產、互聯網企業。我們也做的挺好,培養的人才是多面手。從這個角度延伸過來看,談到人才問題,換個角度看問題,講旅游、文旅邊際越來越泛化,對人才定義沒有必要限在旅游這個框里,如果不把自己限在旅游這個框里,從我跟同學接觸下來,覺得新文旅人才以下三塊比較重要:
第一不是專業能力,學校學到的知識到公司以后要推倒重來,學生更多需要的是人文素養。
第二是專業或者職業的理念或者意識,這個會對后續到新工作崗位或者到新企業愿不愿意學習,愿不愿意投入有很大影響。
第三專業技能。個人看來,現在的旅游,與其說旅游,還不如說旅游+。有時,不管是申請科研項目還是與學生合作項目,一直推旅游+,+數字、+計算機學院、或+其他專業。慢慢發現,以前邀約別人到我們盤子里一起玩,現在變成他們邀約我們,現在講旅游+,哪天變成+旅游,所以我們要考慮自己企業的定位在哪里。
新時代文旅人才在跨界融通大背景下,首先是人文素養,第二是職業理念,第三是職業技能。
任國才:旅游人才未來應用不一定是傳統文旅領域,跨界出去,說明這個領域為整個中國培養出優秀的人才,這是一種開放的理念。
下面請四位嘉賓當中唯一來自企業界的王總,代表人才培養需求方或者人才應用方,從企業角度談下,您心目中新文旅人才有什么標準?
王越男:從我個人來說,我在復星旅文將近四年時間,其中將近三年時間負責整個復星旅文的人力資源管理,是復星旅文人力資源總負責人。過去一年負責解決方案和內容,轉行到業務端。這一方面確實有一些痛點,可以跟大家分享一下。
復星旅文集團副總裁兼服務及解決方案總經理 王越男
從我自己個人經驗來說,以及在實際的應用場景過程當中來說,我們發現,兩類人才特別難得。第一,是有深刻的消費者洞察能力的人才非常的難得。從企業的角度來說,當我們找一些高潛人才的時候,并不完全看重他的教育背景。重要的是,每個人都根據過去的行業經驗,有了自己的行業洞察,可是他的行業經驗和行業洞察并不等同于消費者的洞察,這是有很大區別的。具備消費者的洞察能力意味著這個人要持續學習,他背后的動力因素和能力要求是什么,說明這個候選人自己要有能力把他從行業和經驗當中提煉出的技能,放在一個環境中進行整合。這個環境到底需要什么樣的能力,這個客人或者消費者到了目的地,到底是哪些客群已經來了,哪些客群沒有來,想吸引的是哪些客群,那些客群為什么要來,在復星稱之為從消費者洞察出發,再設計在旅游目的地當地提供給客戶體驗的解決方案,對我們來說是最難的。要求招聘的候選人有獨立思考、持續學習、保持好奇心的能力,不被自己的學識能力所框住的能力。
第二個能力特別難,特別在一些大的集團公司,把一件事情從0到1,1到10,10到100做出來的時候,就是整合能力,理解所謂你周圍有哪些生態,有哪些資源,可以為你所用,為你所嫁接,把自己看到的變成一個創新方案出來的能力。你有消費者洞察,有了客戶洞察,現在不一定能夠100%滿足消費者需求,就我目前集團自己所在這一塊區域或者我所在的部門只能提供50%需求,怎么樣嫁接其他的資源。這個資源嫁接不僅僅在自己集團內部,創新的思考合作、賦能,跟不同的行業,甚至有時候是跨界合作,把一個更能夠符合消費者需求的產品讓真正的C端客人最終持續滿足他的期望,并不斷超越他的期望。
這兩個能力非常重要。
任國才:王總講了兩個能力,洞察消費者能力,整合能力,整合各種資源解決問題。培養人才也需要有一個需求導向,這可能就是企業端的需求,對學科設置和師資隊伍、培養的課程等都有新的導向。
