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戶登錄后自動創建賬號
登錄上市旅企正陸續交出2020年財報,這一份充滿疫情基因的“最特殊”年報里,大幅虧損是主旋律,而企業的掙扎、自救、轉型,以及行業變化變革,亦隱藏其中,或顯露其外。
經歷了國慶“黃金周”的報復性旅游熱潮,以及冬季疫情導致“就地過年”的短暫低迷,旅游市場在大起大落中迎來新一輪回暖信號,是為幸事,而前路何往?
過往一年,皆為序章。執惠在年報季推出“惠讀財報”系列策劃,探尋2020年旅企“成績單”中的重要烙印或印記,析企業,窺行業,以期拼畫出后疫情時代的旅游行業眾生相,知過往,明趨勢。
第二篇,我們梳理了30家上市旅企的財報,還原虧損之年各家止損、自救的“回血術”。
從如臨深淵到緩慢復蘇,2020年疫情黑天鵝下,旅游企業們戰戰兢兢地熬過了最艱難的一年。
如今又到了交“成績單”的時刻。
虧損,自不必說。
已披露2020年度報告/業績預告的旅企中,凈利潤虧損的企業數量過半。諸如華天酒店、大東海A等,凈利潤降幅甚至高達-1121.83%、-1628.69%。
為了對沖疫情對業績的影響、獲取更多現金流“血液”,不少旅企自2020年上半年起,便使出渾身解數展開自救。
西安旅游是“回血術”最多的旅企之一,不僅“沉迷”理財產品,還開起了生活館、賣生鮮、賣咖啡,甚至直播賣蘋果。
更多旅企選擇拋售資產或轉讓股權——港中旅忍痛舍棄少林寺、華僑城接連甩賣地產項目、萬達酒店清空海外資產。至于地方老牌旅企,三特索道剝離多個景區子公司,桂林旅游、華天酒店等對虧損項目進行破產清算或司法拍賣……
“賣賣賣”的表象之下,與其說是解2020年之困,不如說旅企們正在加速破解一直以來的困局。
剝離不良資產、優化業務結構、加速戰略轉型,旅企們的“回血術”各有深意。如今來看,是成功了還是失敗了?“賣賣賣”能解決旅企所有的焦慮嗎?
理財、賣菜、賣家當…
西安旅游的“中年危機”
賣資產、賣家當、玩理財、賣咖啡、賣生鮮、賣水果……上市旅企中,西安旅游算是一個“不務正業”的典型。
2020年,在行業普遍虧損的背景下,西安旅游交出了一份看似亮眼的成績單:
全年歸母凈利為3757.63萬元,同比增幅高達224.42%。不僅成功扭虧,而且是目前已披露年報的20多家旅企中,為數不多的盈利公司,也是凈利潤增幅最高的公司。
而另一組數據,昭示著這份成績單背后的隱憂:
2020年,西安旅游扣非凈利潤虧損1.02億元。這也其自2013年以來,在這項財務指標上連續第8年虧損,虧損金額首次破億,同比降幅擴大至118.88%。
圖片截取自東方財富網
旅游主業短期內扭虧無望,西安旅游將希望寄托在資產出售與理財收益中。
年報數據顯示,2020年西安旅游的非主營業務中,投資收益金額高達1.81億元,增幅974.02%,占利潤總額537.33%。其中包括轉讓渭水園100%股權、整體租賃上林宮酒店等存量資產的處置收益,也包括近3000萬元的理財收益。
綜合公開信息來看,今年過后,西安旅游的這套“回血術”還將繼續沿用:
2020年11月,擬掛牌出售原公司總部(西安旅游大廈)七層房產及輔助資產,資產估值約1820萬元,并預計于2021年完成交易;
2021年3月,擬使用合計不超過6億元自有資金進行委托理財,同月,獲得1216.43萬元理財產品收益;
2021年4月,擬安排9000萬元購買理財產品……
西安旅游購買理財和轉讓資產的腳步正在加速,而疫情只是催化劑。自1992年“西安旅游服務集團”正式組建算起,30歲的“中年危機”正在向西安旅游逼近,轉型焦慮也日漸凸顯。
顯而易見的是,組建近30年來,西安旅游的傳統業務模式已相對固化。
西安旅游以旅行社和酒店業為主營業務,旅行社業務營收常年占總營收90%以上。但隨著在線旅游市場競爭加劇,以及非標住宿崛起“攪局”,旅行社利潤空間攤薄,酒店業務規模也難以做大。而西安旅游的總營收,自2011年起便逐漸止步不前,近10年來徘徊在7億元左右。
西安旅游不是沒有想過轉型。
自2016年起,其曾先后兩次嘗試與傳媒類企業重組,似乎希望借此向內容類文化旅游產品轉型,無奈兩次收購均以失敗告終。
