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戶登錄后自動創建賬號
登錄2021年,十四五開局之年,旅游業開局艱難,新局、新勢在立。
疫情變異、疫苗接種,抗擊疫情進入新一年的博弈場,旅游企業、從業者亦如是。
在經歷了煎熬的2020年后,疫情常態化、行業較長恢復期、業務被重創等確定性,對2021年旅企形成生死博弈的環境,亦是橫亙能否跨越2021年,迎來真正復蘇乃至涅槃新生可能的“鴻溝”。
辛丑年,如何以對,如何“牛”轉乾坤?
于此,執惠推出春節特輯,邀請文旅業者大咖執筆成文,凝練所行所思,以窺前路,以析大勢。
第七篇來自鄉伴文旅創始人朱勝萱先生,他深耕鄉村文旅多年,在新的時代宏闊背景下,關于鄉村、城市、文旅,他有著怎樣的獨特洞見?
2月21日,第18個中央一號文件發布,提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或可以說,鄉村與城市的“命運”關聯從來不曾像現在如此多元而緊密,比如鄉村民宿成為城市新消費的代表業態之一,在疫情等因素推動下,其角色從鄉村度假轉變成城市生活補充,推動城鄉關系從“割裂”轉變成為“伴城伴鄉”。
這自然更是鄉村文旅的底色,不僅要更好的滿足城市居民的消費需求,而其更重要的使命和機會還在于帶著政府需求的導向,將成為鄉村振興戰略的抓手。國家鄉村振興局的成立,已將鄉村振興的使命,推至一個更可視、可觸、可及的層面。這不僅是新鄉村文旅時代的機會,也是重塑城鄉關系,城鄉相輔相成、良性循環的機會。
春節期間,執惠專訪鄉伴文旅創始人朱勝萱,以期通過他多年的深度實踐、觀察,來嘗試展現疫情、文旅變革、大戰略落地等多重深層次因素疊加下的新鄉村文旅時代,關于這個時代的機會、挑戰和走向。值新的中央一號文件發布之際,結合來看,會有更多參考意義。
以下為采訪內容整理,以朱勝萱自述形式呈現:
鄉村民宿2021年面臨模式更替
我自己的感受是春節前兩三周,疫情又發生了一些反轉,對春節民宿的入住率有很大影響,因為就地過年成為不確定性,很多人處于回去與留下來的猶豫中,導致沒有做好旅行或度假的計劃,所以春節兩周前我們民宿的入住率一度降到最低,90%以上都是退房,春節前的2-3天,開始逐步有一些反彈,大年初二后入住率基本達到90%-100%。
整體上,我覺得城郊型民宿有一定的恢復和反彈,因為就地過年帶來更多消費,而依托于旅游目的地和景區景點的民宿,反彈率較低,因為跨省和跨市的客群較少。
這種趨勢走向影響下,鄉村民宿的產品供給從目的地旅游型轉向城郊休閑型,從洱海、麗江、莫干山目的地旅游度假,轉向珠三角、長三角、成渝的大城市群空隙,從集中幾個小聚集,轉向分散化的大片區,從鄉村度假轉成城市生活補充,從城鄉割裂變成伴城伴鄉。
未來5年將是鄉村民宿發展第二階段的重要窗口期,其關鍵詞包括:“聚落化、地產文旅化、品牌連鎖化”。具體到2021年的表現,新老模式的更替已經很明顯,眾籌、單點民宿發展趨勢暫時停止,類似理想村類型的民宿聚落可能開始復制,類似阿那亞、融創文旅綜合體、華僑城的美村系列也會開始復制。同時新模式啟動,涉及元素,諸如:鄉村振興、文旅地產,小型規模化、聚落化發展。
聚落化彌補了文旅產品或民宿產品規模太小的不足,一旦聚落化后,規模化也就發展起來了。但這是非標準的聚落化,既保留了文旅產品的非標準和在地化屬性(個性化),又把規模做大,比如理想村將民宿做成了一個“村子”,一個度假村的規模。
具體的復制要看每個公司的發展戰略,在屬性上會有較大區別,比如華僑城是央企,本身肩負著鄉村振興的國家使命,鄉村振興會是它的一個主抓手,所以鄉村文旅會是華僑城著力發展的一個產品線,包括對美村系列產品會繼續推動。
同時,華僑城是集團化的戰略,它不會把美村的產品線作為單一產品來復制,一定是在一個區域里做產品聯動,與旗下的景區、文旅項目等進行聯動,在一個區域的業務大盤里做通盤考慮。