晉超兄你好,自我介紹一下。
晉超:我是四川大學的博士生,做過英語導游,在綿陽市旅游局干過十多年,做到副局長,還在成都市旅游局掛職過一年多,又在平武縣做副縣長,分管過四年多旅游工作,去年才在四川學院做文旅學院的院長,算是旅游行業的一名老兵了。
四川旅游學院文旅產業研究院院長 晉超(線上參會)
我對文旅人才談一下自己的看法。現在所需要的人才素質,形象來說,就是“文”這個字:一撇是廣博的知識,不斷更新的旅游專業知識。旅游行業在不斷更新,旅游從業人員得不斷的學習,知識才跟得上行業的需求。一捺是主動的行動力,旅游行業實踐性非常強,光有知識沒用,一定要知行合一。一橫是廣博的知識面,跨界融合,文旅+,都得廣博的知識面,全方位的素養。一點是一顆不斷的超越自我的內心,有激情才有持續精進,持續創新的動力。這就是我心目中比較理想的文旅行業人才。
任國才:晉超院長不愧是四川大學做博士,對文旅人才都用圖文結構法。
我們進入另外一個討論話題,現在在學校培養人才當中,既包括招聘也包括內部培養培訓。學校培訓和企業培訓,在培養文旅人才這樣一個目標下,碰到什么痛點或者困惑?閆院長非常有感觸,說說你感覺到文旅人才培養痛點是什么?
閆向軍:以我們學院作為一個案例,給大家介紹一下。山東旅游職業學院是專科職業院校,定位是山東旅游職業學院為旅游業培養產業人才。但是碰到一系列問題,我給各位介紹一下:
第一,2020年開始,我們有一些專業將來要沒人干了。舉個例子,整個山東旅游職業學院專業覆蓋旅游產業各個環節,27個,人數最多的專業叫飯店管理,20多年的專業報考人數一直在增長,但是最近幾年掉頭向下,報考人數下滑,不知道是不是一個拐點。現在的年輕人一聽說到星級酒店工作,可能是不想干了,這和20年前完全不一樣,那個時候酒店工作體面、收入高,盡管累點。
第二,我們很多的專業開始招不起來了,比如說高爾夫球專業等,也可以歸納為疫情帶來的影響。但是也反映了很多大眾對整個旅游產業人才的認知。
第三,據我了解,部分本科院校的旅游專業招生數量越來越少,到最后,個別本科院校旅游專業取消,還有相當多旅游專業畢業以后不在旅游行業工作。
第四,人才流失率越來越高。拿飯店管理畢業生來算,如果一百人到一個高星級酒店實習10個月,想留在飯店繼續干的不足20%。也就是說,100個人留下20人,覺得這個工作挺好,繼續干。堅持三年不跳槽,再砍一半,降為10%。意味著培養10個人,只有1個在三年以后還干旅游行業。
我一直在考慮一個問題,旅游業在蓬勃發展時期,尤其現在新業態多業態發展時期,而未來的產業終端人才,尤其是高端服務技能方面人才是不是會出現一個斷層?而另一方面,涉及飯店的服務人才在我印象當中就像一個黑洞一樣,無論往里邊填多少人,總是填不滿。
還有一件事情,今天參加一天執惠的論壇,從上午主題樂園講到沉浸式體驗直到街景夢工廠,到現在為止,沒有一門課程教這個東西,課本沒有體現,甚至老師都不清楚。
最后一個問題,我們是否想到,現在做這么多旅游項目,一定是和原來的山水景區觀光旅游時代完全不一樣了。今天開發的所有旅游項目,可以肯定全國高職職業院校在內,沒有一個院校開這樣的專業,那么誰來干呢?我們天天說培養高端的管理人員,文化旅游產業這么多的項目,這么多的新業態,文旅小鎮、度假區、主題樂園等,總得有人來運營、管理、維護,難道都要現場進行培訓嗎?