幾乎同一時間,西安旅游也在試水特色小鎮,先后與藍城集團、大興集團等企業簽約,合作開發奧萊小鎮、渭水園花彩小鎮、生態頤養小鎮等。但合作時長最多不超過6個月,且無一正式動工,最終全部解除合作。
兩次重組不成、小鎮無疾而終,西安旅游又嗅到了新零售的機遇。
2019年,西安旅游開始向商貿業發力,具體包括嘗試與咖啡品牌合作首家沙龍式門店,與便利新零售合作門市“西旅生活館”,提供生鮮零售、旅游待辦等綜合服務。
2020年,西安旅游還加入了直播帶貨浪潮。其在年報中特別提及,直播賣蘋果“實現線上銷量200余噸”。其發展直播電商的優勢之一在于,此前旅行社業務積累下的大量線下客群,便于轉移到線上進行轉化。因此,商貿業也直接躍升為西安旅游去年“最賺錢”的業務,實現營收1.54億元,占全年比重高達51.46%。
不過,營收實現1.54億的商貿業務,其營業成本卻也高達1.48億。這一新業務是否真能成為西安旅游的下一個利潤增長點,目前預判還言之尚早。即使盈利,其如何與傳統旅行社、酒店等業務之間形成協同,仍是未知數。
都想靠賣賣賣“回血”
但接盤俠去哪兒找?
盡管轉型之路漫漫,但對于西安旅游來說,一年來的“花式自救”至少已解其燃眉之急——熬過艱難的2020年。
盈利的旅企中,通過轉讓股權成功“回血”的還包括三特索道和錦江酒店:
2020年,三特索道實現營收4.05億元,同比下降40.09%;扣非凈利潤虧損1.60億元,同比下降7677.51%。與主業巨虧形成對比的是,其2020年歸母凈利潤達2852.11萬元,同比增長105.06%。
三特索道的凈利潤增長,來源于對崇陽雋水河公司和崇陽旅業公司、貴州武陵景區公司和梵凈山觀光車公司、柴埠溪公司等股權的轉讓。其因此獲得1.56億元投資收益,現金流維持在1.35億元。
錦江酒店同樣通過轉讓不少于10家子公司的股權等方式,實現8.14億元投資收益,同比增長236.96%。與三特索道略有不同的是,錦江酒店的股權轉讓,多屬于錦江系的資本騰挪,即改善了財務報表、實現輕資產運營,也在錦江系內部盤活相應資產。
不過,并非所有旅企都能靠“賣賣賣”解一時之困。
與西安旅游相比,同樣作為地方傳統旅企,桂林旅游的自救之路更顯艱巨。
2020年,桂林旅游對連年虧損、資不抵債的丹霞溫泉公司進行破產清算,取得土地轉讓收益1769萬元;并通過掛牌轉讓旗下桂圳公司部分資產,取得資產處置現金收入813萬元。
包括丹霞溫泉公司在內,2019年起,桂林旅游已逐步推進對豐魚巖公司、桂圳公司、羅山湖旅游公司等不盈利或虧損資產的整合盤活,目前看來,桂林旅游處置的資產多以房產以及不盈利資產為主。更直接地說,相比“回血”,桂林旅游更多是通過是甩賣不良資產來“止血”。
但止損易、“止痛”難。
據桂林旅游此前測算,在丹霞溫泉公司破產清算的情況下,對公司2020年凈利潤的影響額約為-7845萬元。包含丹霞溫泉虧損在內的實際數據是:
2020年,桂林旅游凈利潤虧損2.66億元,同比下降584.30%;扣非凈利潤虧損3.69億元,同比下降861.47%。
湖南國資旗下老牌旅企華天酒店,在興湘集團持續整合的關鍵期,也面臨著由盈轉虧的尷尬局面。4月15日,華天酒店披露2020年度業績快報:
報告期內,華天酒店實現營業總收入5.15億元,同比減少53.59%;營業利潤-5.91億元,同比減少 8586.17%;利潤總額 -5.99 億元,同比減少 8715.01%;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 -5.13 億元,同比減少1121.83%。
2020年,華天酒店通過房產抵押,先后向長沙銀行、中國銀行申請了8000萬元和2800萬元貸款;
去年12月,其公告稱擬轉讓旗下張家界華天城置業70%股權;
今年1月,又將旗下控股子公司“北京浩搏”進行司法拍賣……
截至目前,上述轉讓項目的受讓方未定,“北京浩搏”也于首次拍賣中流拍。華天酒店同樣寄希望于“賣賣賣”,但非核心資產處置接盤方難覓,其一邊配合國資整合、一邊抵押申請貸款、一邊處置旗下資產的處境仍將延續。