阿那亞的出現是個特例,它的適用人群和社群很特殊,那么它在選擇復制產品時,就會選擇跟它的產品模型和消費人群都能產生關聯的項目。
而鄉伴文旅的理想村,會扎根在中國的鄉村去做復制,我們會圍繞大城市群周邊做重點布局和投資,包括珠三角、長三角、成渝、京津。在這些大城市群的區域外,我們會聚焦做小規模的產品和深耕特色化。
在未來5年里,文旅地產化也是關鍵命題,文旅的發展離不開土地的供給,一定會有建設用地指標配給到文旅一部分空間,文旅地產化會推動鄉村民宿發展。
未來會有兩種企業,一種是地產轉文旅,一種是文旅帶地產。之前的文旅和地產是“切開”的,如果是純文旅,它的收入結構其實是不對應的,可以適度的加入一些地產類項目,但如果用70年或40年產權可銷售的居住或商業物業當作房地產業態的唯一,理解是片面的。地產有很多種模型,文旅項目擁有土地,可能會有更高的金融杠桿和投資回報率。
這里區分的是,在文旅項目中帶入地產,是文旅地產化,而在房地產中融入文化旅游的內核,形成新的內生力量,這是地產的文旅化。兩者沒有誰對誰錯,在于各自的基因與能力,比如:地產文旅化指的是——房地產商利用其房地產方面的各項優勢能力,結合新的團隊、新的產品或業務模型,植入文旅的內核帶動其地產業務。
文旅地產化和地產文旅化最后是否會殊途同歸還不確定,但地產的趨勢會往文旅化產品方向走。
阿那亞是地產的文旅化,而裸心谷是比較典型的文旅地產化項目。它本來是個度假型的旅游目的地和度假村,但是擁有具備70年產權和可銷售的物業,先將物業進行售賣,再返租進行持續運營,相當于在文旅內核上附加了地產的模型。
另外,金融的支持不一定要在收入回報上迅速產生效應,而主要體現在資本杠桿上,沒有土地,很多文旅項目無法進行融資和銀行抵押貸款。小規模的擁有土地,杠桿就能做起來。
第二個歷史使命鄉村振興帶來的機會
國家鄉村振興局機構設立將于2月25日掛牌(由農業農村部代管)。就在昨天(2月21日)中央一號文件發布,文件指出,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把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作為解決好“三農”問題的重要舉措。從鄉村振興局的誕生到第18個一號文件頒布的內容和亮點,都指向農村工作策略從脫貧攻堅到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圖片
之前大家都在提鄉村振興,有關部門也在推進,但關于鄉村的主要精力主要都放在脫貧攻堅上,因為要實現2020年脫貧的歷史命題,所以鄉村振興雖然在準備,也在進行中,但和脫貧攻堅比起來,還排在第二位。
當脫貧攻堅任務完成后,緊接著就需要防止返貧,推出并落地第二個戰略,也就是鄉村振興戰略,就成為了關鍵點。最近國家鄉村振興局成立亮相,就是一個“宣言”,意味著第一個歷史使命(脫貧攻堅)結束,第二個歷史使命(鄉村振興)開始,后者是為了鞏固前者的成果。
鄉村振興局會延續脫貧攻堅的一些使命,或可理解為接過了脫貧攻堅的“接力棒”。同時,防止返貧不能再是以舉全國之力去“輸血”,而是需要新的機制,建立新的制度,尋求資金扶持、政策制定,以及產業的注入引導、人才的注入,尋找新的可能。此外,鄉村振興局之所以成立,也說明國家在大戰略上已經思考好了未來鄉村振興分幾步走。之前國家提了五大振興,還是相對較籠統的,偏戰略層面的,而鄉村振興局就是來做戰術執行的。
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之一是鄉村民宿,民宿的非標準、碎片化、在地屬性,尊重自然環保,可以帶動人才回歸,一定會成為鄉村展示和流量導入的前期窗口。做鄉村振興,首先得打開“門”或打開“窗”,讓大家看到這件事情,而民宿最容易成為“窗戶”。對鄉村振興這艘“大船”來說,鄉村民宿是非常重要的“錨點”之一。
但鄉村民宿這一角色權重的走高,也面臨多個問題和挑戰,比如:土地供給、金融支持、人才培訓和制度匹配... ...