所以說,這一系列的事情擺在我們面前,教育的周期還是一個麻煩事,哪怕今年要下決心修改專業,趕快調整培養方向,各位見著學院培養的人才是三年以后的事。
任國才:閆向軍院長在旅游行業很厲害,閆向軍院長不斷提出中國文旅行業痛點,基于自身觀察經歷研究發表出有很多深邃思考的問題,對我們很有啟發。
王總,每次亞特蘭蒂斯大型酒店開業,首先需要一堆人,您招聘當中遇到什么痛點?
王越男:痛點太多了,不僅僅是亞特蘭蒂斯,當年開業時候招聘的人,2018年4月份開業,到現在第三年,從流失率角度來看,理論上人都換一遍,差不多流失率到50%左右,特別是基層以及中層核心崗位不斷的有很高離職率。
我們和很多學校有很多長期合作關系,包括和復旦旅游學院都有很好的關系。很多優秀人才選擇最后不加入這個行業,這是讓我感覺到比較痛惜。在招聘和面試或者宣講過程中,復星本身有各種各樣不同的條線,后來很關注,有的人說,我讀旅游學系,想加入集團總部投資崗位,我是雙專業,來讀了經濟學,雖然是旅游學系高材生,就是想要做投資等。這個讓我感覺到,在這個行業當中,非常需要有能力有理想有情懷的年輕人,源源不斷加入這個行業,我稱之為眾人拾柴火焰高。非常多優秀有夢想的年輕的人才不愿意選擇這個行業,我是挺失落。
其實跟很多教授做過分享和探討,確實有這樣一個很明確的現象,很多家長也會有一些看法,不要加入飯店行業,不要做飯店的工作等。特別是在上海招聘的時候,老師會告訴我,家長對于孩子擇業的控制力很大,哪怕這個孩子自己說要加入這個酒店的管培生,家長說不行,這個行業太辛苦,工資起點不高,要做別的行業。我有一個親戚的孩子,讓他做酒店行業,可以從銷售部開始學習,他的媽媽說不行,太累太辛苦了。后來轉行做汽車銷售的市場部,又走掉了,又沒有加入這個行業。這是我看得到明確的一個痛點。
還有一個痛點,在復星旅文旗下有一個非常著名的度假村ClubMed,有一種非常著名的工作GO(gentle organizer ,ClubMed 度假村里面的一個“核心角色”),貫穿在整個度假村方方面面,從小孩子的迷你俱樂部托管到在吃飯過程中跟你的交談,以及各種各樣活動,有各種各樣體育活動,穿插在里面的氛圍、演藝、運動等都由GO帶動,像流水一樣存在的一個角色。我也參加全球非常多優秀GO大會,也跟法國度假村村長進行交流,我的感受,在中國GO工種幾乎成為一個偽命題,非常優秀的GO非常難招。最后,GO在中國的培養的難度非常高,目前為止,ClubMed中國的村長在我們非常大力扶持鼓勵傾斜情況下只培養出一個女生,不是讀旅游的,是重慶的一個姑娘。這個GO特色在于自己一定要喜歡這樣的生活方式,不一定有很高學歷,但是一定要熱愛這樣的生活方式,熱愛人,跟人在一起有很多的火花,往往有很突出的特色。
為什么說是偽命題,雖然在中國有對這樣生活方式有情懷的年輕人,但是英文不好,英文好,這個人又得讀大學,讀了大學以后不要做GO。又要讀大學,又要愿意做GO,又要愿意從基層工作,每六個月做一次,職業生涯中不斷輪崗,中國的孩子最后就沒有了。有可能中國所謂GO培養到最后沒有人,現在的思路是培養會中文的東南亞GO。很傾斜,真的很艱難,這是很大的痛點。
任國才:王總從企業角度碰到的痛點,復星這些年做的非常優秀,身處其中就知道自己還有很多痛點。
應天煜院長作為浙江大學80后院長,12月份參加旅游系40周年,看到您提出新的思維,肯定是基于碰到什么痛點,說說您在擔任院長之后和之前看到的痛點有什么不一樣,特別是關于旅游專業?