危機感不突出
焦慮感也沒減少
相比上述地方旅企,兩大旅游央企之一的華僑城,“危機感”相對不算突出:
2020年,華僑城全年營收818.68億元,同比增長36.39%;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126.85億元,同比增長2.8%;經營現金流212.19億,同比增長509.01%。
甚至從各項財務指標來看,華僑城總算可以長舒一口氣——一是“三道紅線”高壓下,順利由“橙”轉入“綠檔”;二是經營現金流自2017年以來,首次“由負轉正”;三是短債比例從29.74%降至19.14%,短期償債風險有所減輕。
華僑城的相對輕松,一方面源于其作為央企的融資便利,2020年融資成本再次從4.56%降至4.48%;另一方面源于占營收近半的房地產業務,大量的住宅銷售帶來資金回流。
當然,也包括一部分股權出售。30多家上市旅企之中,華僑城相對安全,但一樣沒少“變賣家當”:
2020年,華僑城A通過公開市場完成了重慶悅嵐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70%股權、襄陽文城實業發展有限公司80%股權、太原僑辰置業有限公司60%股權、涿州僑城惠公司50%股權、溫州華僑城投資公司51%股權及相關債權等11個項目的轉讓工作。
聯營、合營公司的股權出售等為華僑城帶來34.20億元的投資收益,占利潤總額15.62%。股權出售除了能直接補充現金流、帶來額外的利潤增長外,更重要的是優化項目結構,調整區域布局。同時,據執惠不完全統計,華僑城股權轉讓項目中以房地產公司居多,也能夠助其向“去地產化”的目標加速。
對于華僑城來說,轉型的“焦慮感”并非完全沒有。自其2015年提出戰略轉型以來,華僑城“聚焦文旅主業”的進度看似在加快。
比如其對于歡樂谷的更新——全國多座存量項目新增水公園,豐富游客體驗;引進屁桃君、B duck等各類IP,彌補其長期以來缺少IP的短板。包括打造以5G技術底層支持的智慧景區等,都是在存量文旅項目上進行產品迭代、助推文旅業務升級的嘗試。
此外,聚焦文旅主業這一點,在其土地儲備結構中也有所顯現。年報顯示,2020年華僑城新增的25項土地儲備中,17塊土地用途為“文旅綜合”。包括其去年簽約投資的項目中,目標定位及業態規劃上,也多以文旅綜合體或類似項目為主。
但從另一面看,不少項目中也包含了都市社區、國際社區、生態康養等業態,事實上仍在沿用“文旅+地產”的模式?;谖穆镁C合項目成片開發的需求,華僑城通過大體量項目的開發建設,做高區域土地價值,溢價賣房、獲取商業地產與文旅項目運營收入等收益,基本形成了其“文旅+商業+住宅”的地產模式。
而也正因旅游地產相關收益納入其旅游綜合業務收入中,營收金額與比例具體如何,目前還不得而知。這也牽扯出另一個飽受詬病的話題——文旅相關數據的披露問題。
相比地產項目銷售的具體數據,年報中有關旅游業務的信息較少。華僑城僅披露了部分總數據,包括旗下24家景區、24家酒店、1家旅行社、4家開放式旅游區,共接待游客4282.5萬人次,恢復至2019年的82%等。但除此之外,更多有關項目運營的細節便再無贅述。
華僑城對于文旅數據的“遮遮掩掩”,原因之一或因其門票、二消等文旅直接相關業務的收益,在整體營收中占比仍不算高。
在華僑城新增的月度數據披露中,文旅業務似乎也少了一席之地,具體項目運營情況、門票收入、接待游客人次等,無從得知。不少股東也表示,少了文旅業務的相關信息,華僑城在資本市場上的估值仍囿于地產模式,文旅的想象空間尚未得到完全釋放。
此外,華僑城集團旗下另一上市平臺華僑城(亞洲),10次出售同程藝龍股份也引起關注。
作為華僑城集團的上市投資平臺,華僑城(亞洲)旗下股權投資業務中,同程藝龍算是旅游業最相關、最重要的項目之一。2018年,華僑城(亞洲)曾以超過20億元的總投資額高調入股同程旅游。但其自2020年8月其,前后十次拋售合共5915.44萬股同程股份,共計套現近6億元。
除“回血”用途之外,華僑城此舉對其謀篇布局有何幫助?華僑城文旅轉型的謀篇布局仍引市場探究。