土地在城市和鄉村的不均勻分配,對后面的金融支持、人才培訓和制度匹配都帶來影響。
現在的金融、互聯網、科技等行業,涌動著新的年輕人才,雖然鄉村文旅看似是一個非常傳統的行業,但它的創新與挑戰遠比這些行業難度要高,需要的人才結構和能力不一樣。就我們公司發展這5年來的軌跡看,鄉伴不缺錢、不缺市場,唯獨就缺人才。
目前的鄉村文旅,在高校的教育體系和我們的人才培養體系都是滯后的,但隨著人才需求走高,培訓體系慢慢會跟著做起來。由于是人才系統化培養,因此還急不了。
不過現在能看到一些積極信號,比如集體土地入市,就是國家開始鼓勵區域內的集體土地進行盤活和使用。接下來需要更多的從業者去推動這件事情,在集體土地試點入市過程中,需要從業者先做出一些產品模型。
其實鄉村不缺土地,關鍵也在于從土地供給到產品呈現,到金融參與及投資回報率,再到在地政府平臺公司、村民等參與融合,形成可復制可學習的產品,但這種復制不是產品直接復制,而是模型復制。
舉個例子,我們在江浙和成都分別做一個產品,但其在兩地政府端的意義不一樣,江浙的產品會被認為有特殊性,其他區域會覺得不具備條件,難以復制;但在成都周邊區縣的產品,就會被認為是“既成事實”,很快會被大家所看到和學習。
中國的區域政府中,其實能走出來到處看看的人是很少的,特別是鄉鎮一級的管理者。那么你如果在成都做一個產品,它很快會在成都周邊被大家所看到和學習。而且你在江浙做出的產品和你在成都做出的產品,對成都周邊鄉鎮一級政府的意義是不一樣,你在江浙做他就覺得那是你們江浙的產品,我們可能不同;但如果你在成都做一個成都周邊的區縣,對方就開始覺得這件事情是事實了。所以我覺得還是產品的標桿作用很有意義。
但集體土地入市也需要制度匹配。鄉村的土地供給及其金融支持,與城市土地制度不同。集體土地入市在報規報審報建、開發、建設、運營等所有制度都要匹配,還有金融支持,集體土地的貸款和商業土地貸款不一樣,城市土地有標準制度,但到鄉村相關制度還是空白。
這些我預估在未來5年內能看到巨大變化,我持樂觀態度。
同時,未來20年城鄉互動的融合發展會是鄉村振興的重要一步,鄉村文旅可以先圍繞城市發展帶來的溢出效應,解決大城市近郊的鄉村振興問題,釋放鄉村的價值和能量,不局限著眼于土地財政和土地價值,而是獨特的物產價值、優秀的生態價值、不可替代的文化價值,這些都需要有產品來體現和傳遞。
雖然從行業上看鄉村文旅和鄉村振興可能是兩個賽道,但它們永遠不可能分開,需要考慮的是客戶需求和政府需求兩重需求和兩個使命。
客戶需求,比如:滿足城市居民的休閑度假、親子教育等消費需求。而政府需求則不一樣,它要的是鄉村文旅帶動鄉村區域的振興,要解決基礎設施問題,要提高農民就業,帶動區域產業發展,要創造鄉村區域的人的幸福生活,兩者需求不一樣,但同時承載在一個行業一個產品上。我們也明顯感受到政府的需求在井噴式增加,不少政府其實能敏銳的把握到市場上出現的問題,但礙于制度、產品人才、服務團隊解決不了,不是他們不想,他們明白要找到專業的鄉村振興服務商來合作。
站在鄉村振興的維度,如果鄉村文旅只單純滿足城市居民需求,就沒有存在的必要性,也就難以獲得政府支持。于此,鄉村文旅要對兩種需求做規劃和產品設計,比如涉及鄉村基礎設施產業發展和引導類的投資及建設,交給政府的財政資金來投入,讓政府去做政府該做的事情。然后結合這些基礎產業和引導類的設施進行規劃,再嵌入契合客戶需求的文旅產品,并積極用市場經濟模型引入民營經濟參與投資建設和運營。
總結來說,中國鄉村建設剛剛起步,目前大部分區域相較城市來說基礎設施薄弱,而鄉村文旅類產品類別單一、投資類金融支持少、流量極不穩定、人才培養系統缺失、運營管理難度高。鄉村文旅目前存在的突出問題是定位不對、發展格局太小、眼光不夠長遠,不少人被之前低端落后的農家樂、鄉村景區限制了想象力和產品創新,沒有把鄉村資源比如土地、生態、文化等完全整合和釋放價值,對鄉村文明存在定位偏差,鄉村的可能性非常多。同時由于地產經濟影響,行業金融支持不足,政策瓶頸尚未完全打破,這也對鄉村文旅發展帶來不小的制約。