應天煜:剛才王總提到的情況,我們同樣存在。從2000年開始,那個時候15年到20年是分眼,同學考進來很難,他會對后續職業預期有一個人生規劃,而且他們的規劃非常清晰,今后要干什么。清晰的規劃體現在哪里,我們讀書的時候,2000年初,當時對自身職業發展規劃,要去一線干,只要耐的住性子,比方從基層領班到部門經理到總經理到總監等這樣一條職業發展規劃路徑,往往是國際連鎖酒店管理集團的路徑。這條路徑對于現在的同學來講不具備吸引力。會發現只是專業不同,描繪一個場景,5年以后可以在一個酒店怎么樣,但是他說我的同學2年以后在阿里怎么樣,可能他在阿里2年以后薪酬是我在酒店10年以后的薪酬。
2016年的同學不是對酒店不感冒,是對他的專業方向職業路徑有不一樣的期待,最后去了酒店,恰恰去了做酒店投資籌建。去酒店輪崗,輪完以后對那個方向來走,對他來講旅游不是專業,是場景,做酒店的資產管理而已,在4年本科教育當中給了一個基本素質和能力培訓。
上個月做40周年,碰到一位我的本科同班同學,他告訴我他本科畢業以后直接去了投行,從來沒有在酒店領域待過,直到去年他去了香格里拉,負責香格里拉人力資源的管理,差不多15年20年兜兜轉轉又回到酒店行業。這么多年過去,基礎能力培訓又回到酒店行業。像復旦這樣的學校,給他的職業路徑是明確再一個非常明確的職業發展框架里,對他們來說反倒不是具有吸引力。文旅大產業作為場景描繪,有哪些領域或者方面的可以抓住,為了抓住這些機會,做投資等,后續4年本科做旅游+,做專業化定制化培養。現在本科人數越來越少,一年十幾個人,完全可以做到定制化。在全學科綜合性大學,所有原料都有,想炒什么菜就可以實現,可以做到這點。
大的背景,國內文旅行業人才高質量發展,隨著消費升級,供給側改革,對于高校來講,面對的需求側或者供應方,一方面是行業是企業,另外一方面是學生,怎么平衡兩方需求,給一個合理預期、合理培養和產出,這是我們恰恰需要做的。舉個簡單的例子,浙江這次疫情后,對旅游行業是很大沖擊,所有不同業態,對旅行社最大沖擊。去年5月份慢慢放開以后,很多傳統旅行社還是待業停崗歇業狀態中。但是浙江一家旅行社做的非常好,我們去調研參觀,到企業里我感覺是去了阿里巴巴,就是一個互聯網企業,互聯網思維。現在200多人的企業,三分之一是內容創造者,研發產品。三分之一是70多人,70多人有90%以上不是旅游專業,真正做旅游+內容,內容可以是露營等。不是旅游專業沒有人才,我們培養的人才也許沒有那么適合或者滿足需求側的要求。他們恰恰從專業化人里挖掘出來,對我的感觸非常很深,后續這塊也是發展方向。
回過頭來看,現在對我們來說是一個時候,在本科專業泛領域培養,旅游+。到底要不要做旅游行業人才培養,現在理解放到專業MBA層面來做,不做MTA,以前有MTA停掉了,把名額轉到MBA做文旅產業管理項目。招生報考人群只有20%左右的人是傳統的景區、傳統旅游行業、旅行社、景區、酒店,剩下80%都是來自房地產、商業投資、內容創作、商業中心、互聯網大平臺、數字媒體、政府行業的人。恰恰這些人可以組成生態系統,這是我們現在要做的。
講到明確旅游專業培養,現在側重點放到專業學位教育,專業學位教育這批人以前也許不讀旅游,回到文旅行業有更明確的方向。
任國才:晉超院長在培養人才方面碰到什么痛點?
