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戶登錄后自動創建賬號
登錄11年的恩怨瓜葛“一刀切斷”,嵩山景區的股權歸屬問題,終于在近日塵埃落定。
1月25日,港中旅公告稱,已與登封嵩山少林文化旅游集團有限公司(下稱“嵩山文旅集團”)簽訂產權交易合同,將以2.55億元價格,轉讓港中旅(登封)嵩山少林文化旅游有限公司(下稱“嵩山公司”)51%股權。
伴隨著港中旅的離場,少林寺、港中旅與嵩山文旅集團之間的三方博弈漸漸落幕。但矛盾仍然存在,一直以來少林寺在景區中所扮演的“強勢”角色,以及圍繞門票分成、資產歸屬、運營邊界等問題的爭議,令少林寺和登封市政府間的利益沖突與相互“對抗”仍將持續。
而據相關規定,隨著股權轉讓的完成,嵩山公司將無法在繼承景區運營權,嵩山景區將在未來的公開競標中再次“易主”。同時,嵩山少林景區作為傳統山岳型景區,原計劃中的旅游小鎮項目因土地問題陷入停擺,其他轉型方向則遲遲未定。
合作11年,港中旅的一紙公告,讓少林景區回到“原點”。只是屬于它的競爭博弈場,已然迥異……
嵩山景區回到“原點”
早在去年11月,港中旅就曾以3.47億元(股權掛牌價為2.83億元,債權6310萬元)的底價,公開出售嵩山公司51%股權及相關債權,但掛牌一個月無人問津。12月,港中旅將51%股權標的降價至2.55億元再次掛牌,最終由登封市國資委旗下的全資子公司嵩山文旅集團接手。
在此之前,港中旅及嵩山文旅集團各持嵩山公司51%和49%的股權。而股權轉讓完成后,嵩山公司將成為嵩山文旅集團的100%全資子公司。港中旅的一紙公告,將嵩山公司全部還給了登封市國資委這位“老朋友”。
時間回到2009年,彼時港中旅與嵩山文旅集團共同成立嵩山公司,打造出一個“央企+地方國企+優質資源”的“優質組合”。資料顯示,嵩山公司獨家管理及經營嵩山風景名勝區下轄的少林、中岳及嵩陽三大景區,為期40年,收入主要來自于之門票銷售、代收銷售收入及停車場等費用。
對于登封市政府來說,在央地合作熱潮下,引入港中旅,一定程度上也意味著引入大型央企的資金和資源優勢;同時,港中旅作為國內旅企巨頭之一,也將為基于其在旅游主業方面的經驗,景區在開發、運營、管理等方面進行優化升級。
而對于港中旅來說,入主嵩山景區的邏輯可能涉及三點:
一方面,盡管佛教寺院并不是稀缺的旅游資源,嵩山也不屬于四大佛教名山,但少林寺及少林文化卻是獨一無二的文化旅游資源。根據年報,港中旅入駐嵩山前,旗下僅有深圳世界之窗和深圳錦繡中華兩家景區。將嵩山景區攬入麾下,將推進港中旅旗下景區的多元化,提升旅游服務這一核心業務的供給能力;
另一方面,正是由于少林寺的特殊性與稀缺性,每年吸引了大量游客慕名而來,嵩山景區的門票收入十分可觀,據媒體公開報道,2009年時少林寺門票年收入就已近1.5億元,對于港中旅來說,這是一筆長期且穩定的現金流來源;
此外,港中旅進入嵩山景區也被看作是進入華中地區的重要一步,成立嵩山公司之后,港中旅還先后布局信陽雞公山景區和焦作市商業銀行(但2016年已退出雞公山景區)。
如今,這一優質標的卻幾乎變成一塊“燙手山芋”。根據交易公告,嵩山公司2019年稅后凈利潤就已達人民幣3541.5萬元,若按原有51%的股權比例分配,港中旅分得的收益或超過1800萬;而此次股權出售,港中旅預期獲得凈收益僅約人民幣587萬元。
截圖來源:港中旅公告
無人愿做虧本買賣。盡管收益相對較低,但港中旅仍執著脫手股權,導火索之一是疫情沖擊下的現金流承壓與業務平衡需要。出售事項將有利于港中旅優化旗下景區目的地的資產組合,提升資產周轉率和提高現金回流。但更深層次因素當不限于此。
港中旅在公告中表示,受疫情影響,嵩山公司運營恢復相對較慢,其2020年收入同比大幅下降,由盈轉虧。一個重要細節是,自2020年1月1日起,景區的全部門票收入已于當日上繳財政賬戶,其中50%在過渡期半年內返還,用作嵩山公司正常的維護運營。從這點來看,嵩山景區的門票收入已不再是穩定而持續的現金流支持。
在掛牌轉讓期間,有多少企業曾就嵩山景區與港中旅進行接洽,這一點無從得知。但港中旅作為實力強勁的旅企巨頭,尚難平衡嵩山公司的投資回報與嵩山少林景區的利益糾葛,市場之上,各方觀望而遲遲無人出手,似乎也在情理之中。
而這次股權轉讓,若排除接盤者早已“內定”的可能,那么登封市國資委接手嵩山公司的全部股權,看似也頗為“無奈”。
從三方博弈到兩方“對抗”
港中旅從高調入場到黯然退出,原本圍繞嵩山景區的三方博弈也隨之落下帷幕。11年間,嵩山少林景區一直以來都處于爭議的“風暴眼”。
景區門票收入分成問題,是三方博弈繞不過的一個話題。2014年轟動一時的“少林寺門票案”,將少林寺、港中旅與嵩山文旅集團的利益紛爭,暴露在公眾的視野。