于此,雖然政府和客戶兩類的市場需求看似都很高,但以上這些問題尚待解決,有待我們行業繼續努力才行。
新鄉村文旅時代將到來
疫情影響下,鄉村文旅的需求被改變,從度假旅游變成城市生活的補充,大產品(規模化的綜合渡假目的地)變成小產品(垂直類細分)親子、家庭、團建會議、運動、教育。
新文旅時代下,從產品需求到傳播營銷都發生了巨變,最重要還是消費者需求發生了改變,疫情對人的內心加速了改變的趨勢。空間需求轉向內容需求,從表面的光鮮亮麗轉變為要求內在的真實愉悅。
從60后、70后甚至延伸到80后的時代,都算是“物欲時代”,即所有的東西都是物質的,我要去看長城、看黃山,要去住酒店等,體驗消費沒吃過的、沒住過的,這些需求都和物質關聯。
90后、00后則完全不一樣,他們已經從一個物質時代變成精神時代,從空間需求轉向內容需求,可以躺在沙發上,刷抖音(手機)一天,接觸到的都是內容,不再是空間,他們也不在意表面的光鮮亮麗,Gucci、LV很牛,但很多年輕人并不真正在意,穿優衣庫也可以,只要轉向了真實愉悅。消費者發生了新的時代變化,文旅也會變成一個新的時代。
同樣也會有新的鄉村文旅時代,這其中除了上述成為城市生活的補充,是時代消費和產品需求的“新”之外,還在于其更重要的使命和機會帶著政府需求的導向,肩負著成為鄉村振興的“抓手”和可能。
鄉村振興的落地實施,將觸及政策法規、土地、金融、人才的支持,而附著了鄉村振興戰略的鄉村文旅,不再是一個孤軍奮戰的打法,將是資源整合的入口,是鄉村產業發展的附著。
新鄉村文旅時代的內核是關注長期性、尊重在地性、融和發展利益共同體、產業發展引導、政企融和、城鄉互動。這也對鄉村文旅產品設計和運營服務提出了新挑戰和創造了新機會。
長期性在于這個行業有未來、有價值,大家不用太著急,不用在意從即時利益里去贏得一朝一夕,同時要把利益進行適當分配,要尊重在地性、融合發展,要創造利益共同體,產業發展引導、政企融合、城鄉互動,這就是要做長期性。
我們在打造所有相關的項目時,提了一個說法叫“永不離開的鄉伴”,只要做了這個項目,我們就不會再離開這里,除了做咨詢服務之外,我們還會做鄉村振興的區域運營,運營沒有時間限制,我們簽訂的協議一般以20年為期,最短的10年。
我們也強調組織管理的在地化,如果不能培養一個在地化的團隊,鄉村文旅這件事是不會長期良性發展的。比如我們用鄉伴的產品、系統能力和累積經驗、相關產品內核價值觀引導完成在地化團隊的建設,一般前三年是我們指派的人員,三年后團隊基本在地化,包括所有的管理人員、務工人員。
而利益共同體,一般情況下我們理解的就是集體經濟、企業在地的平臺公司和更高層級的政府平臺公司,誰投的錢,誰成為利益享受者,誰擁有資源,誰就成為最后利益的分配者。我們作為外來介入者,對當地的產業、生態等有沒有形成正向激勵,這是組成利益共同體的關鍵之一。
政企融合指的是政府要做政府該做的事,但是企業參與進來后,企業要真實的面對政府的需求和服務,理性的去完成這些事情,政府和企業不是對立面,政府有較好的公共財政資金提供支持,企業能用經濟模型和市場規則來快速響應和應對,它倆必須用不同的抓手來實現結合。
當前城鄉在制度、資源上是割裂的,城市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多個要素包括土地、資源和人才等由鄉村提供,但這些要素流動是單向的,鄉村振興的重要一步是讓這些要素從城市返流到鄉村,形成一條循環路徑。城市與鄉村的關系是相輔相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