晉超:我現在在的學校叫四川旅游學院,是中國第一所獨立的旅游本科院校。我感到困擾學校專業建設的根本問題在于,旅游本科院校到底應該怎么建?專業邊界到底在哪里?專業特點是什么?旅游學院到底培養什么樣的學生,客觀來講,大家都還在不斷探索調整。四川旅游學院是原四川烹飪高等專科學校和農干院合并而來的,但升本之后,名氣反而不如烹專大。大家開玩笑說,本來是一流品牌,升本之后,反而變成了三流的品牌。這是我的第一個感受,因為學科邊界不是那么清晰有力,旅游學院的品牌價值難以得到大家認可。
第二個,旅游學院的旅游教育專業按理說應該和實踐結合的非常緊密,但客觀來講,難度很大。像川大這樣的學校可以吸引一流的教師一流的學生,四川旅游學院就很難做到。而且因為品牌價值不彰,旅游學院的社會影響力和行業影響力都沒法和211、985高校相比,導致旅游專業教師拿項目和做項目的能力不夠,師生在行業實踐機會就受到影響。我感受到本科學院規范的教育體系和整個旅游產業所需要的實踐性特別強的人才的這種矛盾還是很明顯的。
任國才:4位嘉賓圍繞旅游行業教育的痛點說了各自的觀察,或者各自的經歷,大家都發現每家都有每家難念的經。請問各位,您所處單位以及您帶領下團隊怎么解決痛點,有哪些新的思路和理念,做了哪些新的動作?
閆向軍:再給各位介紹一個前提,專科的最大好處就是非常可以快的調整專業方向,和產業結合比較快一點。
今年正好碰到全國職業院校調整旅游大類專業目錄,說幾個例子,飯店管理專業從今年開始改成飯店管理與數字化運營,餐飲管理調整為餐飲智能化管理,景區開發與管理改成智慧景區開發與管理,新加一個專業智慧旅游技術應用,這幾個專業都是一般的旅游職業院校或者專科里邊的骨干專業。這幾乎就是依據新技術新業態,進行大的調整。根據我的了解,這幾年旅游專業沒有這么大范圍調整。
如果這么多專業都向數字化新業態方面轉移,單體的旅游職業學院能力肯定不行,今年山東旅游職業學院采取一個辦法,通過新設定專業方向來推動各個專業的調整。第一個專業方向叫主題娛樂與休閑專業,我們和執惠、全球主題娛樂協會等機構合作。 第二個專業方向叫電子商務專業的旅游信息方向,更側重內容的管理。將來這個專業畢業的學生,比如這些學生能夠寫一篇漂亮的旅游指南,拍一段吸引人的短視頻等等,將來旅游信息專業方向就是培養這部分人才。
這兩個專業方向都有一個典型特點,1.符合現在新技術場景,2.符合現在的新業態,來拉動整個涉及到今年調整的專業向前推進,速度已經夠快。還有,通過執惠平臺,和獵戶座簽訂合作協議,把新型的營地設備以及住宿設施比如賬篷、房車等設置到校園里,作為面向學生的實訓基地。
通過這樣一個體系,我非常希望在座各位旅游裝備公司、旅游技術公司等新業態新技術公司,讓硬件設備軟件系統進入校園,作為我們的教學案例,建設實訓教室和實訓基地,和學院合作,共同培養新產業的人才。
任國才:王總在人才培養和招聘當中,有沒有新的思念和思路?