具體來看,2005年登封市與少林寺約定,門票收入70%歸屬嵩山風景名勝區管理委員會(下稱“嵩管委”),30%歸屬少林寺;嵩山公司成立后,門票收入的70%則歸屬嵩山公司,港中旅與嵩山文旅集團再按各自股權占比(51%和49%)分配。但2011至2013年期間,寺方并未能如約獲得門票收益。
與此同時,港中旅與嵩山文旅集團之間也存在一定矛盾。據經濟觀察報報道,二者合作之初,港中旅曾承諾3年內投資8億至10億元,但事實上,11年間港中旅更多是坐收門票紅利,在景區投資、存量優化等方面的承諾卻并未兌現。
2018年,港中旅也曾嘗試在景區周邊打造增量項目。資料顯示,該項目全名“嵩山少林國際功夫小鎮”,定位為禪文化修身養心度假目的地,總占地面積591畝,由嵩山公司投資20億元建設,原計劃2020年完工,但隨后項目停擺。
嵩山少林國際功夫小鎮項目簡介/圖源:微博@鄭說廣播
如果港中旅的退出,能夠換來門票分成、景區投資等爭議的暫時緩和,那未嘗不是一件好事。但在嵩山少林景區的根本問題未得到解決之前,港中旅出局只是讓原本的三方博弈,變為少林寺與地方政府的兩方對抗。
事實上,少林寺與地方政府(包括地方國資委下屬企業)的“暗中較勁”由來已久。無論是2005年以來的門票收入爭議,還是2009年的“上市風波”,其根本都是少林寺資產的歸屬問題。
上文中提到過,嵩山名勝風景區坐擁得天獨厚的旅游資源,其中最負盛名的莫過于少林寺。有形資源方面,少林景區內坐落著塔林、初祖庵、達摩洞、少室闕等,旅游資源密集且豐富;無形資源方面,少林功夫文化一直以來都是全球聞名的超級IP,少林寺甚至專門成立了無形資產公司管理經營。
在這些旅游資源中,前者的商業收益主要體現在景區門票,而后者則可以通過武僧表演、IP授權、講座論壇、文化交流、寺廟托管等各種各樣的渠道對其進行變現。近年來,盡管外界對少林寺的“過度商業化”質疑已久,但在方丈釋永信的經營下,少林寺收益確實頗為可觀,甚至有媒體稱其“年賺數億”。而這部分收益,顯然歸少林寺自身所有,無法與嵩山景區或地方政府所“共享”。
少林寺主要投資版圖/圖源:企查查
關于少林寺的歸屬權問題,法學界也曾進行過爭論——其究竟歸屬國家、河南政府還是宗教局,亦或是歸屬少林寺自身,多方觀點各執一詞,但目前尚無明確定論。而這個根本性問題,就導致了少林寺除宗教角色之外的其他功能,在使用權、管理權、經營權、收益分配等各方面邊界模糊。而這些模糊信息的背后,而映襯出少林寺的“強勢”,以及在博弈場中扮演的角色或話語權。
根據此前港中旅在北交所的掛牌信息,本次股權轉讓完成后,嵩山公司將無法繼承原有的景區運營權,而須通過公開競標方式重新獲得。也就是說,不久的將來,在登封市政府主導下,嵩山景區或再次“易主”。
而目前來看,少林寺與地方政府相互依存又相互“對抗”的關系,仍將延續一段時間。
嵩山的沉疴與新患
無論是三方博弈還是兩方對抗,實際上,嵩山景區作為典型的山岳型景區,在央企介入的11年間并未得到有效的優化。
曾有人調侃稱“少林寺年接待游客300萬人,卻鮮有回頭客”,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嵩山景區所面臨的困境。傳統山岳型景區的旅游方式仍以觀光為主,重游復購率較低,景區收入主要依賴“門票經濟”。而隨著2018年少林景區門票下調至80元,包括旅游方式從觀光型向體驗型過渡,嵩山景區“躺著收門票”的時代將一去不返。
但傳統景區的轉型知易行難。圍繞存量旅游資源,景區需打造更多娛樂體驗、休閑度假類業態,提供增量產品供給,豐富景區內二次消費項目。同時,新產品新業態也有利于提高景區對年輕游客的吸引力,實現客群“破圈”,獲取更多潛在客流。
目前,“走出山”是傳統山岳型景區的破局思路之一。例如,黃山“走下山,走出去”的二次創業,重點布局“旅游+小鎮”項目,同時疊加電商、新零售、體育、演藝等業態元素;再如實景演藝《只有峨眉山》,將舞臺搬到峨眉山景區旁的高河村,打造“山城一體”的旅游目的地。
對于嵩山景區來說,若在景區內部打造特色增量項目,將或多或少借力少林寺文化資源,這仍將涉及長期以來景區運營方與少林寺的利益糾葛。而若選擇像黃山、峨眉山一樣“走出山”,嵩山公司此前早有嘗試,功夫小鎮就可以看作是“優質景區+旅游小鎮”的代表,但進展并不順利,開展新項目前還需解決功夫小鎮“無疾而終”后的遺留問題。
嵩山景區面臨的另一個棘手問題,是港中旅退出后的資金來源問題。
首先,在景區門票不能納入上市公司的規定下,疊加少林寺特殊的宗教因素制約,嵩山景區幾乎很難通過登陸資本市場拓寬融資渠道。由此,嵩山景區維護、優化所需的投資,可能將通過引入外部資金實現,但此前港中旅轉讓股權時,市場興趣度看似不高,這也將再次面臨門票收入分成的爭議。此外,也不排除登封市國資委為景區注資的可能,但所需投資體量與風險平衡仍需謹慎預判。
而一切在最終的景區運營權競標結束前,都將是未知。嵩山景區的命運,仍懸而未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