王越男:從去年開始,也是從疫情開始,整個集團確實有很大的在人才方面的變化。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舉措就是輪崗機制,職能條線要貼近業務,業務條線做職能的工作。現在復星集團CHO從業務條線來的,做新興經濟團隊總負責人現在是整個集團CHO,包括我本人也參與了輪崗機制,對我的啟發是巨大的。你自己要理解到底痛點在哪里,中臺要沖到前面,前線要把痛點帶回來,中臺要給我提供解決方案,要訓戰結合。
集團內部現在非常講究訓戰結合,培訓訓練和真實項目結合在一起,每一個人在工作過程當中或者我們在做一些本職工作的時候,打通和打穿非常重要,怎么樣整合出一個整合能力的培養,就是跨界。讓大家很多人引領一些項目,這個項目往往是跨集團、跨部門、跨公司、跨生態圈,以這樣的方式組織一個隊伍,提供一些更重大的解決方案。在訓練和真實工作有機結合的過程,包括激勵、目標考核都配套,都整合在一起,這也是一個比較新的做法。
在招募人才過程當中,整個集團現在也調整一些思路,結合大家剛才提到的一些想法,不一定要讀傳統的旅游行業來的。比如說,我們做很多的2C端貼近消費者的工作,很愿意從大消費的背景,比如說零售、消費品、食品、過去稱之為零超行業當中,他們更多在整個行業當中經歷過起起伏伏,經歷過民營資本和民營服務的挑戰。在這樣一個過程中涌現出年齡高潛人才,愿意跨界的讓他們在我們的旅游板塊里承擔一些更重要的任務,讓他們帶著新的視角過來。
同時,我們也非常看重,我們稱之為Z時代的年輕高潛人才。這一部分希望能夠給消費者洞察,Z時代馬上已經起來或者已經起來,這些人是未來強有力的生力軍,在消費端,他們要的東西跟傳統消費者完全不一樣,讓這些人未來能夠給到我們更多新的洞察,新的理念和思維方式是非常重要。
任國才:閆向軍院長生產的都是Z時代的人。應天煜院長在浙大方面以及有什么思路解決痛點。
應天煜:考慮這個問題不只是從人才培養角度來講,更多放到產學研相結合角度看這個問題。首先,對上說服其他學科或者領導,對下說服學生。讀旅游專業,研究的、做的到底是什么,你做的不是旅游這個場景本身,做的從旅游內核里延伸出的核心內容。目的地營銷或者旅游營銷不就是市場營銷在旅游場景來做的。圍繞這個問題,一直強調,挖掘旅游管理學科內核,旅游相交于其他學科來講,核心要素是基于用戶體驗的服務管理和創新。如果把這個作為旅游研究或者旅游專業內核,把要做的內核的東西從低頻旅游酒店消費場景延伸到高頻消費場景,比如物業服務、養老、醫療等,把整個事業打通打穿。
圍繞這樣一個角度切入看待問題,再從人才培養角度,就是做旅游+。從學科層面來講,+計算機,+數字技術,+數字傳媒等。從產業角度,+房地產,+康養等。主要是在MBA文旅產業項目中,這批人來自不同專業來自不同背景,但是對大文旅前景非常看好,想投入其中。
任國才:晉超院長剛才說了痛點,本來全中國一流烹飪專業不小心升為全中國三流的旅游專業,學院有什么舉措或者思考?
晉超:現在我們學校正在迎接第一輪本科評估,學校正在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突出產教融合,服務地方,建設全國一流的應用型的本科院校,這是學校的整體目標。另外就是突出特色專業建設。
任國才:謝謝晉超院長。
通過探討,因為所處崗位和單位不同,看到問題不同,通過交流取長補短,有的有共鳴,有的有共識,有的有難處,也有各自的解決方案。
文旅是開放的行業,是邊界很寬泛的行業,這里的人才不再是20年前飯店景區旅行社的專業,不變的人才迎合變化的市場。該有的專業性還是要堅持。
同時,我們也更多看到,現在的需求在變化,相關的專業設計、課程設計、師資隊伍,包括合作模式都要做變革。
對學校來說,這樣培養出來的人才才是旅游行業需要的合格的更有發展空間的人才。對于企業來說,企業內部在做變革,通過輪崗方式,讓每個人更了解對方。打通打穿融合創新,是文旅人才培養和應用當中非常需要的一種態度或者一種思維。
今天這場環節到此結束,感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